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常备艾, 老少无疾患。 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 《内经》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人体经络气血的变化规律若与自然四时节令之气不能同步适应,就会造成经络气血紊乱并诱发疾病。 因为节气或四时的更替交接之时,是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也是年老、体弱、虚衰的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比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 而“节气灸”正是体现中医的这种“因时制宜”加强机体整体机能的有效方法。 确切地说,它更应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具有广谱性的扶正固本方法。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艾灸文化。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暖,人体血液代谢旺盛。健康提醒:少吃酸性食物,养生以养肝护肝为主。 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太冲,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降水增多,气温回升快容易导致春困。 健康提醒:注意调养脾胃,增加运动缓解春困。 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健脾利湿。 ![]()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气候变化大。顺时养阳,春天肝经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易患背痛脚凉。 健康提醒:补充水分,防寒保暖应付多变天气。 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昼夜平分,气候温暖潮湿,关节炎进入多发期。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旧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健康提醒:多食用清热解毒、温补阳气的食物。 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气温回暖,阳气升腾,高血压进入多发期。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 健康提醒:不宜进补,低盐饮食缓解高血压。 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气候以晴暖为主,早晚时冷时热,易发生神经痛。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 健康提醒:适度保暖,多食蔬菜调理肠胃降火气。 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连续五天日均气温达22度以上标志着夏季到来。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健康提醒:多喝水以退热降火滋养阴液。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 小滿(公历 5 月 20~22 日) 气温明显升高,气候潮湿容易发生皮肤病。除湿正当时。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 健康提醒:清爽清淡饮食为主,注意清利湿热。 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天气湿热,是一年中人最懒散的时候。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健康提醒:清热降火,充足睡眠,运动提高活力。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旺,适合治疗冬季疾病,时机最佳。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健康提醒: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增加盐分的摄入。 艾灸穴位:大椎,肾俞,命门,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祛除寒湿,补益阳气。 ![]()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热浪袭人,时有暴雨光顾,消化道疾病多发。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 健康提醒:肠胃吸收力下降,注意饮食卫生。 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酷热多雨,暑热夹湿常使人食欲不振,防中暑;大暑,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健康提醒:充分休息,避免暴晒,清淡饮食。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此时艾灸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气候渐变,人体仍感觉燥热难忍。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 健康提醒:多食酸味果蔬,养胃润肺以备秋凉。 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暑热余威明显,但气温开始慢慢转凉,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健康提醒:调整睡眠时间,饮食偏向清热安神。 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暑气渐消,白天气温适宜,夜间气温较低,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健康提醒:滋阴益气的食品对身体大有益处。 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逐渐昼短夜长,每场秋雨都会带来明显降温,防燥凉。《黄帝内经》讲:“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 健康提醒:运动保健,针对性地预防冬病。 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热冷交替明显,人体阳气渐退,阴气渐生,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健康提醒:饮食清淡柔润,起居注意保暖。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天气时有反复,人体逐渐感觉季节的肃杀和萧瑟,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补冬不如补霜降。”调养脾胃是关键。 健康提醒:以平补为原则,注意脾胃的保养。 艾灸涌泉、肺腧、脾腧、命门、中脘穴,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 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气温迅速下降,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来维持体温,应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健康提醒:多食用热量较高的膳食,增加维生素。 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天气常是阴冷晦暗,抑郁症病情容易加重,应温肾阳。《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 健康提醒:增加户外活动调节心态,饮食多果蔬。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气温持续降低,哮喘进入高发期,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健康提醒:进补的好时节,辅以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冷空气活动频繁,人体阴气较重,应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 健康提醒:防寒保暖,及时补充高热量食物。 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常有寒潮暴发,会带来剧烈降温,易发生冻疮,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 健康提醒: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冷空气刺骨,气候相当寒冷,心血管疾病高发。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健康提醒:冬不藏精,夏必病温,注意节欲养脏。 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内经》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人体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因此,善补阳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其功效卓越。 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依“节令”变化取穴或循经施灸,身体的疾病就会依靠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因此,节气艾灸可以起到防患未然、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历代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现已成为热门歌谣,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遵守四季轮回、顺应自然规律养生的“中医智慧”,这独有的中医传统文化经典在世界各地传播,为世界人类健康带来了现实价值和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