分享

真是佩服古人,将错就错,把破裂变成艺术

 自华居 2017-09-05

开片瓷是釉面自然开裂的瓷器,釉面开裂的原因一是瓷胎和釉料经过高温烧造发生膨胀,之后的冷却过程中釉层收缩系数大于瓷胎收缩系数,釉面于是开裂。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是人们掌握了釉层开裂的规律并制作出了开片釉,形成了瓷器的一种新的特殊装饰。

宋代汝窑、官窑 、哥窑都有生产开片瓷,其中哥窑开片瓷尤其出名。开片又称冰裂纹,按照颜色可分为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而按照形状可分为细碎纹 、梅花纹、网形纹等。

唐朝以前生产的开片青瓷,开片一般细密均匀,大小交织,纵横交错,没有规律,也没有主次线条之分,层次感也不强。到了唐代,唐朝著名的 唐三彩也有开片现象,大多为细密如羽毛状或是蝇翅状,分布在器物全身。

到了宋代,景德镇创烧的影青瓷出现开片现象,开片一般称纵向,开片者偶有浸色。瓷器釉质较好,故形成纵横交错的细密开片难度较大。而此 后仿制的影青瓷开片现象,开片一般呈网络状,线条没有主次粗细之分。

宋代哥窑以出产开片瓷文明业界,其产出瓷器为一次性开片,也有后天多次不连续开片的,两种开片会形成层次感和大小相间的特点。总的来说 ,后一次开片比先一次开片少且细。钧窑瓷器开片一般块度大,力度强,较少细小开片,釉面多存在较大的稀疏气泡。

青花瓷一般不会出现开片现象,但是元代到明代中期产的青花瓷中,因为烧成温度等原因,部分瓷器出现开片,且多为纵向开片,其中交叉一些 较短的横向开片,开片一种从器物腹部延伸到底足。

明清时期瓷器开片现象一般不明显,观察瓷器的开片想象,需要先向釉面哈气,然后转换角度观察釉面。因为开片的线条散水速度与周围不同, 在雾气散去的过程里,隐约能看到开片。

龙泉窑的开片非常普遍,各种器形,各个窑口、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都有开片现象,而且还有不同的开片形式。看开片,是鉴定龙泉窑瓷器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理,对开片的准确把握,应该分窑口来谈,鉴于篇幅、读者层次不同,这里只作笼统性的讲解,偶尔提及窑口,本文会作特别说明。

龙泉窑开片之成因

(1)龙泉窑烧造时间非常长,五代至北宋时期采用石灰釉的状态下,为了突出划刻工艺,施薄釉,由于薄釉伸缩率高、附着力强,开片相对比较少。只有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会产生无规则的开片现象,如下图。

(图1)

到了南宋时期,在龙泉窑经过配方改革后,采用石灰碱釉后,开片现象逐步减少,这是因为石灰碱釉的伸缩度相对石灰釉好,但在温度过高时仍然会产生开片现象。

(图2)

关于开片产生的原因,温度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么,同一个窑口的产品,为何有不同的开片?同一种釉色为何有不同的开片效果呢?

第一种情况的产生与不同时期的产品有关,比如,南宋早期采用的是单次施釉一次烧成的工艺,所以,我们看到的开片效果是单一的、无规则的,大多带有过烧产生的玻璃釉质感的开片,给人感觉比较单薄:

(图3)

其次,在南宋中期后,各个窑头有不同的理念和配方工艺,烧制出来的开片产品自然就不同,如大窑叶坞底的开片产品:

(图4,大窑叶坞底瓷片)

与大窑岙底的开片产品:

(图5,大窑岙底瓷片)

在开片感觉上截然不同,这是由于叶坞底首先汲取了南宋官窑的工艺开片的技术,在纯失透釉的情况下,开出分层立体效果的开片。而岙底这个时候虽然也采用釉素烧的官窑工艺,但釉的配方仍然沿袭旧制,所以开出的片与叶坞底有区别。

(2)通过以上认识,大家会认为龙泉窑的开片大多是由于温度过烧而产生,但事实却不仅仅如此。先来观察过烧引起开片的样本:

(图6)

(图7)

(图8)

可以清楚地看到,(图8)的为玻璃釉、(图7)为半失透釉,黄釉样本的玻化程度比粉青高得多。由此可见,过烧过度,会产生玻璃式开片。那我们经常提及的炒米黄、鱼籽纹、冰裂纹又是什么环境下产生的呢?

龙泉窑有大量的黄釉产品,但真正的米黄釉带开片产品并不太多,我们知道在稍欠烧的情况下(正烧为1260摄氏度左右),能烧制出粉青产品,但欠烧过度,则会产生多种黄釉开片类型,这是因为胎的瓷化程度不够,过陶化而不及瓷化,收缩率极高,表面釉被牵拉,而造成开片,这个原理正好与过烧产生开片相反。而欠烧温度各有不同所以产生多种类型的黄釉开片:

(图9)

(图10)

(图11)

(图11-1)

(图12)

(图12-1)

通过这组样本胎的瓷化程度高低,可以大致判断出欠烧开片,温度与开片效果的不同原因。

龙泉窑瓷器开片的审美及收藏价值

一件古董瓷器的收藏价值,除了稀缺性和血统高低之外,美不美是一项重要因素。龙泉窑收藏有句俗语:北宋玩工,南宋玩釉!所以,釉色美否与收藏价值有很大关系。

史上记载,在南宋时期,无论官窑民窑,均以追求粉青、失透釉色为上品,明代学者文震亨《长物志》载:哥、官、汝窑以粉青色为上。而开片则只在谈及哥窑和官窑才会提及,所以起初龙泉窑开片釉面并不是当时所追求的。在烧制粉青失透釉为目的的时候,面对龙窑的复杂环境,虽有高超的烧制技术,但成功率仍是天成,我们来观察下面这件窑址过烧产品:

(图13)

(图13-1)

这件南宋高峰期的葫芦执壶在烧制粉青过程中,由于温度偏高,成了梅子青带开片,从南宋审美的含蓄要求,个人认为并不是当时最理想的形式,不太符合南宋文人的清介、孤远、淡泊、典雅的简约审美情趣。跨入二十一世纪,用现在的流行审美入乡随俗的眼光,却是非常不错的开片藏品。再对比另一种开片形式:

(图14)

(图15)

现在行内称细片,古人称细碎纹,我想大多数读者对这类开片,不会认为美,这应该和古人的审美是相同的。明代高濂对开片审美总结为: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以,无论如何,在非欠烧情况下,大片乃至冰裂为开片上品,乱细片为下品:

(图16 冰裂、梅花开片样本)

在南宋中晚期,工匠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不同配方的胎、釉浆经过高温烧制后所产生的不同伸缩率,以期达到所要纹片大致走向、力度、层次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完全颠覆了人为利用温度欠烧或过烧烧出的开片效果,哥窑系由此产生,龙泉窑的一些窑头的工艺性开片开始出现:

(图17,大窑叶坞底白胎花口盘)

个人认为,这类工艺性开片,应为龙泉窑开片之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