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虚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压力从何而来?如何化解?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17-09-07

脾虚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比如总爱提过去,总爱思虑重重,其实脾虚背后还有着几个深刻的心理因素~

一个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不确切,他也有担心恐惧:自己的事业,孩子的成长,家庭的收入,两口子的感情,他对未来不确定,因为不确定他就胡思乱想,最后导致自己有压力了。

脾虚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压力从何而来?如何化解?

人的压力从哪来的?无非就是过去的不堪,和对未来的未知,这两件事情强加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他唯独迷失了对于此时此刻,对于当下的判断。

他都不知道今天应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这周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也没有规划本月应该把哪几件事情解决好;然后在第一个季度应该干什么;这一年应该干什么;或者是花上两三年三五年的时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或者是算算日子,明确一件事情。

聚焦在这件事情上,不会再为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影响,也不会对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有恐惧。就是只要能够活在当下,让此时此刻变得饱满,过去、未来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

一个真正的高手会让自己在每件事情上做到极致,做到自己能力范围的最大化,通过这样做把自己炼成,不会用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影响自己,这是人之所以恐惧排在第一位的。

那排在第二位的是他不懂的生死的大问题。我常常说人的一生应该补的一堂课叫做生命课,或者叫生死课。你得想想你这一生会不会死?

如果会死那这件事就不值得恐惧,不值得害怕。但是人们想起这件事情还是会有点紧张害怕,爸爸妈妈有朝一日会离开我们,我们自己也会和这个世界永别,此时此刻和我们一起生活工作的这些人,将来他们都会走向死亡,没有悬念的离开人世。

所以我们面对死亡,面对痛失亲人,面对自己受到重大疾病的打击之后,我们就慌了,内心里面充满了无限的恐惧。但实际上是虚拟的,人走向死亡这件事情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所以只要想透了有朝一日你会去世,那你只需要想想去世前到底要干啥?有没有自己从内心深处深深喜欢的事,只干自己喜欢的事。

尤其是人到35岁了,35岁之前我们可能有生计、温饱、家庭的问题有压力,没办法我们干了不喜欢干的事,到了35岁之后还干的是自己从内心里极其讨厌的,不能够让自己兴奋的事,那这个事就变成你的压力了。

如果能从35岁之后就醒悟过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真正能够让自己上心的事,必然能够有价值,你有价值,那还愁什么?

跟外国小孩一样,他那么小就喜欢做饭,后来突发奇想嫌厨房太小了,想把卧室改成厨房。因为国外对孩子教育比较开放,爸爸妈妈就配合了,就答应把卧室改成厨房,然后就开始做各种尝试,在13岁的时候就开了餐馆,14,15岁的时候就被美国总统请到白宫里去了。

这个孩子何等的荣幸,因为他干了一件非常喜欢的事情,爸爸妈妈一看孩子喜欢做饭,学都不用上了,就好好研究这件事情就好了,把饭做好就行了。

我讲这件事情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其实都没有想过在临死之前是干成一件事还是干成几件事?

实践证明如果频繁换行业,职业,工作性质,到最后很有可能一事无成,没办法沉淀。就像我是一个中医大夫,我从80年代初到现在,连学习带临床,30多年了,我必然在这件事上跟其他人比起来我就有经历了。

如果我中间停了,我和患者切断了,包括我今天做的分享就变成无本之木了,没有素材了。因为没有体验,所以给别人讲的东西都是干瘪了,都是知识的,信息的,结论的东西,不是你体验到的。只要不是体验到的,讲出来大家就觉得意义和价值是有限的。

所以我肯定在去世之前,只干一件事就是养生,我要通过医生的身份不仅仅能够帮他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告诉他如何养生,通过这种机会来分享,来讲这个中医智慧指导下的养生文化的实践,这些就变成我自己非常清晰的方向。

如果没有想透自己临死前要干什么的话,我们就会纠结,身体体内能量就会乱套。现在我不管看到什么样的一个素材,我立刻就关联了,这个素材我做大夫,帮助病人的时候有没有用?这个素材对我讲课分享有没有用?一切为我所用,世界变成背景了,因为你找到方向了,你非常明确了。

人群当中真正明确的人不多,大家都是这山看着那山高,朝秦暮楚,不停的变换,变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身体体内的能量匮乏了。

压力大,情绪起伏,这件事本身和你没有把这一辈子到底干啥想清楚。所以只要把时间的秘密搞明白了,我们不能活在过去,也不能恐惧未来,把当下,把这一生想透了,就专注在当下要做的事情,这恐惧就小点了,把临死前只干一件事也想透了,那压力相对就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