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发烧,这些知识您需要知道

 尚振奇 2017-09-06

发热是人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几乎没有一个人没发热过。发热虽然如此常见,却又常引起人们对它的误解,由此而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人们应该对发热有正确的认识。





误解1  发热都是坏事

由于发热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症状,所以人们习惯于把发热和患病划等号,并认为发热一定对身体不利,是件坏事。其实,发热乃是人体抵御外界各种致病因子侵入的一种机体保护性反应。如病菌或病毒在人体内引起感染时,机体通过发热使新陈代谢功能增强,调动种种防御力量进行抵抗,如使血中白细胞增多,加强对病菌的吞噬作用;使肝脏的解毒能力增强等。


同时,体温升高还能抑制某些致病因子在人体内的生长活力和致病能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发热是人体有防御能力的表现,它有利于进一步清除病原体,战胜疾病,使身体康复。另外,一些疾病引起的发热还有自己特殊的“热型”,识别热型,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确诊。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发热都是坏事。


误解2   发热必发炎
大多数炎性疾病都有发热的表现,人们往往把发热与发炎等同起来,一发热就以为是身体有了炎症,自作主张应用消炎药,诸如磺胺类和抗生素等药物便成为对付发热的首选武器。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因发炎可发热,但发热未必就是发炎。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感染性(发炎)仅是一大类,另一大类是非感染性的,即不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发热。因此,遇到发热时,不要只想到发炎,更不可在诊断未明确之前就滥用消炎药。

误解3 热度越高病情越重

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高热若持续较长时间,对人体可能造成损害。正由于此,人们往往认为热度越高病情就越重。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因为发热是人体对侵入的致病因子的保护性反应。若机体进入严重衰竭状态,反应能力低下,则会该发热时不发热,该高热时只低热,甚至体温反而低于正常。因此,病人高热骤然下降。或体温偏低,并非好事。


相反,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较小的刺激会引起高热,这也是小儿很容易发热和高热的原因。这种高热并不代表病情严重。因此,不单纯以体温高低判断病情轻重。


误解4 发热就用退热药
发热既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症状之一,又是人体在某些特殊生理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因此,不能一见发热就用退热药或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滥用退热药有许多弊端。一是可使病情出现假象,给医生诊断造成困难。因某些种发热有自己的规律,出现一定的热型。未确诊之前滥用退热药会破坏其热型,掩盖其实质。二是用药不当会使病情加重,甚至病上添病。所以,出现发热在未确诊之前,自己不能随便应用退热药。

误解5 用手摸额头试体温

当怀疑自己发热时,人们总习惯自己用手摸摸额头,凭手的凉热感觉来判断是否发热和发热的高低。家中的亲人也常用此法去摸别人的额头,看是否发热。其实,无论是用手测自己还是测别人,都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人体各部位的体温是不同的,各部位对热的感觉(敏感度)也不一样。而且各人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有时候你摸后认为不发热,他摸后可觉得是发热。


另外,发热的病人可有发冷期,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体内产热增加,此时肛门测温可以发现体温增高,而额头皮肤不一定有较高的温度,这时摸额头更容易产生错觉。更何况冷天人们的手常暴露在外面,温度下降,此时用手去摸额头,即使不发热的人也会感觉额头有些热。因此,用手摸额头判断是否发热的方法是不可靠的。正确的方法是使用体温计按要求测量体温。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自我保健误解实例》  韩绍安   韩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