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文章的画面感,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冬天惠铃 2017-09-05


01-

文章为什么需要画面感?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是这样回答的,他说:

作者要懂得为读者节省脑力,同时人的大脑天生就比较容易记住生动的画面,能形象就尽量不要抽象,以此来体现画面感。

而对于斯宾塞的此番言论,从人体的头脑构造也是可以解释的。

人的大脑体系可分为生理脑、情感脑和思维脑三部分,而所谓的画面感其实直接影响的就是情感脑。

在情感脑的认知范畴里,对信息的处理只有两种方式:喜欢或者不喜欢。

因此这也就很大程度的决定了读者对于你所写文章的执行方式是狠心关闭还是耐心品读。

同时众多事例证明,相比于文字,画面往往具备更强的传播力,比如:

同样是宣传MP3,“把1000首歌装到口袋里”要比“纤细灵动,有容乃大”更形象。(Ipod广告)

同样是求婚,女生更愿意听到男生对她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而不是“我们一定会幸福到老”。(《最浪漫的事》歌词)

同样是演讲,比起“我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的表达会更有感染力。(马丁路德金演讲:I Have a Dream)





02-

既然画面感如此重要,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制造文章的画面感?

1、善用比喻。

小时候,自打学习写作文起,语文老师便苦口婆心教导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只有这样写出的句子才会更加生动形象。

以前并未觉得比喻很重要,或许是读的书多了,再对照自己写的文章,愈发觉得写文应当是:写作到老,比喻到老。

而且好的比喻也总是让人在惊叹不已之余心生疑惑:为什么我就写不出这样的句子?

就像读到朱自清的《春》之前,我从来都不知道雨还可以这样写: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牛毛,花针和细丝都是一些寻常的意象,却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其与雨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下就是两三天的雨不再恼人,而显得更加灵动可爱。

比喻运用得最为出彩的还属他的那篇《荷塘月色》。可以说这篇文章几乎是百读不厌,不论是其文字层出不穷的美感,还是那令人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都不由得令读者心生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我都很喜欢,由于篇幅有限我就节选其中一段供大家自由欣赏: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此外,在众多作家当中,我所熟知的能将比喻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非张爱玲莫属。她的文字几乎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我自觉文笔太过稚嫩而无法表达出张爱玲文字的那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只能将其文字择一部分搬出,如此方能“惊”到大家。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

三朝回门,卑卑褪下了青狐大衣,里面穿着泥金缎短袖旗袍。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栀子花。淡白的鹅蛋脸,虽然是单眼皮,而且眼泡微微的有点肿,却是碧清的一双妙目。
--------《琉璃瓦》

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色戒》


当你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这些在比喻手法上有着较高造诣的作品便是你学习的方向。

你可以选择模仿它们,但在模仿前你要清楚一件事:虽然你在模仿别人,但真实的自己不能丢,要记得在模仿的过程中慢慢掺入自己的人生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适当增加文字的辞藻用以提升画面感。

此处我所认为的“适当”有以下两点考虑:

➀ 假若文字辞藻太过华丽,容易给读者造成“有文采而无内容”的假象,这样的文章读完,读者大多只知道里边的文字很美,却不知到底通篇讲了些什么。

知乎上有人曾说:因为读者的记忆内存是有限的。一个漂亮词,会让读者中断阅读,想:“哎哟,这个词真漂亮。”如果全篇下来反复中断,留给故事本身的记忆内存就少了。词语是孤立的,故事是连贯的。孤立的漂亮词语不能支撑读者看完数万字数十万字的大部头,流畅连贯的情节却能。

➁ 假若文字太过于朴素简洁,除非你是文字功底十分了得的大师级别人物,否则过于朴素的文字出自你的手笔只会令人心生枯燥,无法吸引眼球。

虽说朴素简洁是大众审美当中的一种,但如果审美对象是文字,那就可能会遭受一些冷落。

因此“适当的为文字增加辞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那该怎样做才能适当丰富辞藻呢?

➀ 看字典。

作家韩寒自称自己喜欢看字典,不是查,就是当书看。

我觉得这其实也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就像我们学英语写作的时候,老师一直教育我们要多背单词,增加词汇量,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英语作文,因此这对于语文写作而言也是一个道理。

字典里有着丰富的汉字,还有其衍生出来的词语,成语以及相对应的用法,如果真的是用心去看了,哪里还存在“字到用时方恨少”的痛彻觉悟。



➁ 学会替换。

文字的土掉渣与高大上之间只差一个替换的过程。

比如你想形容人走得快,大步流星就比健步如飞新颖;

比如你想刻画好看的容貌,仙姿佚貌要比美丽动人独特;

比如你想描绘女人的消瘦,腰如束素会比瘦骨伶仃新奇。

此时,有人可能会疑惑了,我脑容量小,装不下这么多成语该怎么办?

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拥有着便捷的网络,而这些高大上的词汇,你只要上网搜索近义词就有一大把的“好词”供你选择。



➂ 多读一些辞藻好的作品,并试着模仿。

推荐读一些文言类作品,例如《古文观止》。

其实里边的古文有一部分在我们的高中时期就已经学过,其文字美而不华丽,很符合我之前所说的“适当的辞藻”这一说法,在此我列举一二,比如: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 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旧小说,例如《红楼梦》也是不错的选择。且不言其他,光是其中的诗歌便十分耐人寻味,虽说曹雪芹的诗才不敌明代的高启,也不及清代的纳兰性德,但其既要考虑人物的身份立场,又得周旋各自的风花雪月,在我看来,这样的境地已然足够让我心生敬佩。


3、增强语言的趣味性,摆脱朴素语言的枯燥。

关于这一点是最近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时才想到的,汪老在书中有一段话描写得特别传神。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 ” 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心想汪老的文字真是可爱,绘声绘色的描写仿佛令我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的待在了架子上。




此外,王小波老师的作品也是趣味性十足。

从他给李银河写的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并非无趣之人,他说:我天生不喜欢枯燥的一切,简直不能理解人们总爱把有趣的事情弄得干巴起来。我要活化生活,真的,活化它。要活就活个够。

于我而言,我比较喜欢看王小波老师的杂文, 他的杂文平实却不失幽默,没有说教却促人思考,其文字有如长者的故事,令人回味;如哲人的思语,充满智慧。

推荐王小波老师的《沉默打大多数》给大家,其中有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还蛮生动有趣的,值得一读。


ps: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简友们能够有所收获,也希望一些在写作遇到瓶颈期的作者能因此而找到突破口,鄙人知识有限,写得不足的地方还望多多指教,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同我一起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