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网络 这几天, 连续收到两位妈妈的留言,说了她们同样的担忧。
怕孩子不合群,所以要去看电视,会玩游戏。 这是什么逻辑?
我们来看一件事就明白了。 你应该也能感受到如今的追剧狂潮。 记得以前有一个妈妈说“我追剧,还真不是为了看剧,而是为了有谈资。” 为什么要有谈资? 因为要合群啊,身边的人都在追剧。
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地说剧里边有趣的情节。 有的人为了主人公的遭遇义愤填膺。 有的人为了一个配角的阴险而拍案而起。 聊起来好痛快!
而你觉得自己像一个傻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只知道笑。 心里往往就下定决心:“我熬夜也要追完。” 结果,就陷进去了。 当然,也合群了。
基于这样的担忧,父母会把这样的心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你看,那几个孩子都在讨论游戏技能,说得有滋有味。 甚至还组成了游戏团队,小小年纪就锻炼团队精神。 就我儿子,一点也不会,唯一的优点就是学习不错。 但是不合群,会不会变成书呆子啊!
其实,这只是你的担忧。 如果孩子自己说了这个问题,倒是要好好跟孩子说说。 但很多情况完全是出于父母本身的臆测。 再加上自己内心一点点地焦虑。
你以为孩子独处不开心,被排斥了。 说不定他正享受独处的时刻呢。 父母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揣测和心理映射,而真正去走近孩子。 在集体主义文化盛行的环境里,不合群往往等同于不正常,不合群的人也被视为异类遭到排挤。
小时候,如果性格内向或是性情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和班里同学玩不到一起。 于是父母和老师开始指责担忧,觉得这个孩子情商低,不会有出息。
可结果真的会这样吗?
小时候,我们那个小村子里,有10多个孩子。 我堂哥是最大的,他是名副其实的老大。 但是他不爱读书,一进教室就睡觉捣蛋,可是很会玩,而且喜欢带着小家伙们一起玩。 组织集体逃课,然后躲进山里打牌,要么就去镇上打街机游戏。 又刺激又好玩。
所以有几个同伴就常常驻扎在他家里了。 同吃同睡,一个非常让人羡慕的小圈子。
如果要融入这个小圈子。 你首先要把学习的事放一边,因为圈里的规矩就是鄙视好学生。 另外就是你要敢于反抗,父母叫你,不要搭理,父母打你,有我们护着你。
这个圈子,看上去每天都很快活。 可是,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 核心的四个成员,三个中学毕业就没读书了。 还有一个勉强读了高中,也南下打工了。
还记得那时候有三个伙伴一直是独来独往。 而他们的时间大多用在了学习上。 而回报是什么呢? 三个人后来都上了重本,还有一个北大研究生毕业。
我说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带着前面这种焦虑的父母。 请放下你的这个焦虑。
去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在该学习的年龄养成好的习惯。 一时的不合群,又有何妨。 一个圈子的不合群,又有何担忧。 有很多的父母怕孩子独处,造成了内向的性格。 事实上,心理学家把人分为内、外向,并没有说好与不好,他们只是我们性格中的不同倾向。
何况这个世界很公平。 你的人品、能力才是最后的王牌。
与其去操心孩子能不能合群。 不如把重点放在栽培自己的孩子身上。
每个人,能够为自己活着,并且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是很好吗?
我们常常说“孩子,我希望你长成你自己要长成的样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样子。” 那就去放下你的焦虑,接纳孩子。 真正内心强大,人格健康的孩子。 他的内心有一束光,总是会和真正值得相知的人相交。 或者用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且他们不恐惧独处。
如果孩子不合群,我们要看清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如果是性格缺陷导致他被群体排斥,那就要积极引导,帮孩子养成好的性格和习惯。
如果孩子只是被某一个看上去十分耀眼的小群体排斥。 那真的不必在意,独处也未尝不可。 在《独处的艺术》中提及——独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成长。
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他自己。 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屈从。 而应有优良品性、有主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其实,在独处与合群之间取舍徘徊。 不仅养育孩子要思及,也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