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烙为笔 痕为墨——陈培德的宣纸烙画艺术

 楚北一叶 2017-09-07
凤观商丘 2017-07-07 15:23

“烙画”古称烫画、火笔画、“火针刺绣”,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利用碳化原理,通过电烙铁在木、竹、骨和葫芦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伟大创造,极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烙为笔 痕为墨——陈培德的宣纸烙画艺术

烙为笔痕为墨——陈培德和他的“陈氏宣纸烙画”艺术

商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人,同时,民间文化传播者也一脉相承,“烙画”这项根植于民间、凝结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艺术也在不断被后人传承创新。今年68岁的商丘老人陈培德不仅在传统烙画工艺上有所成就,并创新性地开发了“陈氏宣纸烙画”,目前已被批准为商丘市睢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陈培德介绍,因自幼受祖父的影响酷爱绘画、书法艺术,幼年时,常见祖父用烙铁在家具、木梳、扁担上烙下图案,也在陈培德心中留下烙痕;1965年,在辽宁当兵的陈培德偶然在街上见到一家用电烙铁作画的店铺,这在当时很多农村地区尚没有通电、以传统“火烧烙铁”的年代,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艺术创新,也在陈培德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烙为笔 痕为墨——陈培德的宣纸烙画艺术

烙画创作中

回到部队后,陈培德便买了电烙铁在废旧的木板上练习,一来二去手法日渐娴熟,在部队里小有名气。在当时流行自己“打家具”的年代,不少战友争相带着自己的木材让陈培德烙画,陈培德不仅不收费,还觉得“被大家信任很有成就感。”

数十年戎马生涯,也让陈培德越来越沉迷这项烙画艺术,冬寒夏署,勤耕绘作,烙艺不弃,形成了自已的烙画风格。2003年,工作上已退居二线的陈培德闲来无事,又开始潜心研究“烙画”这门艺术,并不断挑战自己,起初在木板、卡纸、竹片上创作,后来又将目光锁定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

烙为笔 痕为墨——陈培德的宣纸烙画艺术

陈培德烙画作品

陈培德的作品题材多样,尤其一组以领袖肖像为主的创作,线条流畅、神态自然,令人印象深刻;梅、兰、竹、菊等作品形态逼真、集拙朴自然与雅致清丽为一体。

制作烙画讲究阴阳明暗的对比,由于烙画的“不可逆”性,创作者用笔的力度、角度,烙铁温度的高、低、轻、重、缓、急,都会对烙痕的颜色明暗及走势产生影响,纸烟弥漫,宣纸上便有万千气象。据介绍,烙画不仅要用到中国画的勾、勒、点、染、白描等手法,还要讲究“火候”,只有“火候”到了,才能烫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更有灵动和有立体感,呈现出层次分明的黑、褐、黄等中国画渲染效果。

烙为笔 痕为墨——陈培德的宣纸烙画艺术

陈培德烙画作品

“烙画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因为烙铁的温度高,熟练控制好电烙铁的温度和下笔力度非常重要,不然一下就被烧糊了。”陈培德说。经过几年潜心钻研,在不知道烫坏了多少张纸张后,陈培德终于实验成功并创立了“陈氏宣纸烙画”,作品风格灵动、自然,在烙画界堪称一绝。

目前,陈培德以作品的表现之绝、效果之特,已成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其宣纸烙画已录入区级非遗名录,陈培德本人也被录入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艺术人才库。

艺术造诣上收获颇丰,但陈培德仍有自己的心事。

谈及对未来的创作规划时,陈培德面露愁容地说,由于烙画不仅要求有较高的造型能力,且工艺技术严谨、精细、费时费功,不论严冬酷暑都要拿着一个热烙铁长时间坐在那里作画不能动弹,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传承遇见瓶颈;加上自己年事已高,有意招收学生传授技艺,但苦于自己没有免费办学的能力,急需申请更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希望能涌现一批热爱烙画、对艺术有追求的年轻一代,将这项传统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领略到烙画艺术的魅力。(徐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