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抢人大战中的“8变味”——以中西部v县招才引智为例

 寻找教父 2017-09-05


 



近年来,社会上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日渐浓厚,各地各级各部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浪潮,此起彼伏,尤其是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更是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措施大力引进人才。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导致人才引进变了“味”。本微信号:sxzsxmk2

 

误区一:“瞎子摸象,漫无目标”。

 

近年来,随着当前区域人才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跟风造势,在对人才问题缺乏深刻分析,在对人才形势缺乏科学判断,在对人才工作,缺乏通盘考虑。

 

甚至连当地哪些部门、哪些产业急需哪些人才发挥哪些作用,引进的人才具体安排到哪个职位、哪个岗位更适合更能发挥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都一窍不通,心中无数。毋庸讳言,这样的“引进人才”,只会忙而无果,引而无获,抑或劳民伤财。

 

误区二:“好大喜功,盲目攀比”。

 

受当下单纯的功利观和政绩观的影响,不顾当地实际需求和人才运行成本,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一味地强调人才引进的规模数量和影响范围,盲目追求引进人才的薪酬待遇和名气档次,却很少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适应,以及这些人才是否适用。许多人才引进后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花瓶”,引进人才的结果,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误区三:“暗箱操作,招亲纳友”。

 

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因私心杂念作怪,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自作主张,率性而为,该走的步骤程序不走,该过的环节细节不过,不遵守人事规律,不按照规矩操作。更有甚者,背离选贤任能、推进事业的原意,把招才引智当成了搞“小圈子”、搞“小团伙”,抑或搞“招亲纳友、近亲繁殖”,搞山头主义、帮派主义,甚至为谋取私利而营造关系网的一种理由。

 

误区四:“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为了完成任务,片面强调引进所谓“专家人才”、“尖端人才”,更有甚者,只求数量规模,不求质量结构,长期如此,必将会引起“人才配置”的不合理,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

 

其实,人才引进既要考虑党政干部管理人才,更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既要考虑高层尖端人才,更要考虑农村实用人才;既要考虑专业性人才,更要考虑综合性人才;既要注重引进人才的数量,更要注重引进人才的质量,既要注重人才层次,更要注重人才结构。必须尊重个性,承认差异、承认差别,必须结合当地区位特点和发展特色,一视同仁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网罗众家。

 

误区五:“只求所有,不求所用”。

 

固守“引进就是拥有”的模式,把引进的人才牢牢把住不放,看成是私有物单位所有,然而人才一旦“引进”、本微信号:sxzsxmk2“拥有”之后,却既不委之以实事,更不赋之以实权,使人才成为一种“摆设”。

 

误区六:“喜新厌旧,厚此薄彼”。

 

受传 “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 “喜新厌旧”,抱着金碗讨饭吃,人为的厚此薄彼。一边大张旗鼓、不惜代价地引进人才;一边却对既有人才束之高阁,不闻不问。

 

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忽略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轻则挫伤其积极性,重则会使其心灰意冷,另谋高就,造成人才外流;另一方面,外来引进的新人才,终归也会变成旧人才。如果不注重新老并用,会使新人感受到“引而不用”的际遇。

 

误区七:“ 封官许愿,重诺难践”。

 

聘以高薪、许以高位,甚至靠“盲目许愿”吸引,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才而优则仕”的现象,还颇为严重,在他们看来,是人才就得提拔升官、委以行政职务,就得重金引进、施以高薪养才,给顶“乌纱帽”、给点“小意思”才是对人才的重视。

 

但当人才引进来后,当初许下的宏愿:要么大幅缩水,要么迟迟难以兑现,要么事与愿违,搞得对方哭笑不得、进退两难……事实上,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更看重的是能否有一个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舞台,而并非“乌纱帽”、“高薪酬”。本微信号:sxzsxmk2

 

误区八:“注重引进,放松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