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临摹到创作:篆刻技法解析(绪论之学习道路问题)

 金茶六六 2017-09-06

准备好了篆刻所需的一些基本材料、了解了篆刻的基本刀法和印稿上石的方法就可以开始奏刀治印了。此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取法问题,即学习的道路问题。

 

明徐上达在《印法参同》论篆刻取法问题时说:“取法乎上,犹虑得中;取法乎中,犹虑得下。如之何取法乎下也?故学者先须辩得何篆为至正,何刻为大雅,然后定其趋向,不惑他歧,鼓歧迈往,不参贰志,庶几近之。不然而法中,又不然而法下,将愈进愈驰,终身陷溺,即有怃然悔悟,毅然更改,弗可为矣。

 

徐氏认为,学习篆刻的第一步是选对取法对象,取法须上、须雅、须正。那么什么才是合乎条件的呢?徐氏所指自当是汉印。现在我们所说的“印宗秦汉”,“汉”指汉印,“秦”指先秦玺印。然而徐氏之时尚不能识别先秦玺印。而且从元明文人对篆刻倡导和实践来看,主要是崇汉,很少涉及先秦玺印。

 

粗略的来看,中国篆刻艺术史,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大历史时期。即以传令示信为主要功用的“秦汉”官私印章和以艺术欣赏为主要功用的明清篆文人篆刻。魏晋之时,汉印体式走向衰落,篆刻艺术开始进入了一个漫长沉寂期。自文人介入篆刻之初,便对当时盛行的妄意盘曲、毫无艺术感可言的九叠文进行了批评,如米芾便说:“如填篆自有法,近世填皆无法”。 宋人王顺伯在他所辑集的《汉晋印谱》中最早提出汉印“可为模范”的主张。元时,赵孟頫不但对当时士大夫的图书印章以新奇相矜提出批评,更是出书(《印史》)宣传推广“典型质朴”的汉魏印章以供好古之事取法。吾丘衍与赵孟頫遥相呼应,设馆招徒,谆谆教导子弟“白文印皆用汉篆”。(下图:吾丘衍篆刻作品:吾衍私印、布衣道士)


到明代中期流派印的始祖文彭、何震其白文印皆仿汉式。其后更是掀了一股摹刻汉印的飓风,赵宧光、苏宣、金光先、甘旸等人精心临摹刻汉印多达数千方。赵宧光所刻更是形神兼备,几可乱真。(下图:赵宧光摹仿汉印作品)


明末清初印人则以仿汉印作为创作基调,一笔一画务以逼肖汉印为尚。其中高手汪东阳更是因得到一枚“汪关”的汉印而改名为“关”,其对汉印的推崇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下图:汪关篆刻作品)


篆刻发展至清代,在
理论上吴先声《敦好堂印论》明确提出“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的观点。奚冈亦有此论。实践上,靡印坛数百年的浙派,祖师爷丁敬则创“切刀”以追摹汉印的神韵。丁氏常在所刻白文印印款中注明其印乃“仿汉”之作,如他在“赵琛印”边款中得意地书刻:“此老夫最得汉意之作,宝岑勿示俗流也。”(下图:丁敬篆刻作品)


邓派始祖完白山人虽然走的是“印从书出”之路,但依然强调:“刻印白文用汉。”

 

综上可知,“崇汉”的艺术观推动了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我们再来看一段吴让之的自述:“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风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其其学而学之。”由此可知,吴让之学印是以汉印为根基,然后定其趋向”,取法完白而自成一家的。这也为我们的篆刻学习之路提供了借鉴。

 

虽然历史上和时下有也有很多高手并非是从汉印入手学习篆刻的,但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是,以汉印为根基,再转而学习先秦玺印和明清流派印,定是一条康庄大道。

 

鉴于此,此系列微课件将从汉印的技法讲解开始,上溯秦印、先秦玺印,再转向明清流派印技法的解析。

 



作者简介:程先进,字引之,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师从王世徵先生、云志功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