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叶洪兴父子创建叶洪兴莼菜家庭农场。叶洪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儿子叶玉泉,担当起农场主的重任,期间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2015年,他们的农场获得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荣誉称号。 苏州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的周围,流动摊贩、小区垃圾乱堆现象少了,脏乱发臭的河道清理干净了……即日起,名城新闻网推出系列报道《喜迎十九大》,一起聚焦这砥砺奋进的五年。
工人在采莼菜。
叶玉泉的莼菜加工厂。
林亚萍在草莓园查看生长情况。 7月的清晨,东山的莼菜到了丰收的季节。水塘里,碧绿的莼菜叶子,犹如微型荷叶一般,静静地漂浮在清澈的水面上,美不胜收。 采莼菜的叶洪兴穿好套鞋,走下池塘,爬到菱桶里,用手滑行前进。他头朝水面,胸前挂着小竹篮,用来盛放刚刚采摘的新鲜莼菜。 2013年,叶洪兴父子创建叶洪兴莼菜家庭农场。叶洪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儿子叶玉泉,担当起农场主的重任,期间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2015年,他们的农场获得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荣誉称号。 叶玉泉介绍,目前农场和高校开始了合作,他们希望借助科学技术降低劳作成本,同时把原有的粗加工经营转为高附加值的精加工,彻底升级父亲手中的传统农业。 家庭农场采用“基地+农户+工厂”的经营模式。生产上一方面组织农户到基地进行莼菜采摘,另一方面按照收购全镇莼菜种植户自产的莼菜。一方面通过经销商、定点酒店以及网络销售等多渠道进行销售,另一方面进入莼菜加工厂进行分级、处理、包装后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市场,一年的营业额在六百万元。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巾帼也不让须眉。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林亚萍毕业后没有留恋大城市,而是来到相城区望亭镇的农村,从蔬菜基地技术员到草莓种植能手,逐年扩大草莓种植面积。 林亚萍给她种植的草莓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林莓莓”,并注册了商标,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如今通过“互联网+”模式的营销,林亚萍年销售收入稳定在70万元以上,成为令人艳羡的家庭农场主。 在苏州,像叶洪兴、林亚萍这样的优秀农场主不在少数。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农民合作社指导处副处长田剑华介绍,至2017年上半年,全市共有工商注册家庭农场332家,经营土地面积5.46万亩。其中,已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有44家,认定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有31家。 目前,苏州的家庭农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苏州将在产业布局、规范建设、土地流转、政策扶持等方面引导,使其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本地化、长期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真正把家庭农场建设成为主体明确、规模适度、生产规范、管理有序、效益可观的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在传统印象中,农民往往年过半百,但是在一些农场中,大学生农民也有很多。林亚萍的农场现有员工10人,其中4名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1名为扬州大学植物营养学硕士研究生。他们必将是未来苏州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