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被孤立」,家长千万别做这件事

 xxjjsdt 2022-09-08 发布于江苏
ID|guokr_kid

前段时间幼儿园开学了,孩子迈进校园,也迈进了人生中第一个小社会。

这天早上,教室里孩子成群,先到的几个已经打成一片,热热闹闹都在研究新玩具,嬉笑声充斥着整个教室。

有个男孩来晚了,斯文腼腆的他刚走进教室,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出现。

内向的他有点手足无措,又躲回教室门边,偷偷环顾四周。

旁观了许久,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假装旁若无人地走进去,怯生生来到小朋友中间,想寻一个空座位坐下。

可是,才刚小心翼翼地坐下,就遭遇隔壁一个强势男孩的推攘“驱逐”:“(这座位)有人,有人,出去!”

他当场有点吓到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没有孩子来帮他解围,孤立无援的他低下头,也不知道此刻该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坐着一动不动,气氛尴尬到了极点。

这时,座位“原来的主人”回来了,众人围着男孩七嘴八舌的指责,心虚又难堪的他如坐针毡,最终扛不住压力,只好默默地走开了。

看着教室里其他孩子玩得其乐融融,独自徘徊在一旁的男孩,孤独又无助,终于没忍住哭了出来:

“我想姥姥了!”

这个融不入集体的小男孩,叫许家润。

落寞的背影,满腔的委屈,让许多父母看影片时都心疼不已。

这些镜头,是国内首档儿童行为解密纪录片《小孩的秘密生活》偷偷拍下的真实镜头。

影片中4-5岁孩子在幼儿园一周的生活,为我们展示自然又“残酷”的儿童社交。

“仿佛看到了自家内向腼腆的娃。”有家长如是说。

图片

内向孩子心里苦,但嘴上说不出

像许家润这样,在集体中格格不入的小透明,其实不在少数。相比起其他“社牛”小朋友,害羞胆怯的他们,初到新环境,处境往往会更艰难。

他们并非不想融入,而是不知道如何迈出社交的第一步。

就像看到大家在玩游戏时,想加入却不敢开口的许家润,独自一人玩着跷跷板,但小眼神不时瞟向大伙玩耍的地方,眼里无不是羡慕和向往。

当大家在玩旋转转圈时,他鼓起勇气,想尝试加入,结果刚起跑就不小心摔倒,整个人狠狠扑了出去。可惜沉浸在游戏中的小朋友,没有一个注意到他。

比起摔跤的痛,家润内心的痛,更让他难过。

没有谁喜欢在集体中被冷落,但却总有孩子被“排斥”。

单纯的孩子们并无坏心眼,但也喜恶分明得很现实。

当老师单独采访问起“大家喜欢许家润吗?”孩子们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不喜欢的理由是:“他老是哭。”

但更让人痛心的,是当老师问起许家润:“你觉得其他人喜欢你吗?”

许家润沉默不语,只是红着眼,抿抿嘴使劲地摇头。

这份“自知之明”来自内心的委屈,更来自对自我的不认可。

内向的孩子心里有多委屈,未说出口的千言万语就有多少。

图片

孩子不合群,背后有原因

通过摄像头,旁观了全部过程的儿童行为研究专家沈尹婧给出了解释:

这种独自玩耍,不敢参与同伴活动的现象,被称为“抑制自我( behavioral inhibition )”,是属于社交退缩的表现。

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小心谨慎,对新环境持有观察、警惕的态度,在不熟悉的人前,不敢表达自己。

无论是在人群中的默默不语,躲在妈妈身后紧紧依偎,站在操场边的安静旁观,还是在课堂上的紧张忘词。

这种看似“没出息”的爱哭,看似胆小的退缩,看似害羞的不敢表达自我,其实背后都藏着性格和养育双重的秘密。

① 家庭保护过度,缺乏社交经验

家润是姥姥和姥爷带大的。“乖”、“慢热”、“天天在家里玩”,是两位老人对他的评价。

长辈的保护比较“周全”,所以他跟同龄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很少。

偶尔带去游乐场,让他跟其他同龄小伙伴一起玩,他都会紧张退缩,不够自信,嘴上嘟喃着“我不行”、“我不过去”。

过少的社交经验,过于精细的养育,让家润缺乏与人打交道的勇气,找不到融入集体的社交方法。

一遇到问题,就想退缩到“安全港湾”中寻找庇护。

但这种“胆小”、“爱哭鼻子”的表现,又会让同伴不自觉地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不愿跟他玩。一来二去,“社恐”娃的处境就更艰难了。

② 性格使然,孩子慢热,喜欢独处

除了家庭养育的关系,有些孩子是天生性格使然。

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在《人性火花:人类发展科学》一书中说道:

婴儿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秉性,这些秉性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性格。[1]

图片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早在20世纪90年代,延斯·阿森道夫(Jens Asendorpf)就提出了善于社交儿童和社交退缩儿童的不同亚类(Asendorpf,1990)

根据阿森道夫的理论,害羞的个体时刻在体验着情绪和思维之间拔河般的冲突。

他们内心仿佛有两个小人儿——

一个代表着希望与同伴互动的意愿(高水平的“趋向”社会交往的动机)

一个代表着由互动引发的紧张压力(高水平的“回避”社会交往的动机)

这种内在的趋避冲突斗争,使得社交退缩型儿童时刻在感受着“想要一起玩”但又害怕和焦虑的痛苦。[2]

这种性格特质大部分是与生俱来的。

而且,研究还发现:

一般内向的孩子,多半养育人中也有人具备“社恐”心态,不爱社交。

而这个缺乏与人互动的成长环境,使得孩子在父母身上继承来的社恐基因,又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习得回避社交的举动。

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使得这类孩子更内向、慢热,无法像其他人那样轻松自如的交往。

图片

打破僵局,“不合群”的孩子

也可以很出众

“不合群”的社恐娃,难道就只能徘徊在群体之外了吗?

当然不是。

让我们回头看看许家润后来是如何融入集体的。

这天,老师们弄了一个小挑战:要求孩子们从大箱子里取出各自的名牌。可是,让人惊恐的是,箱子里居然有两条活的、会蠕动的章鱼!

这软塌塌、黏糊糊的生物,吓得孩子们纷纷尖叫着后退。就连全班平日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王”邱昊都缴械投降,表示无能为力。

可是,这时候大家公认的“胆小鬼”许家润,在深呼吸几次,自我打气后,却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来到讲台,强忍着恐惧,从箱子里,拿出了所有小朋友的名牌。

勇敢的举动,让全场沸腾,热烈的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

图片

最后,许家润不仅凭借自己的勇敢为全场小朋友赢得礼物,更让小朋友们都对这个“爱哭鬼”刮目相看!

原本被排挤的“受气包”,此时已经变成大家眼中高大全的小超人。

后来,当老师再一次采访大家对许家润的印象时,大家从以前的摇头皱眉,改为了竖起大拇指。

孩子的童心就是这么单纯,一次乐于助人的勇敢举动,就已经足以让他们对家润改观,纷纷表示愿意和他做朋友。

而这次大胆挑战自我的成功,不仅让家润收获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更让他收获到了自信和勇气。

让我们再看看许家润后来的故事,瞧瞧他意气风发站上舞台,令人赞叹的台风,谁还会说这个孩子是个胆小鬼呢!

可见,慢热的孩子并非胆小懦弱,他们只是比别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图片

多一点理解,少一些焦虑

儿童心理学博士何洁在《小孩的神秘生活》观察何家润的表现和改变后表示,对于这类孩子家长还应该注意:

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学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鼓励他们和个性比较随和的同伴做朋友。

澳大利亚一个内向孩子的儿童追踪研究显示:

如果周围大人给予温暖的支持,不过早地硬推这类孩子去社交,给他们时间和空间,那么童年害羞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其实会有不错的社交能力,也不再焦虑抑郁。[3]

但如果父母用一种让小孩感到自责焦虑的方式,过激地推着小孩去社交,那么小孩的退缩程度反而会越来越高。

当孩子遇到社交难题时,焦虑的父母要管住自己想帮忙的手,闭上想说教的嘴,先给予孩子更多自己处理和解决社交问题的机会。

比起事无巨细都冲在前头“出手相助”,“以身相许”的陪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传授孩子面对社交困境时的解决方法,会让孩子底气更足,胆子更大。

《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说到:

“如果你的孩子缺乏与自己所处的社交团体交涉的能力,你就会想把这种技能送给他,但是你不可能这么做。我们无法干预,也不能代劳,因为你的孩子必须学会自力更生。”[4]

做孩子的脚手架,在需要时给予支持,而不是保护伞,罩着他却让他无法成长。

有些种子发芽、开花得比较慢,只是需要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等待。

耐心等等他们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