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反复咳嗽,久治不愈?艾灸轻松化痰润肺!

 任金平 2017-09-06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雄才伟略如周瑜,竟然也受不了诸葛亮的手段,气恨交加,加上箭伤发作,一口气没提上来,竟被活活气死了。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案例,很多哮喘患者发作的时候,如果一口气提不上来往往就非常危险。

《黄帝内经》讲“百病皆生于气”,不论人患了什么疾病,莫不与人体的“气”息息相关,而更有今人明确指出,在所有死亡人口中有近30%都是被活生生“气死”的。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果气顺了,百病不扰;如果气堵了,表现在身体上,就是气短、咳嗽,严重者哮喘连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我们的肺说起。

《黄帝内经》称,肺是“相傅之官”,相傅之官指的就是宰相,皇帝的老师,相当于刘伯温、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人体中当中,心虽然是最高,但从人体解剖方面来说,肺比心的位置要高,所以肺可以做皇帝的老师,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肺有什么功能呢?最重要的是主一身营卫之气。“气清者为营”,“气浊者为卫”,意思就是说,这个气里比较清的拿一部分,即比较精微的物质,就是营气,同时它可以将所藏之精输布出来。比较浊的那部分就是卫气,可以将产生的精微收敛固摄起来。精微的部分运行在脉络中,人全身经脉都通畅,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很多人喜欢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觉得对肺有好处,对身体有好处,其实,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水谷,也就是通过脾胃运化而来的,并不是说来源于空气、氧气。“肺司呼吸”只是肺主气的其中一个方面。比方说,许多病危的人会出现严重的喘促,但这时候使用氧气或去掉氧气,病人呼吸的频率不会产生什么变化,就是说明这时候出现的呼吸困难,不是缺少氧气,而是缺少元气,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下降了。

《黄帝内经》说肺气虚,人会“膨膨而喘咳”,就是咳声非常嘹亮,这是轻症,比较好治。再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上气喘喝”,就是开始出现喘证,说明疾病深入到腑脏了,这和肾不纳气有关。还可能出现“烦心胸满”,也就是影响到心脏了,因为人肺气不足,心气也会大伤。再严重些,那就是“少气不足以息”,相当于很严重的哮喘症,老喘不上来气,然后会“溺色变”,即尿的颜色发生一些改变。我们都听过“窝囊废”这个词,这个“废”不是说这个人像废物一样,一点能力都没有,其实最开始是“肺”这个字,“窝囊肺”,指的就是肺气弱导致气短。《诸病源候论》里说:“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为肺气之虚也。”

肺气虚的人最容易咳嗽,而且秋天是高发期。这种情况被称为“秋咳”。

立秋过后,秋咳的病人明显增多,每年这时,一些人就开始感觉喉咙干燥、发痒,有的人久咳不愈,长达数月。

那为什么秋咳会成为一种季节特征明显的病症?该怎么防治秋咳?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咳嗽要分清种类

夏天进入秋季时,天气渐渐干燥,人体口腔、咽喉、鼻黏膜也跟着干燥起来。加上天气转凉,人体容易染上风寒咳嗽。

秋天的咳嗽不论有痰无痰,总是伴随咽喉明显的干燥感或疼痛感,有时剧烈咳嗽又难咳出痰,常久久不愈,表现出“秋咳”独有的特性。



中医认为,随着秋天寒气渐重、阳气收敛、燥期当令,人体的阳气也会随之渐渐收敛,出现鼻咽喉及皮肤因燥气入侵而干燥。秋咳寒重又干燥。很多人以为咳嗽就是干燥“上火”,有的甚至将“秋咳”与感冒咳嗽混淆起来,马上使用抗生素、阿司匹林等寒凉湿重的药物,殊不知,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虽然降温抑制了细菌,也大大抑制了人体黏膜组织分泌原液,使得口腔、咽喉、鼻黏膜更加干燥,因而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重。


艾灸疗法可防秋咳

反复咳嗽食物调理不明显,不妨在家用艾灸仪灸穴位,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后不但可使咳嗽好转,还可增强体质。

一、取穴方法

1、天突: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2、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穴时掌心向上,手臂上抬,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处即为尺泽穴。双侧尺泽穴取穴方法相同。


3、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其下第三突起处即为第三胸椎,肺俞穴(双侧)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二、艾灸方法

可用艾条悬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10-20分钟,用艾灸仪灸每穴施灸30-50分钟。

艾灸前,可用按摩来增强化痰润肺效果:大拇指指尖按压双侧天突穴、尺泽穴,每个穴位15次-30次;用食、中二指端按揉肺俞穴约15次-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次-50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