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路闸街 从河浦文化 发展而来·台州日报

 小木舟 2017-09-06

    江文辉  

    在温岭市箬横镇车路村内,有两条老街,依车路浦东西而立,称“东街”“西街”。这是史书上著名的“车路闸街”新址。

    谈起车路闸街,得从“车路浦”开始。据古志载,车路浦旧名“南浦”,系车路水系中心腹地,其河道自北及南,由晋岙流通入海。自唐以来,便已“雏形”;宋时,渐成内陆。据传,建炎四年(1130)四月,宋高宗南渡松门,百官在此备车迎驾,遂成军要重地。有史载,时设有车路驿。为便于朝廷诏命、军报、紧急文书与信函专事传送,浦经疏浚,贯通南北诸流。

    与所有早期街市开立类同,车路闸街以驿扩建,并因河道控水之需,拟建浦闸。元至正十年(1350),车路闸成。民间有传,其旧址就在今天的车路村菜场西10多米处老桥附近。有了闸,就少了许多水患,村邑人口大有发展。至明代时,车路已渐成规模,也经闸分,又得“车江”之名(见明林凤征《车江感事》)。

    但车路毕竟地处入海口,且地势平坦,极易海上倭寇、匪盗登陆。及至嘉靖间,这里仍是饱受袭扰、祸患。如正统元年(1436),“倭寇海边,寇匪屠至白峰山下”;嘉靖三十七年(1558),下梁(属黄岩境)乡民梁述、梁健、梁生等抗倭战死于盘马等遗事皆可证明。

    所幸,戚继光领兵至,车路才得以保全、休养生息。清顺治间,车路闸街基本成形,顺浦东立,南北往来运货,系箬横境内最早成街之地。

    顺治十八年(1661),为制郑成功父子领导的东南抗清力量,满清朝廷颁布“迁海令”。作为迁界前沿(界址在车路东三公里处),闸街被废,百姓分离。康熙间,朝廷认为制郑氏集团措施已收成效,渐除禁令。车路百姓再度回归,经百年发展,在原基础上,新的车路闸街外扩,是为“东街”“西街”(农历二、六、九日集市),并于嘉庆九年(1804),将车路闸南迁五里,新筑德津闸(史称“车路新闸”)。

    随着闸南迁,车路已不再受入海浦口地理制约,闸街建设正式纳入正轨。到晚清时,街已呈“L”形,东西长85米、南北长15米、道宽4米,仍以车路浦间隔、前后列桥数座,以埠头在南、货储在北;东街为主,筑关庙、学府、宗社等,西街为辅,建二层木石矮楼住户、门店和其他机构驻点。

    民国时,车路闸街繁华至极。今有村中贤老记忆,时金清、黄岩、松门、玉环的,都远渡汽船到此赶集,商号林立,还有银号。同时,闸街注重人才培养,就以今废弃的车路小学为例,自建成以来,先后培养出大量的科技、军政、教育名士,如民国名师陈师弓、杭州文澜中学优秀教师马若雷等。

    除外,车路闸街所在的车路地界,行政、军事级别日益提升,一度有“车路”乡名,守备站哨。温岭解放后,街面基本保持原状,东街、西街主体易位,供销社等公共商区多在西街,庙宇、宗社等东街主体部分拆毁。后因发展需要,车路闸街逐渐成为历史。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体街区北迁,及至今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