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达临证感悟之膏肓
“膏肓”一词,很多人是从“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中知道的。 旧说膏与肓是针灸和药力都达不到的地方。“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严重,已没有办法医治。也指事态非常严重,已无再造之功。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是从一个关于神医扁鹊的典故中来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生病十分严重,国内所有的名医都没有办法医治,便派使者去秦国请神医扁鹊。秦晋两国因为有婚姻上的关系(秦晋之好),所以秦国国君就让扁鹊去医治晋景公。 扁鹊到达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他的病变化成了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扁鹊是著名的神医,他来了会伤害我们的,我们躲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一个小孩回答说:“我和你分别躲在膏的下面和肓的上面,他就没办法奈何我们了。” 扁鹊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断后说:“你的病已经很深重了。你的病有两处:一处在膏的下面,一处在肓的上面。这两个地方是药物不能达到的,所以没有办法医治。”景公听扁鹊说出病的根源,和梦中两个小孩所说一样,赞叹道:“你真是一位神医!”于是厚赠扁鹊,让他回秦国去了。
膏肓就是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病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了,针刺、艾灸、药物都达不到,也就是无可救药了。
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的时说:“(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膏肓和骨髓都是由五谷化生的精髓,对人体至关重要。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记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意思是:五谷所化生的津液,经过气化而合成的浓稠的膏状物,灌注到体内的骨腔,向上可以注到脑部补充脑髓,向下可以注到下肢的骨腔。如果体内阴阳失调,不能固摄津液,津液就会外溢而流到阴窍,使髓液减少,津液下泄过度,就会髓液亏虚,不能濡养骨骼,所以髓液亏虚就会腰背疼痛、胫骨酸软。 膏源于五谷营养,经过脾胃的运化,有些转化成了膏肓。包裹、覆盖脏器的白色的东西叫膏,皮下黄色的东西叫做肓。骨髓、脑髓是渗入骨内、颅内的膏。固体的膏肓畜积能量,能保温、保护脏器;液化的膏肓,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气化的膏肓,转变成气血,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膏的原穴是鸠尾,也就是调节膏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位于胸骨柄剑突下。“膏之下”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穴,此穴解剖位置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临床上有针刺不慎刺伤肝叶的报道,但是高手一样可以用针,一般用凉水泼面,使患者惊惧以后肝叶上提,医生乘势进针,这样就能驱除邪气,又不伤脏器。 肓的原穴是气海穴,也就是调节肓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位于肚脐下一寸半的地方。“肓之上”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穴和神阙穴(脐孔)。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帝曰:人有身体髀股䯒(heng)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翻译出来意思是:黄帝问:“有人大腿小腿都肿胀发硬,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伏梁,是患病日子长久了、在腹中长了硬块之类的积聚病,是风寒邪气长久盘踞所致,风寒邪气侵犯大肠,日子长久了,就留着在肓膜上形成硬块了。肓的原穴在肚脐下的气海,所以肚脐周围疼痛。不可用攻下泻法治疗,否则耗伤肾气,就会出现小便涩滞不畅。” 需要注意的是,气海穴在腹部,与之对应的腰部的穴位三焦俞和肓门穴。(见下图) 膏肓的代谢,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俞穴厥阴俞的外侧是膏肓穴,三焦的背俞穴三焦俞的外侧是肓门穴。 膏盲穴与肓门穴相对应,膏盲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肓门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冷凝回落之处。 药王孙思邈特别推崇膏肓穴这个穴位,他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曾有“运动膏肓穴,可除一身疾”的说法。 临床应用时,此穴宜强灸。强灸膏肓穴后,须灸气海、足三里穴,“以引火气实下”,防气火壅盛于上。
可见,膏肓穴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保养大穴,只要平时照顾好这个大穴,就不至于“病入膏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