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乐水无涯 2017-09-06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每年928日,南京游子山上的文圣殿前,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孔仪式,来自山下漆桥镇上的孔氏后裔,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先祖的诞辰。一袭汉服,一炷馨香,在顷怀先祖功德的同时,也在重温着流传千年的家规祖训。绵延的文脉,秀丽的风景,造就了漆桥古镇温婉灵动的气质;密布的水网,环抱着万亩良田,成就了一处富庶鱼米之乡。依着山,傍着水,这个江南古镇,已经走过了2000多年的时光。

记者杨阳:“漆桥古镇地处苏皖交界,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这里曾经相当繁华。南来北往的船只,摇来了南方的丝绸稻米,摇去了北方的山货桐油。在忙碌和喧嚣当中,摇走了流水一样的岁月,却摇不去漆桥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漆桥镇因一座古老的木桥而得名。西汉末年,丞相平当为了躲避王莽之乱,辞去官职后,携带家眷来到这里隐居。为了方便族人通行,在河上修建起一座木桥。高淳文史专家刘建军:“为了防止桥身腐烂,他刷了一层漆。史书记载‘施以丹漆’,因为漆在古代的时候,是一种很名贵的材料,所以当地人就把这座桥称为‘漆桥’,把这条河称为‘漆桥河’,把边上的这个古镇称为‘漆桥镇’。”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漆桥河水静静流淌,记录着古镇流逝的时光,也见证着古镇的历史变迁。700多年前,一支孔氏后裔来到此地,也把孔氏家族义行天下的遗风带到了这里,悄然地改变着这座江南小镇的文化气质。记者杨阳:“这里就是孔氏堂?”漆桥镇孔氏后裔联谊会会长孔德华:“这个就是我们孔家祠堂。”南宋德祐年间,孔子第五十三代孙孔潼孙,带领家眷从浙江迁居金陵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

当时,正值宋元两军交战,元军统帅伯颜率领大军攻下金陵城后,为震慑南宋朝廷,开始大肆屠杀汉人。一时间,金陵城中尸横遍野,孔潼孙一家将近十口人,最小的儿子孔文昱尚在襁褓之中,家人纷纷劝他赶紧回老家避难,可是,孔潼孙看到全城百姓惨遭屠戮,不愿独自逃生,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孔德华:“第二天,孔潼孙就穿戴整齐,带上孔子像,到元军帐篷去找统帅。”元军统帅看到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敢独闯大营,不由得心生敬佩。面无惧色的孔潼孙冒死怒斥元军的暴行,并拿出孔子像,向他们传授“崇德重道”的理念。孔德华:“请示不杀,不要无故杀老百姓,要取信于民,你用武力和暴力来征服百姓,老百姓不会服你,他只会恨你。”元军统帅被孔潼孙打动,当即下令全军禁止掳掠,不得滥杀百姓。孔潼孙靠一已之力救了全城百姓,父老乡亲把他供入乡贤祠,尊享后世香火。不久之后,孔潼孙因病去世,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伴随着小儿子孔文昱长大。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成人后的孔文昱游历天下,在游子山下的漆桥镇定居下来,并写下诗作《卜居游山乡》:“耕稼馁在中,勿叹谋生拙。忧道不忧贫,饥寒励豪杰。”从此,“忧道不忧贫”,便作为漆桥孔氏的家规祖训,被写入族谱,教化着后世子孙。“成人礼”诵读《孔氏家训》:“拜——”“兴——”“择分长,崇文教,急赋税,禁打降……”记者杨阳:“ 700多年来,孔文昱的后人在这里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如今,这里的孔氏族人已经接近3万,漆桥也成为除了山东曲阜之外,最大的孔氏族人聚居地。这里每年都会举行一场隆重的成人礼,而成人礼上诵读的《孔氏家训》,也许正是这个家族经年不衰的原因所在。”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到明朝初年,孔氏家族成为漆桥的名门望族。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漆桥孔家治家有方,拥有的良田每到丰收时,稻米多得无法计算,但生活安乐富裕的孔氏后人,却从未忘记祖先的教诲。明正统年间,江南大旱,很多人饥饿而死,市面上稻米的价格疯涨。对于存粮颇丰的孔家来说,哪怕以平时的价格把米卖掉,也可以好好赚上一笔,但是,一向重义轻利的孔氏族人,却毫不犹豫地决定开创放粮,赈济灾民。漆桥镇孔氏后裔孔舒:“家谱中记载,‘与其市而利诸己,盍若散而利诸人’,与其卖了来赚钱,为什么不捐了来帮助更多的人呢!”漆桥孔家捐出的2000多石粮食,拯救了当地6800多名受灾百姓,人们感念孔家的义举,朝廷也大为褒奖,敕封数位孔氏族人为“义官”和“义民”。历史上,漆桥孔氏家族的善行义举,还有很多,在过去的700多年间,坐赈济灾荒到捐建育婴堂,设立义冢义渡,在固城湖口放置燃灯,一代代孔氏后人,追随着先祖的足迹,把重义轻利的文化,根植在了这方水土中,成为每个漆桥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古镇也因此有了更长远的发展。

水陆交汇的便利,给漆桥带来人气,而古镇里淳朴重义的民风,又使四面八方的客商,愿意在这里落脚经营。明朝嘉靖年间,漆桥镇成为“高淳七大市”之一,那时的漆桥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如今,在漆桥老街的石板路上,还有一条深深的印迹,据说,就是当年,南来北往的独轮车运货时留下的车辙。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历史上,漆桥镇不仅是商贸重镇,也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间,漆桥成为日军重点攻打的地方,新四军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与敌军殊死搏杀,为支援抗战,漆桥的乡亲们用独轮车,把家里仅有的粮食都送往了前线,漆桥子弟自发组织担架队,冒着生命危险把受伤的新四军战士,从枪林弹雨中抢救出来。今年87岁的朱克满老人,就曾亲眼目睹过当年惨烈的战斗景象,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新四军伤亡惨重。一位营长身负重伤,只能半坐半靠在一棵大树底下,准备与扑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就在那时,一对老夫妻冒着危险把他救回了家中。漆桥镇居民朱克满:“他肝肠淌出来了,难受得很,就用两个手在地上扒,那个老太太,老人家倒了水给他吃,吃了以后,大概不到半天就牺牲了。”人们从家里拿来门板拼成棺材,埋葬了这位不知姓名的新四军营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生活富裕起来的漆桥人,依然没有忘记这位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雄。2003年,在当地几位老者的倡议下,大家决定集资修建一座寺庙,来纪念这位无名英雄。这人决定作出以后,古镇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一座“将军庙”就建了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自发组织轮流值班,保证每天上午都有人到庙里,洒扫、敬茶、焚香,庙宇虽然不大,却成为漆桥人寄托深情厚意的一处精神圣地。每天下午三点多钟,朱克满老人都要到庙里来转一转,这些年来风雨无阻。漆桥镇居民朱克满:“下午没有人点,下午吃了饭,弄根香烟,我下午来点。”记者杨阳:“每天都来吗?”朱克满:“每天来,下雨下雪我都来。”和许多漆桥人一样,老人质朴地认为,为民族大义舍身赴死的人,才是真正保佑他们的神灵。朱克满:“他为我们老百姓牺牲的,我们老百姓要尊重他。你不尊重没关系,我要尊重他,对不对,这是我的良心。”

朴素的漆桥人,把对“义”的推崇,化作了一种信仰,融进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第一碗新煮出来的米饭,第一笼新蒸出来的青团,第一锅新做出来的豆腐,所有最好的东西,他们都要先敬给心目中的英雄。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从小在漆桥老街上长大的孔辉,大学毕业之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选择回家乡做了一名村官。工作没多久,孔辉就注意到了当地留守儿童的问题。那时,他所在的村庄中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只能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孩子们天性贪玩,放学后学习没人管,在山野中玩耍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目睹这样的情景,孔辉萌生出要为留守儿童,办一个免费课外辅导班的念头。漆桥镇孔氏后裔孔辉:“因为我们自己是刚从大学出来的,所以,应该来讲从孩子的学习上面,我们觉得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孔辉与两个同伴说干就干,没有固定的办班地点,他们干脆就把课外辅导班,办在了留守儿童的家里,四五个家庭一组,一家一家轮流去给孩子补课。没有办班资金,所有费用他们都自己掏腰包。从那以后,孔辉每个月的工资,有一半左右都花在了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上。这个年轻人成为了留守儿童们的“大家长”,不但经常去学校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还联系一些兴趣班,让孩子在舞蹈歌唱中快乐地成长。漆桥镇孔氏后裔孔辉:“我们一方面当然是在学习上面,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同时,更多来讲我们更关心孩子的成长和他的心理需求。”在孔辉的带动下,古镇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参与了进来,他们成立了“淳文公益文化中心”,几年时间,先后资助、帮扶了100多位留守儿童。孔辉:“同学们,这位是杨阳姐姐,我们一起欢迎她,好不好。”留守儿童:“姐姐好!”杨阳:“你们好!”孔辉:“已经有人讲这个最好看了,还有哪个?”留守儿童:“这个也好看。”古镇上的义行善举,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传递。孔辉:“他们很多的孩子,在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之后,依然会回到我们的公益教育中心当中来,去帮助更小的孩子,更弱的孩子。并且把这样的一份爱心,不断地回馈给更多的人。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这种成长,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千百年来,重义轻利的传统沉淀在白墙灰瓦间,流传在古镇人家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漆桥人。朱建兴年轻时常常挑着货担,走街串巷收鸭蛋,这个热心肠的生意人,童叟不欺,乐于助人,在古镇上赢得了好名声,大家都愿意亲热地叫他一声“毛胡子”,改革开放后,朱建兴组建了一家禽蛋生产合作社,那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或生意不好的年景,必须对养殖户们进行保本收购。1997年,禽流感暴发,镇上的养殖户们损失惨重,朱建兴按照当时的承诺,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把养殖户的鸭蛋全部收购了回来。杨阳:“您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呢?”漆桥镇居民朱建兴:“吃饭一家吃是吃不好的,要大家有饭吃才好啊。”在朱建兴的心中,以义为利才是该走的正道,几十年来,他一直谨守着心底的这杆道德标尺。2016年夏天,漆桥遭遇了重大的洪涝灾害,养殖业损失惨重。一天,朱建兴接到一位养殖户打来的求救电话。朱建兴:“他的鸭子死了大概四五千只,打电话来,钱也没有,饲料运不进去。我叫我家媳妇,我们开车去望了一下,是一片汪洋,鸭子赶到山上去了,他家老婆哭得不得了。”了解情况后,朱建兴二话没说,立刻往那位养殖户的银行卡上,打了20万元,帮助他恢复生产,保住了鸭场。朱建兴把道交看得比金钱还重的故事,在古镇里传扬开来,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如今,他的合作社生意越做越大,全年销售额已经突破3000万元,受益的农民超过了500家。在这种重义轻利思想影响下,如今,在漆桥古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成立了相互帮助,共同富裕的合作社。每当遇上困难,大家总是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这人故事实际上体现了儒家在‘义利观’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像这种互利共赢,提倡这种公,大利,也是一种大义的表现,这个思想应该说,更值得我们今天来传承跟弘扬。”

记者杨阳:“漆桥河水流淌千年,而这座石桥一直默默守望,笑看岁月更迭,细数时代变迁。从数百年前古驿道上南来北往的商客,到今天一代又一代的漆桥儿女,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也把‘忧道不忧贫’的族规祖训,带向他们足迹走过的每一个地方。”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孔祥清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年轻的时候,他从漆桥考到了南京医学院,后来,又远赴德国攻读了医学博士。如今,他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心血管领域专家。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漆桥孔氏“忧道不忧贫”的祖训,却一直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孔祥清带领江苏省医疗队赶赴灾区,进入到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他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并迅速推广开来,避免了重大疫情发生,他也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邀请孔祥清去外地讲学做报告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面对着这些能给他带来名利的邀请,孔祥清都拒绝了。多年来,他固守着医者本分,把时间都放在了治病救人上。漆桥镇孔氏后裔孔祥清:“有一次,有个13岁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地到这来,她是因为早期有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开刀以后,先天性心脏病是治好了,可是遗留了一个顽固性的心动过速。从早到晚心跳都是180次,没办法治疗,跟开这个刀的医生的技术没关系,它是这个手术本身的技术局限。”当时,在先心病治疗过程中不留下后遗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孔祥清也束手无策,可是孩子痛苦的模样深深地刺痛了他。从那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没日没夜地查找资料研究病例,终于创新出一种介入式微创手术,避免了先心病手术后心动过速的问题,轰动了世界医学界。为了造福更多的患者,每到周末,孔祥清都会自费到中国各大医院义务培训医务人员,甚至跑遍了周边二三十个国家,包括战火中的伊拉克。如今,这项技术已经遍及中国1373家医院,成功为4万多名病人解除了痛苦,并在68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开来。可是,纷至沓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孔祥清感到兴奋,看着高居不下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他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孔祥清:“做医生的其实也非常痛苦,痛苦在哪里呢?相当于我医得越多,但是因为这个病死掉的也越多,因为它发病率越来越多。”中国有句古话,“良医不治已病,而治未病”,说的是真正的良医与其去治疗一个病人,不如让这个人不生病。抱着这样的理想,孔祥清又把自己的全部时间,投入到了心血管防治研究中,这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孔祥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可以为生我的地方,养育我的地方做点事情。”每逢周末,孔祥清和他的团队都会回到漆桥镇,他要为古镇的老人办一件大事,免费为家乡的老人们建立健康档案,并对这些档案进行最先进的科学管理。孔祥清:“建立健康档案以后会发现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告诉他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果发现了疾病的一些苗头,要告诉他及时地进行控制。最终达到的一个目标是,让老百姓更加健康,有病的尽快治好,没病的想办法减少发病。”孔祥清尝试的这种健康管理新模式,在世界上也属领先地位。他希望在回馈乡亲的同时,也能为中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建立一个样本,并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儒家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达不离道,穷不失义。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这种,在自己发展得比较好,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他考虑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能考虑到像回馈故里,去帮助别人,大家一块发展起来,这人应该也是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个结果。”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漆桥镇——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 - 楚根苏苗 - 楚根苏苗的博客
 

 古老的漆桥,早已没有了丹漆的颜色,古老的木桥也已被更坚固的石桥所取代,但是,“漆桥”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就像这古镇人家,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但是“忧道不忧贫”的家训和以义为利的精神,却从未改变,如同这缓缓流淌的漆桥河水,从远古一路走来,奔向更加充满活力的明天。

记者杨阳:“从老街走出去的漆桥子弟,无论走到那里,总忘不了回眸远眺故乡的青山绿水,那一声乡音,一杯清茶,一条承载着儿时回忆的长长的老街,这是游子们魂牵梦萦的心灵家园。而重义轻利的传统,更是他们走向远方的力量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