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5 14:52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妥 东 6月,北京作家协会在白洋淀组织召开网络文学写作新状态座谈会,唐家三少、蝴蝶兰、公子衍、源子夫等40多位网络作家与会并畅谈写作心得,以及如何应对新形势。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变迁,但一些基本问题是不变的,仍需正视并尝试解决。具体到网络文学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学以网络为载体,以连载为特点。连载周期通常比较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好几年。长时间讲故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保持连续性。也就是说,同一人物在不同场景之中,须保持符合自身思维、性格、习惯的行为方式。除此,还要兼顾故事发展,以及读者对角色的熟悉程度,进行周期性的回顾和链接。 其次,是写作架构。网络文学中往往包含大量有名有姓的人物。有时候,一个次要人物的两次出场之间,会有很大的时间间隔。如何保证他们不被忘记,如何让他们巧妙穿插在小说中,从不同方面影响主人公的行为,比较费思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甚至是评价作者写作功底的重要参照。成熟的网络作者,通常会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以适当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以鲜明的性格特征被读者记住。而初出茅庐的写手,可能会在这点上比较欠缺。 最后,是读者问题。如何让读者保持热情和忠诚,是每个网络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所谓忠诚,其实就是给读者一个理由,让他们在周期性的更新中不断回到作品上来。这就在根本上规定了网络文学叙述的动力必须是故事,而非纯粹的主题或形式。从具体实践来看,有必要在每个分节的结尾部分提升强度。换言之,在每次更新或连载的结尾,安排一些扣人心弦的悬念或话题,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处理好了,作品才能有一个扎实的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和提高。作为一种新型文学,网络文学发展至今,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关于网络文学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以及网络文学能否进入经典行列,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年来,网络文学研究者寥寥。除了因为网络文学自身体量太大、难以把控之外,还与研究者的消极心态和理论话语的普遍缺失有关。很多学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将网络文学等同于垃圾,认为它们不值得研究。之所以会有这种误解,或许与“网络文学不是纯文学”“网络文学的市场化意味太浓”等论调有关。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试图将文学从市场或商业行为中剥离出来,然而事实上,仅靠一腔热血和情怀,并不足以促使作家拿起笔杆子去创造。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稿酬支持和激励,中国的文学会有今天的繁荣气象!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文学追求市场效益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原则和操守,切勿急功近利。 纵观整个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时期在新的文学运作模式下,都有相应的经典诞生。在传统文人的小众抒情之后,现代文学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运作模式,其中最根本的转变在于,开始去寻找一种新的步调,甚至一种新的情感。进入后现代这样一个取消深度模式的语境里,网络文学作为突出代表,如雨后春笋般迸发,便不足为奇了。而在这种新的运作模式下,也应该有适应其标准的经典出现。尽管市场经济以它特有的标准——点击量、粉丝数,在筛选层面给了我们部分答案,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建构科学的评价标准,才是影响网络文学进入经典行列的关键因素。例如,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如何在有效的意义上对网络文学进行筛选,值得深思。更进一步说,网络文学是文学经典谱系运行的一个环节。在文学流变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形态,定然不会缺席。 这两三年,我们看到,主流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接受逐步放开,网络文学进入主流批评的趋势有所加强。从《人民文学》刊发网络文学作品,到网络文学大奖赛的举办、网络文学排行榜的推出等一系列举措,无不表明了主流批评话语介入网络文学的决心。有了全社会的主动关注和积极引导,期待网络文学会有新的面貌! (作者妥东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冰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