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帝王史

 老刘tdrhg 2017-09-08

秦国风云

[ ]

引言

《秦国风云》是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史记·秦本纪第五》《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进行创作的。它严格遵守历史原貌,将古文内容转换成现代语言,加上现代小说元素,对人物心理、语言、景物进行适当的描写,目的是让现代人能读懂。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史记·秦本纪第五》)。

秦人的祖先是颛顼帝(五帝之一,黄帝之孙)的后裔。颛顼帝孙子叫“女修”。女修在织布时,因吞服了一枚玄鸟卵(玄鸟有四只翅膀,羽毛呈淡黄色,喜食鹰肉,性暴戾),生下了大业(伯益之父,春秋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共同的先祖。,后人将大业列入上古圣人;如《论衡》记载:“五帝、三王、大业、孔子,人之圣也”。 大业是辅佐帝舜的十大名臣之一,被舜任命为刑法官。他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蛮夷滑夏,寇贼奸宄”现象,定五刑以正民。五刑对于过失犯罪者大多从轻处理,而对那些不知悔改的罪犯给予严厉惩处,使民众信服,被奉为司法鼻祖,又因其决狱公正,被奉为狱神)。大业娶了炎帝和黄帝的共同祖先少典(即有蟜氏,《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其嫡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女儿“华”。女华生了大费(这只能作为荒唐的传说,因为五帝之一的黄帝之孙颛顼帝后代女华已经在大业的先祖了,大业怎么可能娶少典之女呢?这完全是秦人牵强附会、攀龙附凤之词。或者远古的历史是荒诞不经的,只因女修吞下了玄鸟的蛋,就生下了大业)。接着《史记?秦本纪第五》浪漫地说:女华的儿子大费同夏朝的开国帝王大禹共同治水,取得了伟大的业绩,舜帝在表彰大会上,授予了大禹一枚“治水功臣”的荣誉勋章(原文“玄圭”为黑色的玉,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所用的一种玉器。通常用来赏赐臣下,以示表彰)。大禹在授勋时,谦让地说:“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也有大费的一份!”

舜帝见大禹提到了大费,他早就有了准备,因此说:“我咨询了大费,是他赞同你大禹有功,我也赏了他一面锦旗(原文“皂游”,古代旗帜挂的黑色飘带。就类似今天的锦旗)!大费的子孙也将会大有作为!”

也就是说,舜帝连大费的子孙命运都看出来了。于是,舜帝给大费赐婚,配了姚氏美女。大费喜出望外,连忙下拜。这时舜帝非常善解人意,他见大费新婚,让大费留在京城帮助舜帝驯养鸟兽,鸟兽多数驯养得听话。大费就是伯益。舜帝赐伯益姓“嬴”。

[ post_12711714_1.html/ ]

到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杀了嬴氏在商朝为官的大奸臣嬴恶来(又称恶来革)。由于嬴恶来在秦人心目中算得上地位最高的大官。所以西周建立后,嬴氏族人把嬴恶来作为了秦国的祖先。

秦人从伯益开始驯养鸟兽,他的后人到了周穆王时,又遇到了一次发达的机会:

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史记·秦本纪第五》)。

以上原文有一个背景要介绍一下,就是周武王杀了嬴恶来(也称“恶来革”,商纣王的大臣,飞廉的儿子,以勇力闻名。武王伐纣之时,他被周武王处死。飞廉是秦国第一代国君秦非子的五世祖,从秦非子到嬴子婴,秦国共历三十九位君主。即秦非子、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宁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秦子婴),嬴恶来的父亲蜚廉(商纣王的谀臣)在灭商朝牧野(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南)的战争前,为商纣王到北方制造石棺去了。等到飞廉回来后,纣王已经死了,无人可报。为此,飞廉在霍太山(也称太岳山。位于今山西省临汾霍州市)设坛祭拜,将制造石棺一事向纣王的亡灵上报,石棺上的铭文说:“天帝下令处父不与殷商作乱,赏赐你石棺用以安葬华氏。”蜚廉死后,就安葬在霍太山。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季胜。季胜生了孟增。孟增得到了周成王姬诵(约前1055—前1021)的宠幸,周成王让孟增在皋狼邑(邑城位于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修造了府第。孟增在皋狼邑生下了衡父,衡父又生了造父。造父继承了他的第一世祖先嬴非子的事业,善于驯养马,得到了周朝第五任帝王姬满(周穆王)的宠幸。由于造父善于驯养神马,驯出了“骥、温骊、骅骝、騄耳”四匹宝马。于是,造父与周穆王驾车西巡狩猎,乐而忘记回来。等到东方泗水的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西周时徐国国君,统辖今淮、泗一带。国都位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作乱,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日行一千里,很快平定了叛乱。周穆王高兴之余,把赵城(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封给了造父。造父以赵地为氏。这就是晋国赵氏的起源,因此秦国人也称“赵”氏。

秦国曾诞生过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前621),也涌现过传奇大臣百里奚,但是,却一直让中原诸侯瞧不起。直到秦国在魏国流浪了三十年的第三十任国君秦献公嬴连(?一前361。在位二十三年)回国,夺了侄儿秦出公的政权,废除秦国第十任国君秦武公在公元前678年开始兴起的活人殉葬制度,向外发展,解决奴隶主与地主之间争夺土地的矛盾,与战国初期从晋国演变出来的韩、赵、魏三国联军在石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打了一仗,杀了韩、赵、魏三国联军六万人,周显王姬扁送去黼黻(音:fǔfú。黼是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斧形。黻是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礼服祝贺。才让秦国再次开始逐渐强盛。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他的儿子嬴渠梁即位(即秦孝公),秦孝公大胆地重用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到了秦国第三十二任国君秦惠文王时,秦惠文王又重用了张仪、樗里疾、司马错,使秦国在西南灭了巴、蜀,向东与魏国争霸,逐渐成为了诸侯七国中的核心国;秦国到了第三十四任国君秦昭襄王(嬴稷)时,他重用了魏冉、白起、范雎之流,使秦国灭西周,进入了统一天下的主导地位。

特别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白起在长平一战取得重大胜利后,如果秦昭襄王不听范雎的谗言,让白起攻下赵国首都邯郸,就会加快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若干年,而不是秦始皇的公元前210年了。

战国到了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去世以后,史料就以秦昭襄王的年号为战国晚期的纪年,所以《资治通鉴帝王史》也就又从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继续启航。

2017/9/7 18:39:47
  • 头像
  • 军衔:陆军列兵
  • 军号:10349714
  • 工分:39
  •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智灭魏霸

[ ]

司马光对智伯瑶家族的覆灭,发出了如下的感叹: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司马光说:智伯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事,而俗人往往分不清,他们把才德统一说成是贤明,以此浑浊的眼光是其之所以失去人才的原因。所谓才,是指聪明、敏锐、坚毅、果敢;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今湖北省云梦县一带)的竹子天下人都知道有韧劲,然而如果不经过加工处理,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棠溪(位于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南)的铜材天下人都称材质硬度锋利,然而如果不经过熔炼打磨出锋刃,就不能作为兵器。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把它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其智慧不足,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从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很多,又何止智伯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视观察才与德不同的标准,就能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司马光的感叹是对君主和百姓发出了警示之声,做人、用人、交友一定要睁大眼睛。让我们回到《资治通鉴帝王史》的史料中去。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魏斯者,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鄴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 post_12711714_1.html/ ]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燕湣公薨,子僖公立(《资治通鉴》周烈王二十三年)。

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地以后,赵襄子把智伯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水用的器具。智伯瑶的家臣豫让(姬姓,毕氏。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成为了中行氏的家臣,期间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瑶的家臣以后,才受到智伯瑶的重用,而且他们主仆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所以豫让要为智伯瑶报仇)想为主人报仇,就化装成罪犯,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中假装清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突然心情觉得躁动不安,就派人搜索,结果抓到了豫让。赵襄子的随从要将豫让杀掉,赵襄子反对说:“智伯瑶已死,又没有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就放了豫让。接着,豫让又用漆涂身,弄得像一个疥疮病人,还吞下火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哑。如此这般之后,他在街上讨饭,连他的妻子见到也认不出来了。可是,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却认出了他,为他流泪说:“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可以为所欲为,报起仇来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呢?像你这样报仇,不是太折腾了吗!”豫让坚持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然后再去杀他,就是怀有二心,世人会骂我不忠。我现在这样做虽然痛苦不堪,报起仇来也很困难。但是我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做人臣的人不要怀有二心,否则就会感到羞愧。”

一天,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连忙派人搜索,结果又是豫让,于是就杀了豫让。

赵襄子因父亲(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赵氏家族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为代国国君,称其为“代成君”,可是代成君早逝;又立赵伯鲁的另外一个儿子赵浣为赵氏家族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了赵浣,自立为国君,赵桓子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赵浣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前409)。赵献子有一个儿子名叫赵籍,就是周威烈王封的赵国第一任诸侯,史称赵烈侯。

史料介绍了赵家的近代史之后,接着介绍了魏国第一任得到周王室承认的诸侯魏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史称魏文侯。

我们把目光投向韩国。韩国在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时,参加过战斗的韩康子(即韩虎。姬姓韩氏。韩庄子之子, 公元前453年和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有一个儿子名叫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韩虔成为了周威烈王承认的韩国第一任诸侯,史称韩景侯。

介绍完赵、韩、魏三个新诸侯国,司马光又重点着墨魏国。魏国这时在赵、韩、魏三个诸侯国中,成为了盟主。

为了拓展读者视野,笔者将赵、韩、魏三家灭智发后的共主晋幽公搬出来。

十八年,哀公卒,子幽公柳立。幽公之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馀皆入三晋。十五年,魏文侯初立。十八年,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史记·晋世家》)。

以上《史记·晋世家》的史料,意思是说,晋哀公在他即位的第十八年(前434)去世,晋幽公姬柳即位。晋幽公时,赵、韩、魏三家虽然灭智瓜分了智家和晋国的土地,但三家并不是诸侯国,晋幽公畏惧三家势力,反而去朝见赵,韩,魏之君。三家只将绛邑(今曲沃县中东部和翼城县西部一带。公元前811年,晋穆侯将国都迁于绛,后世称“故绛”)、曲沃(曲沃之名,始于西周初期。古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指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沸泉,位于绛县县城最北端,与曲沃县相接壤)出绛山之南,沸涌向东,折向北经青玉峡,东流白石山,悬而为沃泉(位于今位于山西省曲沃县城西八公里处的景明瀑布)。公元前716年,曲沃武公姬称继位,史称晋武公。于公元前679年代晋成功,定都曲沃)二城给幽公。

晋幽公十五年(前419),魏文侯即位(杨钟贤、郝志达主编的《文白对照全释史记》纪年表与此年号不符。晋幽公元年是公元前437年,魏文侯元年是公元前424年)。晋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搞出了一个桃色事件,他与别的女人通奸,夜里偷偷出城,被盗贼(倒不如说是政敌)所杀。幽公死后,魏文侯带兵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一说是晋幽公的弟弟),为国君,这就是晋烈公(?─前389)。

[ ]

大家看了以上史料,就知道随着三家灭智,晋国君主的处境了。到了晋静公姬具酒的第二年(史记年表是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晋国绝后。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魏文侯(魏斯)称霸。

魏文侯以卜子夏(前507—?)、田子方为国师。魏文侯是一位既有礼貌又讲信誉的人,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因此,四方贤士大多前来归附。另外,为了守信,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在喝得高兴奏乐时,却下起了大雨,他连忙下令备车前往山中。左右觉得奇怪问他:“今天饮酒正高兴,外面又在下大雨,君侯要到哪里去?”魏文侯解释说:“我与山中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我在这里正高兴,但我不能失约呀!”魏文侯说完,驱车去告诉村长因下雨而停猎。

魏文侯不仅守信、尊重有学问的人,而且还是一位机智爱好和平的人。比喻说,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反对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悟出魏文侯这样做是为了大家和睦,就都前往魏国朝拜魏文侯。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的盟主,其他各诸侯国也都不敢和魏国争雄。

魏文侯派乐羊(今山西省远城市夏县人,乐毅先祖。乐羊开始是魏国宰相翟璜的门客,因大败中山国而成名)打败了中山国(前414—前296,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是由游牧民族从甘肃或蒙古迁到华夏的戎狄国家。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然后把中山国的土地封给儿子魏击(?—前370,即魏武侯。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于公元前387年即位,其实公元前386年已经是魏武侯元年。《竹书纪年》为公元前396年即位,而公元前395年是魏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一天,魏文侯得意地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君主!”只有任座反对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是封给您弟弟,而封给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恼怒,任座趋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奉承、却又近似挖苦地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知道翟璜言不由衷,追加一句:“你怎么知道?”翟璜机智地说:“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说直话。刚才任座的话很直,这样我就知道您是仁德君主了。”魏文侯听了大喜,连忙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迎接,把任座奉为上等宾客。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左边的音调过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忘记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认同说:“对。”

[ post_12711714_1.html/ ]

魏文侯的儿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没有还礼。魏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田子方解释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呀,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邑(古代君主赐给公卿大夫作为俸禄的粮田)。失去国家的君主,没有人听说有人以君主来对待他的;失去采邑的人,也没有人听说有人以家主对待他的。而那些贫贱的游士,听不得不合意的话,否则,他们就穿上鞋子告辞,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听了觉得有理,连忙向田子方谢罪。

魏文侯问著名政治家、儒家子夏的弟子、中山国宰相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选魏成(魏文侯的弟弟,魏驹之子)就是选翟璜,这两人你看怎么样?”李克知道这是一个难以取舍的话题,弄不好会丢掉政治前途。所以推辞说:“我不参与讨论上级首长们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朝内的命令。”魏文侯坚持说:“先生不要遇事推让!”李克见文侯不会放过自己,只好不点名而形象地比喻说:“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富贵时看他所来往的朋友,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人,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贱时看他是否取不义之财。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恍然大悟,连忙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毫不留情地说:“魏成。”翟璜立刻面带怒容,说:“西河守令吴起(前440-前381,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说是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另一说为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陆的邺县(治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也就是后世的邺城)无人胜任,我推荐了西门豹(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人。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待兴,于是立志改善现状。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了十二条水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被攻下以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你!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您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一点比魏成差!”李克见翟璜提到了自己,带着鄙视的语气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一说八斛为一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公益事上,只有十分之一留下家用,所以他向魏侯推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成为国君的老师;而您所举荐的五人都是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相比呢!”翟璜听了,本来是要进宫打听消息的他,在原地徘徊不敢前行,而是一再向李克行礼,说:“我翟璜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接着,史料对吴起的生平事迹作了简介。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当官。齐国攻打鲁国时,鲁穆公(姬显)想用吴起为大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人猜疑吴起。于是,吴起杀了妻子求当大将,结果打败了齐军。有人在鲁穆公面前提拔说:“吴起当初师承曾参(前505—前435,今山东省嘉祥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了关系。现在他又杀了妻子来求得大将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诸侯国都会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担心鲁国人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往魏国首都安邑(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用兵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了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打秦国,结果攻占五城。

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吃穿,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分担疾苦。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为他吸毒脓。士兵的母亲听说后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将军亲自为他吸毒脓,你为什么还哭呢?”母亲解释说:“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脓,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而阵亡。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脓,我不知道儿子会死在什么地方,所以痛哭。”

公元前403年,燕国湣公去世(有人说是燕闵公。然而与《燕国世系表》中的燕国第三十三任君主燕闵公死亡的时间对不上号),其子燕僖公即位。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威烈王去世,他的儿子姬骄即位,他就是周安王。这一年盗贼杀了楚国声王熊当(?―前402,芈姓熊氏,按照现在的姓名习惯,应该称芈当),国人立了他的儿子芈疑,这就是楚悼王。

以上就是周威烈王姬午时代记录。虽然所有的故事都指向他新封的赵、魏、韩三个诸侯国,其实三家灭智与他没有一点关系。

2017/9/7 6:24:56
  • 头像
  • 军衔:陆军列兵
  • 军号:10349714
  • 工分:35
  •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三家灭智

[ ]

周威烈王姬午时代,是东周王朝进一步衰亡的时代,到了姬午执政倒计时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威烈王因九鼎震动,封了魏、赵、韩三个诸侯国。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鐸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鐸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鐸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post_12711714_1.html/ ]

周威烈王姬午开始分封晋国大夫魏斯(前472―前387,即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今山西省夏县人,魏桓子之孙。《竹书纪年》是周考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40年即位。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国家。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赵籍(?—前400,嬴姓赵氏,名籍,赵献子之子,赵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08―公元前400在位)、韩虔(?—前400,姬姓韩氏,晋卿韩武子的儿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408—公元前400在位)为诸侯国君。

随后,史料介绍了三家灭智的过程。当初,智宣子(智氏第六代家主,也称荀申,当时晋国的中军将荀跞之子。公元前493年,荀跞去世后,智宣子继承知氏之位,为下军佐,与赵鞅一起执政。智宣子喜欢儿子知瑶,打算立知瑶为家族继承人时,他的族人知果反对)的族人智果,对智宣子立儿子智瑶(即智伯瑶。智氏始祖智庄子荀首,是晋献公托孤重臣荀息的幼孙,也是晋国中军将荀林父的幼弟。晋成公时,荀首受封于智邑,也就是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反对说:“智瑶不如智宵。智瑶虽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但有一项致命的短处。智瑶的长处之一是美发高大;之二是精于骑射;之三是才艺双全;之四是能写善辩;之五是坚毅果敢。短处是残酷不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制服了别人,然后做了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与他和睦相处呢?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智宣子不听。智果就向史官(太史)请求脱离智氏,另外改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前476,即赵鞅,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又名志父,也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时专权,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的李悝变法、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有两个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却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家训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

过了三年,赵简子问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答不出竹简上的家训;再问他的竹简,却已丢失。又问小儿子赵无恤,竟然倒背如流 ;追问竹简,赵无恤从袖中取出。于是,赵简子认为赵无恤有品德和才华,就立赵无恤为继承人。

随着赵无恤当了赵家的继承人,还有一个与赵氏后世事有关的事司马光作了补述。以前,赵简子派尹铎(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今南梁镇东尹村人。晋顷公姬弃疾时,晋卿赵鞅派尹铎治理晋阳[今太原市],修建晋阳城。尹铎问,是让晋阳城成为提供赋税的城邑呢,还是作为保护的屏障呢?赵鞅说要将晋阳城建成固若金汤的城池,并劝告儿子日后如果有难,就去晋阳投靠尹铎避难。赵鞅要求削去50年前董安于建城时营造的围墙,尹铎没有听,而是从长远利益出发,将城墙增高了许多。赵鞅发现后大怒,扬言要先杀尹铎而后进城。众人劝阻说:“放松警惕是招祸的根源,尹铎不听主公的话,是对您的忠心。他曾说:‘思乐而善,思忧而惧,人之道也。’高筑城墙可以使人时刻警惕,防备万一,有何不好呢?”赵鞅听后猛然醒悟,便以尹铎立了军功而嘉奖他。后晋阳城有董安于所储备的箭镞和制作箭杆的材料,又有尹铎积下的千囤粮食,成为赵氏避难的大本营。后人为纪念尹铎,在太原建起了尹大夫庙,尹铎之名远扬三晋)去修赵氏老都城晋阳城(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公元前497年左右,晋国大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太原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今晋阳城遗址东西宽4750米,南北长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赵无恤时,赵国都城在中牟邑,也就是今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临行前,尹铎请示简子说:“您是想让我去像抽丝一样搜刮民财,还是作为将来的保障之地呢?”赵简子说:“作为保障之地。”

要作为保障之地,就必须安抚人心。为此,尹铎就少算居民户数,减轻赋税。赵简子又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紧急大难,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不高,也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所。”

以上是赵国的前期故事,赵简子已经为儿子赵无恤安排好了遇到大难的退路。

智家的都城在今天山西省永济市,古称蒲坂。其地理位置扼蒲津关口(又称临晋关。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险峻之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永济市是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枢纽,位于今山西省西南端,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中心,西临黄河与陕西省的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也是千年古都洛阳的西大门。智家有这样好的地理位置,说明智家的实力雄厚。等到智宣子去世,智伯瑶执政,他与韩康子(姬姓韩氏,原名韩虎。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韩庄子之子。 庄子死,康子即位。公元前453年,韩康子和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史称三家分晋)、魏桓子(?─前446,也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领袖,姬姓魏氏,名驹,魏襄子是魏侈之孙。魏侈死,桓子即位。魏桓子和赵襄子、韩康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智伯瑶的土地。 魏桓子去世后,孙子魏文侯继位)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韩康子的家相段规。智伯瑶的家臣智国听说后,告诫智伯瑶说:“主公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瑶不屑一顾地说:“他们的生死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谁还敢兴风作浪呢!”智国见主人如此狂妄,引经据典地说:“这话不妥。《夏书》中说:‘一个人再三犯错,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隐患还没有表现出来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得罪了人家的人主和家相,还对我说‘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咬人,何况是国君、家相呢!”智伯瑶不听。

智伯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不想给。段规劝道:“智伯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一定会来讨伐我们,不如暂时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会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韩康子称赞说:“好主意。”于是派人送去一万户领土。智伯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想给。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解释说:“智伯瑶无缘无故地索要他人的土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的恐惧;我们给智伯瑶地,他一定会更加傲慢。他傲慢就会轻敌,我们恐惧就会互相亲善;然后以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想要打败敌人,必要时暂且满足对方;要想取胜,必要时得暂且让步。’主公不如先满足智伯瑶的要求,让他狂妄自大,然后我们这些被他欺压的人组成同盟去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为智伯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觉得有道理,连忙说:“好。”也割让了一万户的土地。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即赵无恤。因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要蔡邑(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和皋狼邑(位于今山西省方山县南村堡)的土地,被赵襄子拒绝了。智伯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精锐部队前去攻打赵氏。赵国首都在中牟邑(今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赵襄子准备从中牟出逃。临行前,他问:“我到哪里去呢?”随从说:“西北的长子城(今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路线最近,而且城墙坚固又完整。”赵襄子反对说:“长子邑的百姓尽力地修好城墙,我们又要他们出生入死地为我守城,谁能与我同心呢?”随从又建议说:“向北邯郸邑(位于今河北邯郸市邯山区。这时是赵国的重要军事重镇。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赵武灵王在这里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城里仓库充实。”赵襄子仍然反对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去送命,谁会和我同心。还是向西北投奔晋阳吧,那是先主之所嘱咐之归地,加上尹铎对待百姓宽厚,人民一定能同我们和衷共济。”就这样,赵襄子一行前往晋阳。

智伯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晋河水(发源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西悬瓮山)灌城。城墙只差三版(古人筑城墙的夹板,一板约一尺宽)距离就会被淹没,城内的灶台都被渗透进城的积水泡塌,青蛙到处产卵,但晋阳城内的民众却没有背叛之意。智伯瑶巡视水位,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驾。智伯瑶得意忘形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淹灌魏国都城安邑城(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绛水也可以淹灌韩国都城平阳城(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智家的谋士絺疵对智伯瑶断言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伯瑶问:“你怎么知道?”絺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如果赵家覆灭,下次灾难一定会轮到韩、魏两家了。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赵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样子,反而面带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想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只见韩、魏二人说:“这一定是小人离间,想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怀疑我们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两家怎么可能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地不要,去干那既危险又不可能成功的事呢?”两人出去,絺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智伯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我见他们认真看我而匆忙离去,说明他们知道我看出了他们的心思。”智伯瑶不信。于是,絺疵为了避难,请求让他出使齐国。

再说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地出城见韩、魏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没有办好,而计谋事先泄露出去了,这样就会大祸临头。”张孟谈见他们有顾虑,于是敞开心扉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之耳,怎么能泄露呢?”于是,他俩秘密地与张孟谈商量,约好起事日期后,送张孟谈回了晋阳城。起事那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了智军守堤官员,使大水反灌智伯瑶的军营。智家军因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趁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部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结果杀了智伯瑶,并将智家灭族。只有辅果得以幸免。

[ ]

以上就是三家灭智家的历史过程。狂妄一时的智伯瑶被历史遗弃,为后人当了反面教材。

2017/9/6 17:53:12
  • 头像
  • 军衔:陆军列兵
  • 军号:10349714
  • 工分:29
  •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周威烈王传

[ post_12711714_1.html/ ]

威烈王姬午是周考王的儿子。在位二十四年(前425一前402)。谥“威烈”。

姬午是东周(前770-前256)第十九位帝王。在我国东西两周(前1046―前256)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出现许多文明我们没有记录下来,比方说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比方说当年有多少诸侯国,比方说文字的演化等等。就连我们即将要介绍的三家灭智的历史,也有些让人觉得模糊。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史记.周本记第四》)。

《竹书纪年》在周定王十六年(前453)没有记载此事,只记载这一年是晋出公姬凿二十二年。到了周定王十七年(前452),晋出公去世,国人立晋昭公的孙子姬骄,史称晋敬公(史记称晋哀公。?─前434年,《世本》、《赵世家》称晋懿公)。周定王姬介是东周第十六位帝王。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281),由盗墓贼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汲县西南)魏襄王(?─前319年)的墓中盗出。盗墓贼不识货,准备一把火烧掉,后来被县令发现,就把这一堆破烂竹简送到洛阳,由当时的大学士和峤带着一帮学者整理出来。《竹书纪年》约早于《史记》二百年(这里以魏襄王魏嗣元年[公元前334]界定),《竹书纪年》很多记载和甲骨文相吻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史记》更有权威性。这是让我们后世觉得三家灭智时间模糊的原因之一。

其二,三晋灭智伯事件被司马光收录到《资治通鉴》周威烈王姬午的二十三年(前403),人们一时没有理解的话,就会误认为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03年。而事实上司马光是为了解释周威烈王封韩、魏、赵为诸侯的补述,并不是威烈王封韩、魏、赵为诸侯的主原因。威烈王封这三个诸侯国的真正的原因是象征周王朝权力的礼器九鼎震动了,在敬畏鬼神的东周社会,周威烈王以为自己违背了天意,就封了原晋国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国,导致后人对三家分晋解读出现多种谬误。比如:百度百科在“三家分晋”词条中的解释是: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以上词条是笔者在2017年7月26日复制的。其中三家灭智是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应该是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编辑这一词条的人误把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的公元前403年,写成了公元前406年(当笔者在2017年7月29日发表《周威烈王传》后,百度词条改正了)。另外,史学界界定是以鲁哀公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475年为战国时代的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战国时代结束。严格意义上说,春秋时代如果以鲁《春秋》为终结,应该是鲁哀公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年为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

三家灭智的历史背景是:由于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战争,蔡、黄、邾、郑、鲁、陈、息、曹、许、虢、雍、纪、芮、莒等等一些诸侯小国被晋、齐、燕、秦、楚等大国相继吞并与削弱,晋国一时成为了中原的超级大国,其权力也就逐渐落到了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如此一来,晋国的国土面积一时扩大到今山西省除北端之外的大半部、陕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的一部分、河北南部、山东省西部到河南省北部。

作为曾经是中原霸主的晋国,随着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大家族的瓜分,晋国国君的地盘逐渐缩小,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君主的权力也就衰落,韩、赵、魏、智、范、中行互相攻打。期间,范与中行氏两家被韩、赵、魏、智四个家族势力消灭,剩下的智、赵、韩、魏四家。到了公元前453年前后,赵、魏、韩成为了被智家吞并的对象。这时,智家出了一个横行霸道的人——智瑶。智瑶野心勃勃,他以吴、越争霸,晋主衰弱为名,要求韩、魏、赵三家每家拿出一万户的土地给晋出公姬凿(?—前452),三家被逼,联合在一起灭了智瑶。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史记.周本记第四》)。

司马迁的意思是说,考王在位第十五年(前426)就死了,他的儿子姬午(威烈王)即位。接着司马迁回过头来介绍说,考王在位期间,封他的弟弟姬揭到黄河南岸(指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称姬揭为河南桓公。其目的是让姬揭延续周公这一官职。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威公即位。威公死,他的儿子惠公即位,惠公封他的小儿子到巩城(今河南省巩义市)作为东周国(这一方位是以洛阳为基准,因为巩义市在洛阳以东),用来保卫周朝王室。给他的封号是东周惠公。这样就形成了东周王朝洛阳之外的东周巩城国、东周王朝洛阳之外的今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为西周国,而周王朝称洛阳为成周(位于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周武王姬发(?―前1043)定都的镐京(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沣河东岸)为宗周。

[ ]

一句话,存在中国历史上790年的周王朝,现在在洛阳演变成了三个势力。以洛阳东周王朝为中心,分出了河南省巩义市的东周小国和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的西周小国。

到了周威烈王姬午即位的第二十三年(公元前403),象征周王朝权力的礼器九鼎震动了,随着这一不吉祥的征兆,周威烈相信是自己在逆天意,就承认了韩、魏、赵为诸侯国。

在《史记》年表中,以战国时代为标志的公元前476年,就开始将魏献子、韩宣子、赵简子列为诸侯了,与秦、齐、燕、楚四国并列,正式拉开了战国七雄真正意义上的序幕。北宋司马光(1019-1086,今山西省夏县司马营村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今河南省光山县有司马光的故居,是因为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这里当过县令。据说司马池出生在今安徽省池州取名为司马池,司马光出生在光山县取名为司马光,这与山西省夏县早就脱离了关系。然而司马光墓位于山西省夏县城北十五公里的鸣条冈,说明司马光的祖父以上是夏县人)以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作为《资治通鉴》开篇,也是笔者《资治通鉴帝王史》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