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沅:《感应篇注释》——指天地以证鄙怀至左道惑众

 可乐怪 2017-09-06

刘沅:《感应篇注释》——指天地以证鄙怀至左道惑众

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凡人于鄙怀猥事,不敢告之正人君子,反敢诉之天地神明,岂不悖哉?世之愚夫愚妇,或事境不顺,则呼吁天地神明;或心迹不明,则援引天地神明;或受屈不伸,则侵犯天地神明。殊不知吾之所念所作,苟其正也,天地神明自识之;苟其邪也,天地神明自知之;其或邪而似正也,天地神明自别之;其或正而似邪也,天地神明自谅之。如必沾沾焉,汲汲焉,求证于天地,求鉴于神明,是有善而自市,不善而自发矣,何惑之甚也。故君子忧勤惕励,常念天地临我,神明视我,怀之鄙矣,则赧然愧,懦然如弗容者,何可证也?事之猥矣,则拂然去,惶然如有惮者,何可鉴也?

【引经】

《论语》曰: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礼记》曰:无渎神。

【证】(略)

施与后悔。

施与者,言其事也;后悔者,究其心也;苟心不符事,事不从心,如剪彩之花,望其结果,不亦难乎?故前言施与,而复言后悔,是内外齐观之意也。夫未施与而悔,则心不果于施与,既施与而悔,则心不乐于施与,虽其中为悔不同,然皆是善念而变成恶念耳。何也?施与者,善念也;后悔者,恶念也。苟一后悔,则从前善念顿消,将来恶念渐长。故曰:悔与则吝,悔过则吉。

【引经】

详在与人不追悔条下。

【证】(略)

假借不还。

人当窘乏之时,或因婚葬无资,或因租赋追呼,或饥寒颠沛之切身,不得已而为之假借。事过之日,宜亟思还。奈狡猾之徒,有倚势而不还者,有欺懦而不还者,有昧心而不还者,有忘德而不还者,若此之辈,信义丧而品行坏,可耻孰甚?况乎轮回苦趣之中,往往来来,其为偿债者不一其途,有暗还者,有巧还者,有恩还者,有仇还者,视所负之情由,为偿报之轻重,孰能漏恢恢之网也。

【引经】

《诗》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证】(略)

刘沅:《感应篇注释》——指天地以证鄙怀至左道惑众

分外营求。

可怪世人,见得功名是才力可求,货财是计算可得,安知造化主张,一毫勉强不得。偶有顺遂,亦是其气运亨通,义命中所应得者。若命中不当有,枉费才力计算,亦无济也。故求外不如求己,营事不如营德。苟妄为分外营求,用机械心、诈伪心、烦恼心、变乱心、侈纵心、种种恶念以图侥幸,不但无成,且鲜有不败者。故智者识命数之有定。富贵知足,贫贱知守,荣得知惧,辱失知悔,随乎境之所值,顺而处之,静而听之,蠲聪明而不敢用,藏才智而不敢舞,故其享富贵也无文,处贫贱也能亨,际荣得罔咎,遇辱失能休,此君子人也。子思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殆谓是欤。

【引经】

《中庸》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证】(略)

力上施设。

力上,谓挟势力以临下也。施设,谓布置驱迫,使人不得不为我用也。夫迫之以限期,督之以严法,暑雨寒雪、饥渴疲惫,悉置罔闻。唯以取速邀功。苛虐为策,使人之为我困者,小则疾病,大则死亡,何其忍乎?虽下民不能无征徭差遣也,仆役不能无动作使令也,牛马不能无负重致远也,但当体其劳苦,重其性命,不以轻贱相视而残虐之,不但不为已甚,亦忠厚之至也。

【引经】

《诗》曰: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证】(略)

淫欲过度。

邪缘野合,太上已垂戒于前矣,此则单指室家而言。盖阴阳之道,固不可废,然当节慎,不可过度。乃有浮薄子弟,广置姬妾,枕席无分昼夜,欢娱不论男女,佚其志、纵其欲,因之灭礼败度,荡产亡身。即或不然,必将未老头白,齿痛脚软,腰伛皮皴,耳聋眼昏,体酸多病,此皆淫欲过度之所致也。养生者知此,则根本坚固,而风雨寒暑不足以侵之矣。立德者知此,则心定神宁,而邪狂蛊惑不足以摇之矣。人鬼圣狂之关在此,岂可效飞蛾之乐膏火,以自焚其身哉?

【引经】

《书》曰: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

【证】(略)

心毒貌慈。

心毒二字,与包贮险心之义相近。此句所重,只在貌慈二字。凡人心忧则貌戚,心喜则貌舒,形逐神迁,貌由心转,此理之恒,至若心毒貌慈,则天地难测其情,山川不足喻其险矣。况心为一身主宰,善恶界皆系乎此。故心善而或貌涉于不善,不善之中,自有善焉。心恶而貌或袭于非恶,非恶之中,自有恶焉。是以君子有原心之法,有诛心之谕,不拘拘于形迹之间者,其说盖为有心毒貌慈之辈也。

【引经】

《论语》曰: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礼记》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证】(略)

秽食喂人。

饮食之道,洁以养人,秽则伤人。夫子不食沽酒市脯,为此故也。常见人家以秽污可弃之物,或给奴婢,或饲乞丐,是以人等犬豕也,用意不恕,推心不平,反诸同类一体之怀,其心必有蹙然难安者。故修善之士,无微不周,虽一饮一食,罔敢欺人,殊形同视,而仁不可胜用矣。

【引经】

《礼记》曰:毋反鱼肉。让食不唾。

【证】(略)

左道惑众。

三教虽不同,而道则一也。何以言之?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大旨皆求全乎天命之初,以复见本然而已。故外而尽纲常、修伦纪,内而立性命、明明德,道之正也。若此外,师婆术士、符咒摄运,种种不法之事,皆左道也。世有愚夫愚妇,迷惑其中,招鬼取祸,甚可矜怜。彼不知大道中庸,原无隐怪,忠孝可以登天,仁义可以致富,诚信可以事鬼,退让可以免祸,慈良可以获福。崇德修慝即是天堂,乖伦叛纪便是地狱,又何必惑彼祸福之说、轻信左道哉?

【引经】

《孟子》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书》曰:民无或胥,诪张为患。《礼记》曰:析言破律,乱民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证】(略)

刘沅:《感应篇注释》——指天地以证鄙怀至左道惑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