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小荪--痛 经

 程宇宏 2015-11-30
 蔡小荪 > 证治经验

四.痛经证治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治疗目的以止痛为主。本人在临床上主张辨证求因,不尚单纯止痛。处方用药强调“求因为主,止痛为辅”。痛经多数是经血排出困难,瘀滞不畅,引起疼痛,治法以通为主。当归9g 川芎4.5g 牛膝9g 香附9g 元胡9g 丹参9g 红花4.5g 白芍9g 为基本方。如瘀滞较甚加没药4.5g 失笑散12g;对于膜样痛经,一般腹痛较剧,上方用川牛膝或土牛膝,加花蕊石15g 没药6g 失笑散15g 另加桂心2.5g 桃仁9g 使所下整块内膜分碎,对祛除疼痛,有一定效果;子宫内膜异位症腹部进行性剧痛,甚至难以忍受者,在膜样痛经方中去花蕊石,加血竭3g 苏木9g 大多能达到止痛目的。一般痛经用药后瘀下即痛减,惟子宫内膜异位症部分病例常兼经血过多如注,且愈多愈痛。缘该症宿瘀内结,随化随下,经血虽多,瘀仍未清,故腹痛不减。治疗原则,仍以化瘀为主,不能因下血过多而采用固涩法,否则下血更多,腹部更剧。可宗基本方去川芎、红花、加血竭3g 花蕊石15g 生蒲黄30g 震灵丹12g 缓下血过多并止痛,必要时可加三七末2g吞服。因气滞血瘀的痛经,临床上胀痛较甚,原方可随加乳香4.5g 乌药9g 苏木9g 金铃子9g;寒凝瘀滞者,往往形寒畏冷,小腹冷痛,或伴有便溏,甚则泛恶,原方去香附,加木香3g 小茴香3g 淡吴茱萸2.5g 肉桂3g 煨姜二片,也可用炮姜3g 效果较显。另如炎症引起腹痛,用当归9g 川芎4.5g 赤芍9g 牛膝9g 桂枝2.5g 丹皮9g 败酱草30g 柴胡梢4.5g 元胡9g 制香附9g 红藤30g 生甘草3g 行血清热止痛。至于禀体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经行腹痛者,当以八珍汤为主,加香附9g补气养血。香附有理气调经并止痛作用,配八珍汤效果更显。成药乌鸡白凤丸亦可采用。

一般痛经的服药时间,应在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用,特别是疼痛剧烈的膜样痛经,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否则较难取得预期结果。虚性痛经平时可常服八珍丸,或乌鸡白凤丸,经行时再改服汤剂。因体虚不足,临时服药,不可能立即奏功,故须经常调养,方能见效。

案一、痛经(原发性) 胃窦炎、肠粘连、肠炎

虞×× 26岁 女 未婚 公安人员

初诊:1977年7月5日 十八岁癸水初潮,第二次经转即每行腹痛,甚且昏厥,下瘀块后较舒,临前二天腰酸乏力,75年左侧卵巢囊肿扭转曾施手术,右少腹时感吊痛,昨又值期(周期29天)量少不畅,近且外感寒热急诊后方退,余邪未清,腹部剧痛,又致昏厥纳呆泛恶,心悸便溏,脉细数,苔薄白质微红,寒凝瘀滞,法当温通

当归9g 丹参9g 赤芍9g 制香附9g 淡吴茱萸2.4g 木香4.5g 小茴香3g 延胡索9g 五灵脂9g 制没药4.5g 炮姜2.4g (3贴)

7月26日复诊 发热渐退,略有低热,经期将届脉弦,苔属薄白,预为温通。

当归9g 川芎9g 赤芍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川牛膝9g 红花4.5g 制没药4.5g 丹皮9g 淡吴茱萸2.4g 失笑散12g 6帖

8月1日又复诊 今经行准期,量适中,腹痛,较前轻减,略胀,腰酸,脉弦,苔薄,拟理气调治。

当归9g 白芍9g 丹参9g 川芎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延胡索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川牛膝9g 失笑散(包)12g 3帖

8月23日 四诊 上次经痛见减,量不多无块,又将届期,大便不畅,脉细,苔薄 质红,边有齿印,再为通调。

当归9g 川芎9g 赤芍9g 丹参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川牛膝9g 红花9g 桃仁泥9g 失笑散(包)15g 5帖

8月30日 五诊 经水将临,略有腰酸,近有胃痛,大便色深,脉细,苔薄白,质红,仍宗前法出入,嘱验大便隐血,如阳性则暂停服。

当归9g 川芎9g 赤芍9g 川牛膝9g 制香附9g 乌药9g 制没药3g 丹参9g 延胡索9g 川续断肉12g 失笑散(包)12g 4帖

9月24日 六诊 上月药后翌日经临,量较畅,下块色深且多,腹痛显减,兹感脘疼,通气较舒,脉细,苔薄白,又将临期,再当兼顾。

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制香附9g 乌药9g 木香3g 延胡索9g 制没药6g 鸡血藤12g 失笑散12g 4帖

9月29日 七诊 调治以来,痛经月见好转,昨又临期,腹痛完全消失,纳食如常,便溏次多,显见轻减,临前腰酸乏力右腹吊痛均除,上月量畅下 块色紫,今犹未下,略感腰酸脉细弦,苔薄质红,方虽应手,未许根治再从原议,以冀全效。

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制香附9g 木香4.5g 淡吴茱萸2.4g 延胡索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失笑散(包)12g 2帖

另八珍丸90g 分10日服

按:患原发性痛经已甫8年,初潮较迟,75年2月右侧卵巢囊肿扭转手术切除,并伴有肠粘连,肠炎,胃窦炎等症。体质虚赢,在所难免;经来瘀滞,排出困难,疼痛剧烈。体力不支,每致昏厥。加以脾阳不振,肠胃失健,平素易泻。经来辄溏,纳差泛恶,腰酸乏力,中气不足,诸症毕现,经期虽准,通运受阻,体虚症实,两者间杂,鉴于病员每次来诊,均在经期前后,主要矛盾属瘀滞,经痛,脾虚有寒,当予温通经脉。初诊因隔宵寒热达T38.5℃,急诊后方退,余邪未清,故于去瘀理气温中止痛方中,避川芎而用丹参;缘川芎下行血海,当时发热虽退未尽,恐引热入里,药后有所好转,复诊又值发热渐退已甫3天,略有低热是为体虚不足,营卫不和。经期将届,预为温通,拟四物法去地黄,增牛膝,红花下行通经,延胡没药失笑散化瘀止痛,香附理气调经,吴茱萸温中止吐泻,丹皮助赤芍清热行血,因便溏见减,此次未用炮姜,经痛见轻,量不多无块,四诊又凭经前,大便不通,宗前法增桃仁泥,以资通调,并润肠,五诊经犹未至,兼发胃痛,大便色深,恐有胃出血之变,故嘱注意大便,有隐血即暂停上药,诊后第2天即经转量畅,下块色深且多,腹痛显减,当从原法处理,调治后第3次经行,脾痛已完全消失,原每行纳差,泛*,及临前腰酸乏力,右腹吊痛均除,便溏次多亦显差改善。宗前议另处八珍丸常服以巩固之。8年痛经基本治愈,惟体质尚未恢复,仍当继续调理,以杜反复。

案二、腾×× 女 27岁 未婚 1976年12月30日

患者18岁初潮,月经周期32天,约5天左右净,自1972年参加工作后,开始有痛经,初起可用针刺缓解,以后逐渐加重,1973年起每次需用可待因杜冷丁,并必须休息2天,不能工作。

妇科检查:月经来第1天极少,暗红,第2天开始有2×1cm大小之膜样物排出后疼痛,才减轻,平时常较多,多黄不痒,以往无特殊疾患肢软,及色块,外阴发育正常,处女膜完整,肛查子宫前屈,正常大小,活动好,左附件(一)右侧宫旁颈体交界处有结节状增厚,如黄豆大小结节突起2个,轻度压痛,右侧卵巢约1.5cm大小活动。

经期尚准,每腹部剧痛,喜暖喜按,甚且呕吐,肢清,里急感,大便不实,下血块及膜后痛较缓,脉细,苔白,寒凝瘀滞,拟予温通。

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桂心2.1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苏木9g 淡吴茱萸2.4g 煨姜2片 熟附子9g 制乳香没药(各)4.5g 失笑散15g 经前4天左右即开始连服7帖

经净后服四物益母丸1周,每日9g 兹后由患者本院根据上法,断续处方治疗

77年5月19日二诊(经期4月23日)药后腹痛有所好转,已停用杜冷丁,由于过去腹痛剧烈,顾虑复发,仍自服可待因一片,腹冷显减呕吐亦瘥,脉细,苔薄质红,从前法出入。

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桂心2.1g 煨姜二片 延胡索9g 苏木9g 制香附9g 桃仁泥9g 艾叶2.4g 失笑散15g 仍服7帖

77年6月10日 三诊(经期5月27日)此次经行第一天未痛,呕吐亦除,第二天痛势较前显减,下块及膜见少,脉细舌赤,再从前法进退。

当归9g 赤芍9g 川芎9g 川牛膝9g 延胡索9g 桂心2.1g  苏木9g 制香附9g 淡吴茱萸2.4g 制乳香、没药(各)4.5g红花4.5g 失笑散15g 服7帖经后仍服四物益母丸10天每日9g

77年7月12日 四诊(经期7月2日)经行后期尚畅块少有膜,腹微痛极轻,症势显减,近有腰酸,掌心热脉微弦苔薄质红,边有齿印,肝肾不足,再拟调理,以资巩固。

当归9g 淮牛膝9g 大生地9g 赤芍9g 熟女贞子4.5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云茯苓12g 泽泻9g 丹皮9g 服4贴药后继服四物益母丸10天,每日9g

77年7月29日 五诊 经期将届,纳差,余无所苦,脉微弦,苔薄,拟理气调经,化瘀止痛。

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淡吴茱萸2.4g 赤芍9g 延胡索9g 制香附9g 制没药4.5g 川桂枝1.5g 真血竭1.8g 失笑散15g 5帖

按:经痛已甫5年,痛势逐月转剧,必须卧床休息,第2年起即每月需用杜冷丁及可待因。本症属瘀滞挟寒,故腹痛喜按喜暖,苔白,据一般规律,喜按属虚,拒按属实,上述喜按是有寒之故,不作虚痛论,因下块及膜后腹痛即缓,是为瘀滞现象,不通则痛,应予温宫逐残活血化瘀,加重失笑散剂量,药后痛势逐减,四诊有肝肾阴虚现象故暂拟养阴泻火并补肝肾,以后仍用四物益母丸巩固之,五诊根据妇检仍有结节故方中增血竭以散瘀消结,桂枝以温经通络去瘀,由于该病员住在郊区及工作关系,来院不便,故每次治疗均未值经期,只能预先处方备用,虽然症状显著好转,已停用杜冷丁及可待因,并不须休息,可照常工作,患者主观上,认为已经治愈,可以勿药,但据妇科检查结节犹未全消,且治疗过程中,不够密切配合,故效果尚欠满意。

案四、郑×× 女 29岁 已婚 职员 

75年5月16日初诊 婚2年许未育,经期尚准临前沉闷急躁,每行第2日起腹冷痛吐泻畏寒肢清自汗,由来7年,服止痛片及注阿托品均失效,兹月事方净,脉细,苔薄白,肝郁气滞,寒湿凝阻,拟先疏肝舒郁后再温调冲任。

当归9g 大熟地9g 川芎4.5g 白芍9g 柴胡4.5g 广郁金9g陈皮4.5g 合欢皮9g 泽泻9g 清炙甘草2.4g 5帖

7月26日复诊 药后见舒,经期将届,神差微畏寒,脉细,苔薄白,拟温调冲任。

当归9g 姜半夏4.5g 煨木香3g 川桂枝2.4g 白芍9g 淡吴茱萸2.4g 川芎4.5g 延胡索9g 淡干姜2.4g 失笑散12g 4帖

8月28日 又复诊 经行准期,量已减少,腹痛吐泻显见好转,惟头晕未除,动则心慌,脉细,苔薄白质淡红,心血不足,再以和养。

党参12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大熟地9g 远志4.5g 枸杞子12g 白芍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9g 红枣15g 4帖

9月2日 腰酸乏力,带下间赤,脉细,苔薄白,质红,拟健固脾肾

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焦白芍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海螵蛸9g 鸡血藤12g 乌鸡丸1粒 4帖

9月10日 诸症显减,胃纳较差,脉细,苔薄质红,从前法出入。

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焦白芍9g 川续断9g 狗脊9g 陈皮4.5g 香谷芽15g 乌鸡丸1粒 4帖

9月20日 治疗后腹泻基本已愈,吐减痛轻,平素晨间腹痛亦止,经事值期,脉细,舌质红苔薄,根微白,下焦寒象尚未根除,再拟温调。

当归9g 淡吴茱萸2.4g 炒白术9g 炮姜3g 川芎4.5g 焦白芍9g 木香3g 延胡索9g 五灵脂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3帖

10月24日 近妇科检查仍有附件炎,少腹酸胀,下坠感,会阴痛,甚达半夜方止,脉细,苔薄满白,拟疏肝理气消炎止痛。

当归9g 柴胡梢6g 赤芍9g 丹皮9g 川桂枝2.4g 败酱草15g 川楝子9g 延胡索9g 制香附9g 生甘草2.4g 3帖

11月4日 神志恍惚 烦躁易怒,悲伤欲哭,胸闷乳痕,下腹及会阴两侧掣住感,劳累则觉阴坠,肝郁气滞,上扰下迫,脉细微弦,苔白尖红,拟疏肝宽胸,甘以缓急

当归9g 柴胡4.5g 白芍9g 淮小麦30g 广郁金9g 青皮陈皮(各)4.5g 云茯苓9g 姜半夏4.5g 川楝子9g 生甘草3g 4帖

11月8日 药后胸闷乳胀均减,烦躁欲哭显除,神志稍定,性情宽缓,经期将届,脉弦,苔薄边红,预为温调。

当归9g 川芎4.5g 赤芍9g 桂心2.1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淡吴茱萸2.4g 熟附子9g 制没药4.5g 艾叶2.4g 4帖

11月8日 此次经行准期 腹痛显减亦将净,左少腹酸胀似刺,脉细微弦,苔薄质红,宗前法参疏肝理气。

当归9g 川芎4.5g 赤芍9g 柴胡索6g 川楝子9g 川桂枝3g 丹皮9g 延胡索9g 桑寄生9g 川续断肉9g 炒白术9g 3帖

1976年12月6日 月事逾期周许未行,腰微酸,腹微胀,近纳呆畏寒,脉细弦,苔薄白,拟先和理,待查(最近经期10月28日)

当归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姜半夏4.5g 川续断肉9g 桑寄生9g木香3g 陈皮4.5g 远志3g 香谷芽15g 3帖

1977年1月15日 据云妊二月半,上月腹剧痛由妇科急诊怀疑子宫外孕,作后穹隆穿刺,并服破瘀药多剂及三七末六瓶,未获端倪,近验尿妊娠反应阳性,超声波检查有胎心,兹胸闷脘腹作胀,腰微酸,带下色兼粉红,溲频,脉细弦微滑,苔白略腻,前半微青,胎元受损唯恐难免,姑拟和养安固,尚待详察。

炒杜仲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炒白术9g 白芍9g 桑寄生9g 复盆子9g 木香3g 砂仁3g 苏梗9g 南瓜蒂3个 3帖

按:痛经7年。服止痛片及注阿托品均失效,症属寒湿凝滞,以致不孕,且有经前紧张症、附件炎、粘连、包块。宫颈糜烂等症,势颇复杂,难许速痊。因分期随症处理,经前用疏肝舒郁,宽胸缓急,拟逍遥散并甘麦大枣法出入,经期以温宫逐寒,调经止痛为重,初用四物佐吴茱萸,姜桂等加减,虽效不显,继从原法增附子,艾叶,没药等增损,效果方著,缘有慢性附件炎,吐泻现象,消除较速,腹痛缠绵较久,故经净后着重疏肝理气,消炎止痛,以败酱,柴胡梢,赤芍,丹皮及金铃,延胡为主,佐桂枝辛散温宣,通利经络,诸症逐步好转,然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饮食起居,心情寒温等不同影响,症状有所反复,惟较前轻可,经过不断治疗,达1年又3月之久,于76年10月28日末次经行即怀孕,伴不孕约3年许。上述病案举典型十二诊为例,余从略,但于妊娠将2月时,突感腹部剧痛,由妇科急诊怀疑为子宫外孕,作后穹隆穿刺,并服破瘀中药多剂,及三七末六瓶未获端倪,仍来本院治疗,当时腰微酸,带下色兼粉红,小便频数,苔白略腻,前半微青,鉴于月前波拆胎元受胎,惟恐难免,然脉象细弦尚有滑意,妊娠反应仍为阳性,加以超声波测到胎心,因此,未作死胎处理,仍拟和养安固为主,几经调治,于1977年7月中旬得一男,早产18天,完好无损。

蔡小荪--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摘要:蔡小荪老师系上海蔡氏妇科七世传人。十余年来,蔡师以化瘀散结为宗旨自拟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较好疗效。1981年总结43例,有效率占88.4%。本文重点介绍蔡师治疗本症常见五大类型-痛经、崩漏、发热、不孕、症瘕的经验。

一、本症痛经,化瘀止痛

蔡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和其他瘀血性痛经有别,后者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经血排出困难所致,若瘀血畅行或块膜排出,则腹痛立见减轻或消失。而本症这痛经往往是经下愈多愈痛,此乃子宫内膜异位于宫腔之外,中医所谓“离经之血”,因而造成新血无以归经而瘀血不能排出的局面。治疗固当遵“通则不痛”之则,以化瘀治本为主。然而在用药上应依据其病理特点,不能专事祛瘀通下,应采取促使瘀血溶化内消之法,以达通畅之目的。自拟“内异”Ⅰ方:当归9g 丹参9g 牛膝12g 赤芍12g 香附9g 川芎6g 桂枝4.5g 没药6g 失笑散12g 血竭3g。其旨在理气活血诸药中,配散寒破血见长之没药、血竭、失笑散,破散症积宿血,兼具定痛理血之功。服药当于经前或痛前3~7天之内,过晚则瘀血既成,日渐增加,难收预期功效。

二、本症血崩,以通求固

治崩中漏下,常法有塞流,澄源、复旧三者。暴崩久漏之际,总先取治标止血之法。本症之崩漏,因是宿瘀内结,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所致,故纯用炭剂止血,犹如扬汤止沸,往往难以应手。治此须谨守病机,仿“通因通用”之法,重在化瘀澄源。用“内异”Ⅱ方:当归9g 牛膝12g 赤芍12g 香附9g 熟军炭12g 生蒲黄9~60g 丹参12g 花蕊石15g 血竭3g 震灵丹(包)15g。于经前3~5天开始服。蔡师用药每喜轻简,唯蒲黄此药,常据崩漏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g。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而兼痛经者尤为适者。方中还常佐山羊血、三七、茜草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功。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生血之品调理,以固其本。

三、本症发热,祛瘀为要

经前发热,在本症患者中也占相当比例。经期发热素有外感、内伤之分。本症发热系瘀血内结,郁而化热之故,治疗理当专于活血化瘀之法。主用“内异”Ⅲ方:云茯苓12g 桂枝4.5g桃仁10g 赤芍10g 丹皮10g 皂角刺20g 鬼箭羽20g 石见穿15g。往往在1~2周期内发热即见消失。

四、本症不孕,攻补兼顾

本症之不孕率为22~66%。对于这类病人,治分三期:月经净后至排卵期,以育肾通络之“孕”Ⅰ方(云茯苓12g 石楠叶10g 熟地15g 桂枝2.4g 仙茅10g 仙灵脾12g 路路通10g 公丁香2.4g 川牛膝10g)合“内异”Ⅲ方治之;排卵后至经前3~7天用育肾湿煦之“孕”Ⅱ方(生地熟地各15g 云茯苓12g 石楠叶10g 鹿角霜10g 仙灵脾12g 巴戟10g 肉苁蓉10g 旱莲草12g 女贞子子10g 淮牛膝12g)合并“内异”Ⅲ方治之;经前数天至经净或痛止,选用“内异”Ⅰ方或“内异”Ⅱ方化瘀、调经、止痛。对基础体温转为典型双相,并示相对高温者,则化瘀之品须在经来后使用,慎防坠胎。

五、本症症瘕,消症治本

症瘕是本症患者共有症状,兼存于各种类型中,此为疾病之根本。蔡师按“血实宜决之”治则,于经净后以“内异”Ⅲ方消症散结。疗程一般较长,往往在三个月以上方能见其病灶有缩小现象,故坚持服药十分重要。

子宫内膜位症辨证施治43例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内膜样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异常部位的病症。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经期进行性加剧腹痛,月经量多、月经异常、或兼肛坠,腰痛性交痛、不孕等。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认识,大多依照临床主症而归属于“痛经”,“崩漏”,“血瘕”等范畴。我们自79年10月起对43例内异症患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症求因,分型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多数病例均有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88.4%,现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一、资料来源:

1.全部病例均系西医妇科确诊或拟诊,其中病理确诊17例,占39.5%;临床诊断26例,占60.5%。

2.均为因故中止或未经西药治疗者。

3.均经中医专科治疗,疗程达6个月周期以上的本市患者。

二、年龄特点:

发病年令多数在35岁左右,本方43例中25岁~30岁8例,占18.6%;30岁~45岁34例,占79.1%;45岁以上1例,占2.3%。未婚者11例;已婚原发不孕者12例,继发不孕7例。

临床症状及体征

一、经痛:临床症状以痛经为最突出,本文资料中90%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经痛,其中剧痛者34例,占79.1%。这种经痛大多在经前发作,临经加剧,持续到经净后逐减。痛的性质以经前胀痛刺痛、临经时痉挛性剧痛,继而持续性掣痛,坠痛为多见。

二、经多:这是内异症又一突出症状,本文资料中典型血崩者9例,占20.9%。一般未经中西医治疗的初期患者病员都具有经行过多如崩,时挟瘀块,崩后常淋漓不止的症候,甚者可致严重贫血。

三、兼症:除了经痛,经多的临床特点外,还可兼见腰痛,肛坠乳胀、带多、经前头痛、烦躁、性交痛,不孕等症。

四、体征:本方43例患者均由西医妇科检查,作出诊断。(包括剖腹手术后病理诊断;盆腔双重造影B型超声检查及妇科三合诊检查等)其中外在型内异症20例,占46.5%;内在型7例,占16.3%;混合型16例,占37.2%,各型可发现有附件肿块;宫体后壁或韧带处结节等征。

治疗措施

对内异症的治疗,我们主要依照历代医学治疗“血瘕”“症结”的经验,以理气通滞,活血化瘀为大法,并注意到整体辨症,结合对因治疗,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一、对症治疗:按临床主症设立三个基本方。

1.经痛方

当归9g 川芎4.5g 丹参9g 川牛膝9g 赤芍9g 桂枝4.5g 香附9g 延胡索9g 血竭3g 没药4.5g 失笑散15g

2.血崩方

当归9g 生蒲黄30g 淮牛膝9g 丹参6g 制香附9g 花蕊石15g 熟军炭9g 血竭3g 震灵丹12g 赤白芍各9g

3.散结节方

当归9g 丹参12g 川牛膝9g 干漆4.5g 血竭3g 炙甲片9g 皂角刺12g 莪术12g 制香附9g 桂枝3g 赤芍9g 海藻9g

二、辨症求因,分型加减

1.气滞型:月经异常,小腹胀痛引及腰部,肛门掣痛,胸闷纳少。苔薄白脉弦细涩。选加乌药,木香、苏木、青陈皮

2.肝郁型:气滞症兼见经前乳胀烦躁,头痛胁胀或伴有不孕。苔薄腻脉弦略涩。选加柴胡、丹皮、留行子、川楝子、逍遥丸。头痛甚者酌加白蒺藜钩藤、石决明等。

3.气虚型:血崩暴下或经漏日久,神萎眩晕。面浮肢肿,纳少便溏,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边有齿印,脉虚细涩。选加党参白术黄芪茯苓、淮山药

4.寒凝型:经痛剧烈,形寒肢冷,面色青白,泛恶便溏,或宫寒不孕,苔薄白脉沉紧。选加吴茱萸、炮姜、艾叶等。

5.湿热型:经期紊乱,经行量多淋漓不止,少腹刺痛,胀痛。或中期出血,平日带多间赤,阴痒溲频,纳呆口苦,苔薄腻脉弦滑。选加椿根皮、鸡冠花、白槿花、米仁等。

6.热结型:月经过多,经色深红,质稠多块,面赤口干,便燥溲黄,平素带多色黄,苔薄腻脉弦数,去桂枝选加败酱草、鸭跖草、大黄黄芩等。

7.阴虚型:月经异常,经前后少腹疼痛,心悸少寐,午后潮热口干便燥,或有不孕,腰腿酸软等。苔少质红脉细数,去桂枝,选加生地、麦冬、女贞子、黄精远志、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等。

四、治疗结果:

本文43例中显效13例,占30.2%,其中肿块,结节明显缩小者6例,受孕4例;有效25例,占58.2%;无效(包括反复)5例,占11.6%。总有效率达88.4%。

疗效判断参照《医学情况交流》75年8月号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制订标准。

有效疗程需3-12个月经周期。

讨论

一、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参阅祖国医学文献,其中《巢氏病源》对“血瘕”的描绘说:“瘕聚令人腰痛人不可俯仰。横骨下有积气,坚硬如石,少腹里急苦痛北膂疼痛,深达腰腹,下挛阴里,若生风冷,子门癖,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这些症象与内异症部分症状相似。

目前一般认为内异症的病理实质是血瘀,而造成血瘀的原因及血瘀形成后的病理变化又较复杂。明代张景岳曾对此作了简要的概括:“瘀血留滞作症,唯妇人有之。其证则由经前或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感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不行,总之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成症矣--妇人久症宿痞,脾肾必亏,邪正相搏,牢固不动,气联于子脏则不孕”。“气滞阴寒则为痛为痹”。《景岳全书》薛立斋也认为恚瘕“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滞乖违而致,气主胸之,血主濡之,脾统血、肝藏血、故郁结伤脾,恚怒伤肝多患之,腹胁作痛,正肝脾两经证”。引自《女科经论》月经多亦正是肝脾统藏失司,循行无度所致。

我们根据内异症的病理转归和临床表现,认为血瘀多由气滞,肝郁,热结,寒凝,湿热,气虚,阴虚等因所致。气为血肿,气滞则血运不畅,肝郁则气结血留为瘀:“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湿热内蕴与血相搏,则胶结为瘀;“阴足则火不动”(《血证论》)阴虚是阳火易动,气逆火盛而煎熬成瘀。同时瘀血壅滞,又易生他变。如血瘀则气滞不畅;血瘀则水湿不化;久瘀化热;久瘀伤气;久瘀则血枯阴虚。血瘀能与多种病理机制发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必须随症应变。

二、治疗体会:

从表中可见,内异症中表现为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者占较大比例(计23例,占53.5%)正如《血证论》中指出:“瘀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三个基本方即是根据此义而立。但基本方不能通治所有内异症。还须按患者的秉赋差异。受邪性质。病机转归症状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对体虚邪实者。如气虚,阴亏者,可以攻补兼施。扶正散结。加用滋阴和补气之剂。以宗前人“养正积自除”之法。

寒凝血瘀者,临床特证常表现为剧烈腹痛,用经痛方加重温经散寒之剂,痛势多能缓解。因此,温经化瘀之剂可能具有对抗前列腺素影响子宫肌的作用,从而解除了子宫肌的痉挛。(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从本文所据的资料分析中可体会到:影响本病例疗效和疗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中除了病位、病程、卵巢功能、并发症外,还包括病员的情志、饮食、生活和工作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中医学很重视病员自身的调养。始终注意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和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倘若内伤七情,气机郁结,或房事不节;或受寒嗜冷势必加重瘀血的凝滞。饮食不节,则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食与瘀浊交阻,症势选加。本资料中,部分病例有因恚怒愤郁,以造成症状反复加剧者,有因啖蟹数斤而经行腹痛加重者,有暑天贪嗜冷而致症势反复纠缠者。同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对患者也有较大的影响。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特别是内分泌的功能活动,具有较强的季节倾向,气候剧变常可使部分病例同时出现症状反复。大多数内异症经患者对寒冷特别敏感,冬季症状发作较频而剧,而血崩患者对热的反应较明显每于夏季则症势加重,这正是中医所谓的“寒则凝滞”“热则流散”之故。总之,影响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况且,在病情的变化过程中,症型也是错杂互见的,因而在治疗上不能黑守成方,必须“同中辨异”“动中应变”才能提高疗效。

五、化瘀摄血方1.炒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0g 生蒲黄30~60g 花蕊石15~20g 血竭3g炒牛膝10g 丹参6g 三七粉2g 制香附10g 震灵丹12g

2.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3.子宫内异症,经行腹痛,经量过多者,连服七天能见效。

4.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行腹痛,经量过多者,治以求因为主,止血为辅,一般不需按以常规的单纯固涩止血方药,而应活血止血,祛瘀止痛,用生蒲黄、花蕊石、血竭三七末等,生蒲黄的剂量根据症情而定,较小剂量(10~15g),偏重于祛瘀,较大剂量(30~60g)则侧重于止血。临床上对量少而不畅者用10~12g 量中或偏多带有块者用12~15g 量多如注,块下且大者用30~60g。

四、化瘀定痛方1.炒当归10g 丹参12g 川芎5g 川牛膝10g 制香附子10g 延胡索10g 赤芍10g 血竭3g 制没药6g 苏木10g 失笑散15g

2.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3.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行腹痛剧烈者,在经行前3天即服,大多有效。

4.本方为自拟方,以化瘀为主,因内异症病理实质是血瘀内结所致,故瘀除病自愈,服用本方须在经行前3天开始,过晚则瘀积既成,难收预期功效,如果患者腹痛剧烈,伴有肛门抽痛,大小便失畅者,可加用虫类药剂,以增强化瘀搜剔止痛之效。

三、桂枝茯苓丸1桂枝3g 茯苓12g 赤芍12g 丹皮12g 桃仁10g

2.主治:血瘀经闭或痛经,子宫肌瘤,盆腔炎产后恶露不尽,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

4.本方属活血化瘀之剂,可治小产子死腹中,或胎腐烂腹中,虚甚者立可取出,产无安胎作用,故对妊娠兼用子宫肌瘤,出现下红流产者,虽有“有故无殒”之说,亦当慎重考虑。

案三、王×× 47岁 女 已婚 教师

初诊:1977年9月20日,曾育四胎,经期尚可(最近经期9月8日)始则微黑,不多,每第2日起色鲜似崩,满腹进行性剧痛,腰酸,辄身热达T38℃,平素少腹二侧作胀,妇科检查:左侧卵巢囊肿大于乒乓球,两侧输卵管积水,宫颈管后壁有二结节大于黄豆,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患冠心高血压,脉细微弦,苔薄质偏红,边有紫点,瘀结积水,姑先利水通络,清热化瘀。

桂枝4.5g 云茯苓12g 赤芍9g 丹皮9g 桃仁泥9g 炒当归9g 制香附9g 败酱草30g 柴胡梢6g 皂角刺9g 失笑散(包)12g 7帖

10月5日复诊 经期略早,今甫4天,过多下膜及块,腹痛较前轻减,头晕乏力,原每行发热,此次未作,脉虚,苔薄气血较虚,再为两顾。

党参9g 炒当归9g 赤芍9g 丹皮9g 制香附9g 川桂枝4.5g 败酱草30g 云茯苓12g 生蒲黄9g 柴胡梢6g 生甘草3g 3帖

10月13日又复诊 昨行准期(最近经期10月2日,10月30日)量亦不多,腹痛显减,寒热未作,臂部酸痛,晨醒自汗,脉细,苔薄,微腻边有齿印,症势见减,仍宗原法增易。

当归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川桂枝2.4g 广木香9g 淮牛膝9g 赤芍9g 丹皮9g 败酱草15g 花蕊石9g 失笑散(包)12g 3帖

11月21日,近由妇科检查,囊肿及小结节均缩小经期将届,胸部压痛似虫爬感,须臾即瘥,腰酸且胀,小腹微胀,肛掣,脉细,苔薄边有齿印,预为活血通络。

当归9g 川芎9g 丹参12g 赤芍9g 广郁金9g 制香附9g 川牛膝9g 川桂枝4.5g 制乳香、没药(各)4.5g 莪术9g 延胡索9g 失笑散(包)15g 5帖

12月2日 经期已准(最近经期11月27日)量较前次略少,少腹两侧痛轻减,抽紧感显瘥,清晨自汗亦止,近左膝疼痛,脉细,苔薄边有齿印,再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当归9g 丹参9g 川牛膝9g 川桂枝4.5g 云茯苓12g 赤芍9g 丹皮9g 桃仁泥9g 莪术9g 槟榔9g 炙甲片9g 真血竭1.8g 7帖

12月21日 经期将届,腰酸肛掣,小腹隐痛,左膝酸楚,脉细,苔薄胖,边有齿印,症势见轻,当从原议

当归9g 川牛膝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干漆4.5g 川芎3g 花蕊石12g 生薄黄30g 五灵脂9g 白芍9g 鸡血藤12g 5帖

12月27日 经行准期(最近经期12月25日)量亦适中,第1天下膜状色黑较前次略多,腹痛显减。(原大便或矢气时痛剧,现亦轻减)渴不欲食,昨形寒,臀胀,腰酸,自觉两侧卵巢处痛似烧灼感,脉细,舌偏红边有齿印,症势虽减,仍难忽视,再从原法加减。

当归9g 川芎3g 丹参9g 荆芥穗9g 赤芍白芍各9g 川牛膝9g 花蕊石12g 生蒲黄30g 五灵脂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3帖

1978年1月21日 今值经行,量亦正常,下块及膜,呈棕色,腹痛续见轻可,(原满腹痛,现范围大为缩小仅小腹两侧微痛,喜按喜暖,烧灼感亦差)肛门抽痛虽轻未除,腰略酸,神疲近又心区阵痛日仍数次,脉细,苔薄质偏红边有齿印,症显好转,原法进退,(近妇检:左侧色块似乒乓球,宫颈管后壁小结节似小绿豆)

当归9g 丹参6g 川牛膝9g 广郁金9g 制香附9g 赤芍9g 延胡索9g 川桂枝2.4g 苏木9g 花蕊石12g 生蒲黄30g 五灵脂9g 3帖

按:经来过多似崩,按一般正治,自当止血塞源,惟每至下块及膜,腹部剧痛,逐月增烈,显系宿瘀蓄积,妇检:有结节,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由来多年,体质已虚,势颇纠缠,难许速效。症属虚中夹实,如按常规处理,则愈塞流,崩愈甚,痛更剧,且两侧输卵管积水,似是炎症引起,致平时少腹作痛,大便矢气则痛尤剧,辨症求因,法当从实论治,非活血化瘀,确难收效,经净后可略增调养,临前再为通络散结,治宗桂枝茯苓丸法,以桂枝之温经通络,通阳去瘀,辅茯苓以利水,赤芍、丹皮清热消炎,散瘀活血,桃仁破瘀化症。失笑散去瘀化症止痛,上述二方为主,余药随症加减,药后第1次经行量仍过多,腹痛见减原每行第2天辄发热达38度,此后从未复发,按发热为血瘀化热,瘀去则营卫调和,发热自退,桂枝茯苓法可兼顾并蓄,故不须另增方药,逐月调治,症势日见轻减,妇检囊肿及结节均缩小,未次检查宫颈管后壁处小结节已小于绿豆(原大于黄豆)左侧包块消退较慢,似小于乒乓球(原大于乒乓球)总计治疗4月,经转5次,症状显著好转,经期经量完全正常。腹部剧痛亦除,范围缩小,仅余小腹两侧轻微疼痛,每行发热立愈,惟体质尚虚,且兼冠心高血压,自当继续调治,援“大积小聚,衰其大半而止”旨,扶正去邪,冀收全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