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郁永良家, 到黄龙山紫砂矿区, 徒步走去大约有两公里。 黄龙山紫砂矿区的紫砂矿,是制作上乘紫砂壶的原料,经过长年累月的自然风化,质感丰富。 比起去练泥厂购买成品紫砂泥,郁永良觉得这些紫砂矿石制成的泥料,用的心里更踏实,哪怕需要花费更多心思和力气,哪怕需要去千锤万打。 以前的制壶人都是每天挖一点、搬一点, 郁永良的长辈亦是如此, 乐此不疲的从山上将紫砂石搬回家。 后来家里紫砂石多了, 索性在院内盖了一间茅草屋存放。 还未走进郁家院子, 就听见一阵有力的节奏, “咚咚咚,咚咚咚” 这是郁永良在捶打紫砂矿石。 制作紫砂泥, 需要先人工精选矿石, 剔除杂质。 之后放进专门的石制容器里, 经过千万次捶打, 将矿石粉碎, 直至成细粉末。 然后倒入清水, 将粉末搅拌成泥浆。 沉淀数日后, 捞出泥料, 将其捶打揉搓成长方泥块。 再用刀修整泥块, 使其断面平整发亮。 泥料制成, 却不能直接使用, 需得先放入翁中, 等待紫砂泥中的有机物发酵分解…… 位于江苏宜兴的蜀山, 被称为“紫砂大师的摇篮”。 据郁家“家族史”记载, 从郁永良爷爷那辈人开始, 郁家就居住在宜兴蜀山, 开始制作茶壶。 郁永良从小耳濡目染, 对紫砂有很多了解。 16岁那年, 作为长子的郁永良, 迫于家庭生计, 进入了蜀山“一厂美工班”, 从零收入开始做学徒。 因为勤奋和聪明, 他只用了一年时间, 就可以模仿别人的作品。 五年后,已经能够 独立创作自己的作品。 一把紫砂壶的创作, 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四五十个步骤, 使用的工具很多, 每个步骤都很难, 紫砂壶成型一体, 一个步骤稍有差错, 就会导致整把壶出现问题。 但一把原创紫砂壶, 最难的不是制作, 而是开头的构思。 虽然是一项中国传统工艺的延续, 但却更像是现代的工业设计, 因为设计紫砂壶时, 对点、线、圆、角度都有精准的考究。 在满足日常泡茶、品茗的同时, 也须具备独特的设计美学。 对郁永良来说, 通常构思就需要半个月, 然后用一到两天制作, 一气呵成。 郁永良蜀工坊工作室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或搜索:yxsy4115) 陈腐好的泥料内部有空气, 切片之前, 须将泥内的空气敲打出来, 避免后期壶体烧制过程中产生气泡。 根据壶身大小, 将方块泥料, 打成厚度均匀的泥片。 将泥片围成桶状, 打成壶身。 放在转盘上, 慢慢塑型。 转盘原本是没有动力的, 但人在拍打泥身过程中产生了摩擦力。 紫砂内部的砂质瞬间有了生命, 形成具有艺术感的弧度与圆线。 这是机械的纯圆、切割的直线无法比拟的, 也就是艺术作品中常谈论的 “圆非一相、方非一式”。 老宜兴常说, 好壶都是“拍”出来的, 就是这个道理。 划出圆形壶底, 切掉多余部分。 制盖、把、嘴,是一把壶制作的最核心的环节。 壶嘴,需保证饮茶出水流畅,壶盖,要使茶叶在壶内密封高压中更易融解,“三点一线”的精准把握,才能让紫砂壶成为美学经典传世之作。 用紫砂泥将壶身、壶嘴、壶把, 小心翼翼地黏在一起。 制作壶盖, 黏合壶钉。 生胚阴干, 在壶身画出想要的图案, 写上字。 最后的入窑烧制, 是最令人心动, 也最心痛的时刻。 紫砂壶的成败在此一举。 但即使制作过程如此艰辛, 面对最后的残次品, 郁永良销毁起来依然绝不手软, “决不能让残次品流入市场”, 这是一个手工艺者对手艺的最大尊敬。 从艺二十余载, 郁永良制作的紫砂壶不计其数。 其中不乏获得大奖的作品。 但他依然谦虚的认为, 自己只是个手工艺者, 还不算匠人。 (郁永良的部分获奖证书) 目前他已经收了三个徒弟, 也还在继续寻找优秀的继承人。 跟着他时间最长的徒弟, 已经学了五年,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作品, 但是路还很长。 做这个行业需要天赋, 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 目前最重要的, 就是有耐心, 耐得住枯燥,坐得住, 一门心思钻研在紫砂壶上。 信佛的郁永良, 喜欢随缘二字, 面对徒弟或者想学紫砂壶的人, 他都会耐心的指导, 不求回报: “我教会了你, 我也算是一种修为。” 与郁永良的交谈中, 他也坦承, 16岁入行只是为了生计, 最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并没什么特别感情。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身投入的过程中, 对紫砂壶逐渐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怀。 “我与紫砂壶,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郁永良说,紫砂壶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谓匠心, 在于技艺, 更在于心。 - END - (图片及视频由郁永良提供) 以上内容由厂家提供,由此引发的一切问题与本平台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