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家养老中的社会工作者究竟如何定位?(案例分析)

 宗吉拉姆 2017-09-07


案例:黄阿姨今年71岁,老伴患脑中风,曾经经历两次开颅手术,第2次手术后半身瘫痪,并丧失语言能力,更要紧的是在此后不久黄阿姨的老伴出现了精神问题并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动则对黄阿姨拳脚相向。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常常因照顾老伴失眠,同时还要忍受来自老伴的暴力。

黄阿姨和老伴同为安置在深圳市的军队退休干部,生活和医疗待遇都比较好,但是因为老伴的病情过重,医院不愿意收治,黄阿姨又不愿意将老伴送入养老机构进行照顾,所以正规的照顾缺失,她只能在家里对其老伴进行照顾;他们原来和子女同住,但是因老伴的照顾问题引起了儿子和儿媳的矛盾,遂搬离儿子家里自己居住,儿子忙于工作,较少和父母沟通。


遇到社工之前

黄阿姨为了缓解照顾老伴的压力请了多个保姆,但均因照顾压力太大,生活环境恶劣而在短期内相继离开;黄阿姨所在单位的老同事出于关心曾经尽心用各种方法帮助她,但是成效都不明显,黄阿姨自身的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照顾的压力仍然存在。


社会工作专业支持之后

社会工作者介入总体评估显示,案主的支援网络不足以让她的压力得以缓解,社工在这个方面为其进行了资源的争取,社会工作者在这里强调了资源协调者的角色:

医疗照顾方面:在了解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之后,发现案主的老伴符合申请条件,社工在和案主讨论方案后,案主决定委托社工为其申请这一服务,社工在短时间内向其所在街道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

福利政策方面:按照案主和老伴自身的身份,案主是可以享受公务员租房待遇的,案主也一直在为自己争取这一福利,但是苦于申报无门,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社工和用人单位的领导一同向国土局和房管局上书反映情况,在对方了解情况之后,做出了批示,同意案主的请求。这一批示在经济上给案主缓解了一定程度压力的同时也让案主在自身身份被认同的现实下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服务目标界定清晰:

短期目标

1.案主获得一定的情感支持。

2.案主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长期目标

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对将来的照顾能制定更合理的计划。

3.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4.案主能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更理性的思考和计划。

在服务前后,案主的改变总体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得到一定的情绪支持和加之认同之后,案主不再像从前那么爱抱怨,自己对压力的管理能力也有了进步,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的看法也显得更加释怀和坦然。

案主老伴的病情有加重的情况,案主日后的照顾任务必然会加重,建议所在单位多些关注,尽可能在政策范围之内多为案主及其老伴提供一些资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在宏观方面,居家养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民心工程,对于社会中的困难群体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建议居家养老的内容可以继续深化,如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一些更细致、更人性、更专业的服务,另外申请的程序可以从简。


来源:社工中国网。版权声明:“至道养老论坛”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345036537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