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对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17-09-08

我们的书架上方三尺有神明

01

自我入手Kindle以来,我已经很少买纸质书,去年攒下的一百多本,也陆陆续续都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图书室,它们留在我手中可发挥的知识增值空间非常有限,不如捐给他人,将知识流动起来,受益于下一位读者。

当然,捐书也不是所有书都捐掉,必然会有些取舍,去年的那次大整理后列了个“保留书单”,最后手头还是留下来20多本经典书,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学术类书籍:如《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计量经济学导论》、《案例研究法:理论与范例》、《管理理论构建论文集》等学术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

第二,经管类书籍:《国富论》、《亚当斯密传》、《凯恩斯传》、《战略管理》、《管理学》等一些经管类专业书籍。

以上两类是我现实学习生活的必备书籍,必然是不能捐的,而且这些书籍都是经典著作、大部头,基本每本书都具备“推动人类进步”这个标签的资格。我基本都会翻一翻,从书中找些资料,但这些书籍与我在简书写的文章都没有关系,在次略过。

第三,通俗类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小沙弥》、《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三本。

以上书籍是我去年大整理的时候留下的书,我后来才发现,自己去年看了那么多的通俗书,竟然只留下来3本,而平时看的学术类、管理类书籍,却基本都留下来了,他们永远都不会在被捐赠、被丢弃之列。

02

或许是我自己看的经典类的通俗书太少了;也或许我对专业类书籍有非常强的需求,要用到,所以不会捐出去;但也可能的确很多通俗书并不值得我们留下,如果他们真的非常经典,也肯定会被留下。

就好比二八原则,这世上真正的经典书可能只有20%,而这20%里面估计又有80%都是专业类、大部头书籍,是这些书籍推动了人类知识繁殖和进步。而我们平时看的通俗书里,可能顶多畅销一时,而真正有价值的,或许真的并不多。

所以,如果以上思考的逻辑成立的话,那我们看通俗书的时候或许没有必要每本书都仔仔细细、从头到尾精读了,这也是为什么快速阅读如此盛行,一些读书大咖、知识网红一年能的看300多本书的原因。

我们读书,可以不要追求完美。我们看的大多数的书里的知识,或许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有价值。

书架与光明同在

03

上个周,当当京东等发起了买书200减100的活动,我们学校图书馆也发起了“一本换一本的学校换书大集”活动,各类公众号、出版社也都在各种写书评送书或随机送书。

这一系列活动下来,作为爱读书的我也没能幸免,书架里新增了20多本纸质书,其中有专业类书籍七八本,通俗类书籍10多本,专业类书籍就不说了,直说通俗类书籍。

多出的通俗书基本都是我自己选的,如《哈佛气质课》、《灿烂阳光》、《妈妈,我还是想你》、《我的构想:迎接挑战、追求卓越》、《偷影子的人》等等。

这些通俗书都是我没看过的,而且我在网上购书、换书的时候挑来挑去,反复对比。但无论如何,反正是一股无形的神力将它们送入了我的书架,而不是别的书进入了我的书架。

可是当它们和我的那些专业书放在一起的时候,我左看右看,好像它们又很渺小,我似乎可以肯定,下次如果我要捐书的话,这些新入手的书还在我的捐书之列,而那些专业书绝对还会留下来。

所以,我们读书的历程都是这个选书-买书-看书-捐书,再选书、买书-看书-捐书的过程,最后可能一本都留不下来,但只要书中记载的知识留了下来,这就是进步。

04

看着书架里这些我还没读、但知道最终肯定会被我“抛弃”的书,我好像感觉如果它们会说话,肯定会开口埋怨我喜新厌旧,或者不懂得尊重它们,它们可都是装满知识的“神明”啊。

但我认为,书并不是神圣的,它会过时,会变得破旧,也会成为垃圾,会被丢弃、捐赠,我们需要有断舍离的精神,确定不读的书请丢掉,书中内容被证明为谬误的请丢掉,丢掉无用之书,我们可以把一些无用之思从脑中排除,腾出空间给新的事物。

所以,书籍不是神明,而真正的神明在我们书架的上方,它看着我们将一次次新书放进书架,一次次将旧书拿出书架,又看着我们一步步从知识的小白,成长为知识的大咖,从无到有,从0到1。

当我们说,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对改变的时间点、那改变降临的方式、那改变发生作用的形态追忆?对我而言,一切真正的改变都始于混沌,就算改变真有一根引线,这根引线是何时点燃的,它又以何种方式引发了改变的整个过程,也同样是神秘的。

作者:千城Slash 公众号:千城Slash 读书行万里,梦想走千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