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道德经学用 2017-09-06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事实上,伟大的老子,早已将他的思想贯穿在《道德经》的每一篇,每一句,甚至是每一个字中。前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的人,何以担当大任?无论是成就更高的事业,还是想做人更加的成功,细节是关键。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细节这个词,仅仅是停留在知上面,并没有重视到知道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是我们从小收到的教育导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后来学习的过程中对真理认识的深度和改变的程度。

当老师将整部《道德经》化作三十三个品质,为的就是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智慧,并且不走弯路的从知道到做到。事实上,三十三个品质,就算能够脱口而出的人,真正落实到行为上,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当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学习《道德经》,目的就是亮化自己的品质。原本就有的需要继续发扬,没有的需要快速补齐,而且需要持续专注。所以,一到两年是看不到什么变化的,两到三年对于有些人来说也不一定,只有坚持三到五年的人(还有些可能需要五年以上),才能与自己的过去,划出一道深深的鸿沟。持续的改变,可以说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品质的具备与否,的确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难题。当我有一天,看到四句话的时候,让我顿时兴奋起来。我觉得,应该是关于品质有无和衡量高低最好的标尺。这四句话是:“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有约束前提的自由;三,无需提醒的自觉;四,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第二十七届道德经学用研习营的时间段刚好是暑假,我们正好带着两个孩子第四次来到文化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陪伴的时间实在是太少,或许这样的机会也是他们渴望的吧。课程结束之后的三天旅游,儿子和我住一个房间。每天我都提前起床,然后会把床铺平,把卫生收拾整齐,再去隔壁通知姐姐和他妈妈。因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和我住一个房间了,当我持续的去做这些小事的时候,也不知道哪一天,在他的潜意识中种下了这种习惯,无需提醒,他也在照做。或许,这就叫不言之教吧。孩子们特别喜欢肯德基,他们“聪明”的和我商量,每次都能得到满足。如果是妈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还要讨来好一阵的说教。或许,这也叫“和其光”吧。其实,不光是和孩子的相处,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不能让人从内心接纳,差不多就处于“塞其兑,闭其门”的状态了。所谓的交流,基本就是无效的了。虽然孩子们在学习《道德经》的路上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精进”,但我始终相信,他们不排斥,而且很乐意的接受,已经令人欣慰了。在研习营课程还没结束课程的时候,女儿就在问:“明年我们还能来吗?”

每一次的研习营学习,都让我充满期待。原因就在于,每一次都会与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老师们一起,共度七天的生命走过程。所以,老师在课程中为我们设置“镜子的智慧”架构,正是“照镜子”的好机会。当我们用心的去体会的时候,自然会觉知到人生处处是镜子。耐心的倾听,用心的思考,谨慎的措辞,不仅让自己成长,或许还能对他人有所启发。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倾诉者需要的是共鸣,而不是说教。如果不能入心,文化城流行的那个说法——“打开”(大约就是放下然后接受的意思吧),几乎无门。

生命的力量,很多时候来自于对他人有用的帮助。而有用的帮助,不仅来自于闻道勤行,更是来自于内心的修养和善良,来源于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中亮化自己的品质。让我们在觉知每一刻的一言一行中,努力修行,等到逐渐的将三十三个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时候,“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平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者感悟集锦》

作者:允程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悟道心得,不设版权,欢迎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