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焰里的釉色之美——中国瓷

 budaozheli 2017-09-06

 如在火焰中烧制的瓷器一般,艺术家近年来的艺术创作心路历程也是曲折而又艰辛的,但是艺术家多年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对艺术信念的坚守下,如今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给我们呈现了一批色彩斑斓,充满幻想的窑变彩釉作品。


它们的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被视为艺术瓷釉,让人在遐想中感受自然的美。



器皿烧制的过程中,釉层在烧制高温下熔化流动呈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 


窑变现象的产生,是瓷造型简洁、自然、质朴、流畅的风格都是在为窑变效果的呈现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


 

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独一无二。这点,在艺术家洪帆的这批窑变釉彩的艺术品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与特点。

 

正如唐朝诗人陆龟蒙在《题秘色越瓷》中的诗句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以此来形容瓷的釉色之美。这釉色是偏绿的青色,如同在深山幽谷中,给人以满目青翠的润透清新之感,这类偏淡碧色的釉还应包括“葱翠”、“梅子青”、“豆青”等。



那种青中偏蓝的釉色为“雨过天青”, 也正在于这种青蓝色的闲澹之中,含有深远无穷之味,釉色还有“卵青”、“粉青”、“灰青”等,每种青色之间都有所差异,但都略偏蓝色。 


釉色之微妙不但在于有冷暖之变幻,还因窑焰而有浓淡之差异,像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样,又如同中国人的性情——含蓄、玄妙而灵动。

 

釉之厚薄如水之深浅。愈深的水、愈厚的釉,愈能给人以深邃、神秘的感受。瓷的釉色非常符合道家所崇尚的“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标准。


人们在赞美一件青瓷时,常常将其喻之为玉,如“越泥似玉之瓯”、“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瓷玉相通,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一方面是中华农耕民族对土、石、玉的审美观的延展 ;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把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


正所谓 :“类冰比玉,以玉喻德”。



当我们通过心灵去体验那些隐含在具体瓷器中的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时,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器物的制造不仅仅是包涵纯技术的成分,在超越了单纯地为求取生存的物质事实的界限后,人类精神的丰富性恰好在器物里找到了一个直观的宣泄口和可靠的栖息地。



从审美特征来看,瓷器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 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寄托其中,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这些对艺术充满无限热情的陶瓷艺术家们, 就是因为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之后,加强了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才创作出更加具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