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002号知识发布会,罗胖留下了什么?

 快读书馆 2017-09-08


源/地心引力工厂

工/小产编

(ID:dxylgc)


8月31日晚上 9 点,罗振宇的 002 号知识发布会开始了。


今天晚上和朋友吃饭时,我发现他在听 002号发布会中 出现的那个重磅工具(对,是工具)


这不禁引起了我对知识和学习的深思。


罗胖在 002 号发布会上说了什么

不同于 001 号知识发布会上多个嘉宾对谈式分享,002 号发布会全程只有罗振宇一人向观众侃侃而谈。


这场发布会依然挂着 “知识发布会” 的名头,但这并不能改变它是支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广告的事实。


发布会伊始,罗振宇向观众分享自己逛完书店后的沮丧感,向大家表达身处浩瀚书海,却读不完书的悲凉与绝望情绪。


接着他就用自己的惯常手段,向观众丢了一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2016年,中国共出版图书262,415种。全球每年是220万种


人类到现在一共出版过多少种书呢?有人算过,3.1亿种。就算你一天能翻看10本,那你准备要活1000辈子,才能大体浏览一遍。


他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一本书我买了,但是实在没有时间读。



我们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答案即是 “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而在得到里,半小时,即是听。


他以回首(历史)、前瞻(未来)、旁顾(他人)、自省(自我)及仰望 5 个角度,一一对应向观众推荐了 5 本对他具有深远影响的书籍。


每本书的介绍都是一种思路的解读,是对一本书的拆解。所以每个环节最后的结尾都是,“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罗振宇很好地展示了产品内容,让你在不知不觉完成了对「每天听本书」产品的体验。



他追加说,写书的人未必靠谱,书中的见解未必完全适用当代环境,读书也应该有详略…...


而这些,都需要当下更专业的解读。


「每天听本书」到底值不值

我个人觉得,这个产品会火。


如果有可能的话,它甚至会在互联网圈形成新的一股知识狂潮。


「每天听本书」是一个帮助人拓宽视野的极具性价比的工具,它的内容源自读书匠人的死磕。


很多人觉得这种三十分钟解读一本经典是对经典的亵渎,但是这些吐槽人中的大部分,其实对经典几乎没读。


我将读书的人分为四种,小白,普通,速读,精读四大类。


1.对于小白来说,用这30分钟去吸收一点这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触的硬货(干货中的提炼),简直再好不过了。


2.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30分钟不多不少,可以大量弥补自己高密度知识量摄入的空缺。


3.对于速度派来说,他们中最厉害的能在三十分钟内快速读完一本书并且保证一天一本。那此时大佬的吸收和30分钟的听书,究竟哪个更强?


我相信速读派读者绝对不敢轻易下一个评判。


那速度派读者是否会听呢?我觉得他们会。


4.对于精读派来说,他们每年读取的书籍量有限,这30分钟是补充其它领域知识的绝佳良剂。


很多人说,输入不如输出。没错,但是天天喊着输出的人,也不会输出。


同样是30分钟,我认为听这个比看传统干货好多了。


并且输出内容和这30分钟的音频输入其实并不冲突,我相信一定会有大量的学习者做每日听书总结。


这是一个工具,而工具的好坏是取决于使用者的。


在抱着满足好奇心,扩展个人知识层面的想法上使用,「每天听本书」完全算是一个良心产品。


它有以下几个好处:

1.缩短获取同等知识量所需时间

读完一本书对现代人来说太难了,况且,绝多数人并未掌握正确读书的方法。当看书变成了啃书,实为低效。


「每天听本书」可以让你 30 分钟精读完一本书,掌握作者的核心观点。同等的知识量,你自己可能要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才能获取。


这有点像是把难以下咽的粗粮,加工成美味易吸收的细粮,营养上可能有流失,但却足够能填饱你的胃。


2.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现代人的时间极度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常大量被无效信息占用。


正如「每天听本书」的宣传片里展示的各种场景,慢跑、地铁、开车、做饭…


每个可能被浪费,或是无法充分利用的半小时,都可以拿来听 30 分钟的书籍拆解,极其高效地掌握一本书的内核,并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3.扩大知识边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