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想结婚了?

 教科文书馆 2017-09-05


作者 | 杨思远

向日葵签约咨询师


比起婚姻这个外在形式,

感受,才是幸福的内在本质。


前几天有读者给我留言,说自己眼看着就35岁了,周边的好朋友们都结婚了,但是她依然没有勇气走进婚姻,她为此感到有些迷茫。


其实不止这位给我留言的朋友,放眼望去,我身边也有很多所谓的大龄女性青年,在面对婚姻的时候,显示出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觉得“结婚不是人生中一定要完成”的事情。


有媒体报道,说2016年,天猫平台上的单人份商品市场供应同比增加5.6倍,消费增加2.2倍;而30到40岁人群中,近40%的人会选择独自享受看电影。


种种蛛丝马迹透露,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姻保持谨慎的态度,女性比例也是自然同比增长。今天我们就聊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不那么想结婚了。



原因

01

传统的家庭功能正逐渐丧失


有国际会计事务所在2016年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女性高管占比30%,国际排名第九,并且在过去几年,这一数据持续攀升。


尽管许知远忧心忡忡地担心这个时代愈发浅薄,但不得不说,对女性来讲,这大概是最好的时代。她们无需裹着小脚,被婚姻裹挟在方寸之间;也无需女扮男装,遮掩性别去换取特权;她们只需要穿上服帖的职业套装,踩上几厘米的高跟鞋,收敛女性特有柔软心肠,便可以在原本属于男性的世界里自由穿梭,甚至杀他个片甲不留。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家庭最原始和最重要的功能是经济功能,女人要依附男性才得以生存。但是随着商业社会的迅猛发展,家庭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在逐一丧失:


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入职场,她们足以披荆斩棘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再需要男性的供养;

至于日常的生活需求,满屏的APP都足以满足,吃饭有饿了么,社交有微信和微博,就连买个家具,都可以上门送货安装到家;

如果户籍制度也可以改成未婚生育允许上户口,那么男性的价值,除了一颗精子,真的就所剩无几了。


在家庭的传统功能都丧失的前提下,结婚的唯一动力就是建立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与此同时,也恰恰是因为女性的经济独立,导致他们对亲密关系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她们更加渴望各个方面都会匹配的伴侣,这也增加了建立婚姻关系的难度。



原因

02

失去更多可能性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指的是,当我们从一系列互斥的选项中,选出了最好的一项时,我们与此同时就失去了所有拥有其他选项的机会,失去了其他次好选项的价值。


所以,当很多人说“我还不想结婚”的时候,她内心真实的含义,是不想失去因为结婚带来的其他机会,这其中的“机会”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其他可选择的结婚对象。


在约定俗成的婚姻关系当中,婚姻都是排他性的,所以一旦确定结婚,意味着就会失去与其他一些优秀的单身男士建立关系的机会,虽然很多人并不承认这一点,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总是会不经意地考量着自己得失。


其二是事业等其他自我实现价值的途径。


由于商业时代的飞速发展,女性在社会发展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机会,这也成为她们考量自己是否结婚的一种重要原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的终极需求,比起传统时代的女性满足于相夫教子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自己能够像男性一样,体验更多的生活可能性,驰骋疆场,长成一个气象万千的自己。


当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婚姻发生冲突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女性会相信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强大的基础上,所以她们会择优选择先让自己完满,再去考虑婚姻。



原因

03

对男性缺乏信任感


很多女性之所以迟迟不愿意进入婚姻,也有可能是因为缺乏对男性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缺失,既可能来自自己,也可能来自对方。


首先,回避型依恋模式让自己不相信对方。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反应模式多是源于原生家庭的照顾,如果小时候在原生家庭照顾过程中,遇到了比较冷漠的照顾者,就会形成我们回避型的依恋模式。譬如小时候,我们感到痛苦或者紧张的时候,我们无法得到来自照顾者的关爱,甚至会得到训斥,这就会让我们渐渐地学会依靠自己,避免依靠他人。


当我们长大之后,这种依恋关系就会本能地发生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之中,譬如我们平常看到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一会儿亲密,一会又疏远”的往复态度,或者对方明明没做什么,你总是能够感到“他好像没有那么爱我”的信号,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依恋关系出了错,从而导致自身的安全感偏低,从而不太容易相信对方,也自然就不愿意建立婚姻。


其次,男性表现出一些不值得被信任的特质。


还有一些男性表现出花心、出轨、内在幼稚等行为或者人格特质,也会让女性在关系之中,感受到对男性的不信任。


信任是婚姻的基石,如果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婚姻关系自然是很难建立的。



原因

04

不想给自己“添堵”


大学刚读半年的颂莲被贪钱的母亲逼迫着嫁进陈家大院,成了老爷的第四房姨太。陈府有老规矩,姨太太们傍晚时分要站在自已的屋子前,等待下人送来的意味被老爷“临幸”的大红灯笼。


这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情节。尽管电影拍摄于1991年,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但是陈家老爷的思想非但没有过时,反倒穿越了时代,恒久弥坚。


经过几千年男权文化的建构,很多中国男性的潜意识里,依旧认为女性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习惯性地把女性的忍耐和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自然也就不知道“尊重”和“欣赏”为何方神圣了。


正如我的朋友王晓蕾在描述自己和丈夫关系时说:“我最生气的不是他不帮我做家务,或者不帮我带孩子,而是他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应当,他看不见我的付出”


说起婚姻和家庭,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女性,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装的按钮,以至于在大多数的家庭生活中,男性在做家务或者带孩子等方面属于“缺失状态”。据上海社科院的调查显示,“一方不尽家庭义务”已经成为婚姻的第三大杀手,而其中的『一方』,多数指向男性。


很多理性的女性,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她们不想结婚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不想让自己“添堵”。“明明自己活得好好儿的,为什么还要去伺候另外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这是这类女性的内心OS。



写在最后

结婚与否不重要

忠于自己的感受才重要


“我到底要不要结婚?”


这是那位读者留给我的问题,我思索良久,回复了上面的这句话:婚姻与否不重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代偶像剧,我们都耳濡目染了太多关于美好爱情的故事和注解。诚然,一段好的亲密关系,确实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好的亲密关系,其实与忍让、承担、迁就是共存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当你选择与另一个人共同生活的时候,也代表着你选择了某些与自己的水火不容。


当你看清楚了这个真相,其实就会清楚,没有什么所谓更好的选择,结婚与否只是两个并存的生活方式。你选择有一个人陪伴,就要接受鸡毛蒜皮的争吵;你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要接受长时间的一个人吃晚饭。


当你不知道如何选择时候,你只需要问一下自己:有一个人陪伴,让你更快乐?还是自由自在的独处,让你更快乐。


比起婚姻这个外在形式,感受,才是幸福的内在本质。所以,只要你快乐,哪种选择都是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