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水土保持网

 年之藏 2017-09-08

                                                       

(根据《2006年广东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摘选编录)

   广东省土壤侵蚀产生的直接原因

根据全省土壤侵蚀的遥感特征分析、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侵蚀类型和强度的面积统计特征分析以及野外实地验证,归纳当前广东省影响土壤侵蚀的直接原因,分析如下:

一、自然因素

         1.  可蚀性极高的土壤和土壤母岩广泛分布

可蚀性极高的土壤和土壤母岩广泛分布是广东省引发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县、市均是可蚀性高的母岩大面积分布。省内可蚀性高的母岩和土壤主要有以下几类。

        1)花岗岩类

花岗岩类是本省可蚀性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的母岩。该类岩石在华南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极易风化,可形成较厚的风化层。花岗岩风化壳质疏松,且极为贫脊,易发生冲蚀、崩塌,且植被极难生长。但植被遭破坏,表层土壤被剥蚀、露出花岗岩风化壳后,即产生强烈土壤侵蚀。风化壳较薄的花岗岩山坡发生强烈的面蚀和沟蚀,风化壳中的粘土质被溶蚀带走,留下较粗粒、抗风化能力极强的石英颗粒,导致石漠化;风化壳较厚的花岗岩山坡发生则很快由面蚀、沟蚀转化为崩岗,暴雨过程中输出大量的流沙,填埋耕地、淤高河床,甚至威胁村民住所,造成极大危害。

粤东五华、兴宁、梅县、大埔及粤西德庆、广宁、信宜等地由粗粒花岗岩组成的丘陵、台地。因该类岩石更易风化且人类作用强烈,植被破坏,风化层厚度达2050m,极易产生土壤侵蚀,部分并发展至沟蚀,崩岗阶段。

粤北中、低山地区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风化壳,因植被茂密,人为作用相对较少,反而侵蚀强度较弱。但近几年该地区农业开发活动日趋强烈,陡坡开荒和火烧迹地面积快速增大,已面临着很大的潜在威胁。

       2)红色岩层

广泛分布于省内山区的山间盆地、谷地、及丘陵、台地,出露总面积在7260km2以上。紫红色页岩此类岩石易风化,形成沙壤,但土壤贫脊,无法形成厚的土壤层,植被难于生长,许多地方基岩裸露;较一般岩石软弱,但仍不易形成大规模的沟蚀或崩岗,故紫红色页岩盆地沉岩区多形成大范围的强烈侵蚀,侵蚀方式以面蚀为主,部分地方可发展为沟蚀,个别地区亦可形成崩岗。

3)碳酸盐岩类

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粤北的中、低山及丘陵区。该类岩石中碳酸钙可溶于水,能与降水和流水产生化学作用而发生溶蚀现象,形成岩溶地貌;碳酸盐岩造土能力弱,因而基土壤层薄,一般只为2030cm,发生侵蚀后,便造成基岩裸露,造成大面积的溶蚀,严重的导致石漠化;具有容许侵蚀量小、侵蚀后果严重的特点。

4)凝灰岩和厚层红壤土

凝灰岩和厚层红壤土主要分布于粤西地区,虽然分布面积为限,但常发育强烈的侵蚀,局部地区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凝灰岩常形成低山和丘陵地貌,与花岗岩相似,发育十多米至数十米厚的风化壳。该风化壳土质贫脊,质地疏松,植被不易生长,且又易发生冲刷和崩塌,故常发育较强烈的侵蚀;风化壳厚度较薄地方发生强烈面蚀和沟蚀,风化壳较厚的地方则发育强烈的崩岗。厚层红壤土的厚度达十数米到数十米,土壤中砂质较多而粘质相对较少,土质较为疏松,植被遭破坏时常形成岗崩。粤西的罗定、郁南等地的岗崩多是发育于凝灰岩和厚层红壤土层中。

        2.    地形起伏大

       广东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两者合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地形起伏大,为各类土壤侵蚀的广泛发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3.   年降雨量大,暴雨较频繁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雨量丰沛;不但年降雨量大,而且暴雨频繁,时段集中。强降雨为各类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紫红色页岩的面状流失     兴宁市叶塘镇乌池村 2007-3-17

   

 花岗岩风化壳的沟蚀    兴宁市大坪镇朱坑村  2007-3-17

   

  紫色页岩中的沟蚀    五华县横镇东升村  2007-3-18

 

瓢形崩岗与被掩埋的农田    兴宁市新圩镇杨梅树下  2007-3-17

 

  条形崩岗群   五华县西坑水库 2007-3-18

 

 条形崩岗区水库泥沙堆积   五华县西坑水库 2007-3-18

 

  滑坡体四级阶梯状断裂    佛岗  2006-11-24

 

        二、人为因素

从遥感图像分析、野外实地观察,以及遥感解译图的侵蚀类型、强度的面积统计特征分析均显示出,人为因素目前已超过自然因素,成为广东省引发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全省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人为因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山区和丘陵区的农业高强度开发

山区和丘陵区的农业高强度开发是目前广东省引发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因素,表现为陡坡开荒、火烧迹地和坡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由于平原区的开发之地早已开发完毕,近几年的农业开发多在山区和丘陵区进行,且被开发山坡的坡度很多都超过25°,相当一部分甚至超过45°。如云浮地区引发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山区农业过度开发,大量的山坡有的植被铲除以种植经济作物,成为陡坡耕地或坡耕地;有的植被遭放火烧毁,然后树木被砍光,再挖坑种植,成为火烧迹地。相当一部分被开发的坡地坡度很陡,不少坡度大于45度。除了引发强列的面蚀和沟蚀外,还频繁的诱发崩塌和滑坡,危害性极大。这样的山区农业开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发或加剧了土壤侵蚀:

1)    开发地的自然植被遭严重,甚至彻底毁坏;

2)    开挖种植以及以后每年的定期耕作使土壤极为疏松,大大增加了坡地的可蚀性

3)    无论是大面积陡坡开荒还是火烧迹地,均修筑了简易公路,以运输肥料、树苗和收成等。这些没有任何水保措施的简易道路常引发剧烈的侵蚀,还频繁的诱发崩塌和滑坡,危害性极大。

4)    大量的山地农业开发在花岗岩风化壳上进行,其极高的可蚀性使得侵蚀但发生,将迅速扩展、加剧,且极难治理。

山区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已在全省都广泛展开,规模大面积广,对水土保持而言堪称是具有最大潜在危险的人为活动。

          2.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

广东省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城市化建设速度极快,已成为引发土壤侵蚀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山地农业开发。引发的侵蚀类型主要为开发区、采石取土和修路等类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发地被开挖、推平但又没有及时建筑,引发开发区侵蚀。被长期闲置的开发地由于土壤极度疏松,无植被保护,其内部发生强烈的面蚀,高出周围地势的边部则快速发育深切的沟系,发生剧烈的沟蚀。输出的大量泥沙填埋农田、道路,甚至威胁民居。由于多发生于城镇内或周围,直接危害较大。采石取土虽面积有限,但侵蚀量大。其周期区域由于挖掘造成裂隙密布,岩土疏松,岗塌、侵蚀强烈;其向下堆集的土方更易发生冲蚀和崩塌。采场密集区,其塌方和输出的沙流对下游的耕地和民居构成严重影响,暴雨时甚至可引发泥石流,造成严重危害。

         3.植被受破坏的情况较严重

植被受破坏的情况仍比较普遍,在全省范围内都有出现。而且较贫困的地区尤其严重。造成面积大,分布广的面蚀。

         4.无序采矿

采矿引发的侵蚀主要来自露天开采矿区。目前主要有两类采矿类型引发的土壤侵蚀影响最大。一是高岭土的开采,另一种是稀土矿的开采。这两种采矿活动都在花岗岩风化壳中进行,其采场和采场堆出的废土石方,以及运送物资、矿产品的简易公路等均发生剧烈的土壤侵蚀。对下游的农田和民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坡耕地    罗定萍塘镇  2007-3-23

 

     陡坡开荒      郁南县大方镇大塘村 2007-3-24

 

火烧迹地    佛岗  2006-12-1

 

 国道路段边坡侵蚀    花都 2006-11-24

 

  山区简易公路    郁南县大方镇生铁坑 2007-3-24

  

露天稀土采矿场    兴宁市大坪镇伯公  2007-3-17

 

某高速施工路段    花都  2006-11-24

  

土壤侵蚀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根据全省土壤的特征和直接影响因素,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大和降雨量大、暴雨频繁等自然因素无疑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现阶段更重要的是人为活动的驱动,这是近几年来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最具危险性的因素,除上节列举其直接原因外,对其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一、林业开发与山区的民生问题

在自然侵蚀中,唯一出现大幅增长的是面蚀。这些面蚀主要是由于植被遭破坏而引发的。植被遭破坏主要是由两方面引起的。其一为林业开发砍伐,其二是村民以生活柴草为目的的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目的,获得经济效益的林业开发是导致山林大片消失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林业开发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林业部门正常的林业生产开发,这类开发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经过必要的规划,林木砍伐后及时补种树苗,数年后植被将恢复,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土壤侵蚀;另一类为村民自发进行的偷伐甚至哄砍,这类砍伐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林木砍伐后不会补种树苗,规模较大时易引发土壤侵蚀,如发生在花岗岩风化壳地区,极易引发严重的侵蚀。

村民砍树割草,解决日常生活所需的柴草是一些地区导致植被大量被毁引发面蚀的另一重要驱动力。山民村民砍树割草做为生活所需的柴草是是千百年来延续的生活习惯,但由于人口密度大量增加,不少地区人为砍伐的速度已大大超过植被自然恢复的速度,土壤侵蚀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情况尤其严重。如梅州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大面积分布,植被覆盖率很低,很多树木还是水保治理所植。这些数量极为有限的树木和草地被破坏后很快就发生显著的土壤侵蚀。如何找到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柴草的替代品,是这些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山区农业开发问题

随着近二十多年来广东省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高强度集约式土地开发在全省范围特别是山区,得到了深入地普及,农民的收入快速提高,但同时无序开发及过度开发也容易导致大量的土壤侵蚀。大量增加的陡坡开荒和火烧迹地侵蚀均是山区无序开发的结果。可以说,山区毁林毁草、陡坡开荒是现阶段我省土壤侵蚀最大的驱动因素之一。引发的土壤侵蚀与地域特点有关,工业和城市化相对落后,但农业发展力度较大的地区情况最为严重。

山区农林开发,农业快速发展无疑是利民之事,问题出在以下四个方面:1.开发地坡度过陡;2.垦荒如选择在花岗岩风化壳区等易发生侵蚀地区,侵蚀但发生就极难治理;3.一些开发模式为顺坡种植,极易引发侵蚀;4.相当一部分新开发的坡耕地为种植桉树等速生林,水保效果不好,反而会导致土壤退化,长期效应将是引起大量的土壤侵蚀;5.开发利用缺乏相应的水保措施,很多新开的坡耕地多数都没有相应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特别是为运输树苗、肥料而修建的简易公路,多无相应的水保措施,极易引发严重侵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问题

广东省的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相应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由此引发的土壤侵蚀成为全省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土壤侵蚀的类型-面积统计可以明显看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建设已成为广东省土壤侵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所引发的侵蚀类型主要为开发区建设侵蚀,其次为采石取土、修路和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虽然侵蚀面积有限,但影响较大。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开发区建设、采石取土、修路等类型的侵蚀强度大,侵蚀强度级别均在强度以上,多为极强甚至剧烈侵蚀;其二是这些侵蚀多发生在城镇区周围或城镇区内,附近人口稠密,基础设施集中,侵蚀的危害大。采取适当的水保措施,可以大大减小该类侵蚀的危害。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与对策

一、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及经验

建国以来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曾取得过丰硕的成果,使很多原来的强侵蚀区重新呈现绿水青山的景象。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体制的转型,难以开展群众运动式的“人海战术”治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转而采取重点治理的形式,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通过广东省人大议案方式,先后四次开展小流域重点治理,落实专项资金扶持,发动当地群众自筹投入治山治水,鼓励开发性的治理,工作卓有成效:通过将近二十年的连续治理,使全省危害性最大的崩岗得到了有效治理,63%的自然侵蚀面积得到整治,每年减少侵蚀下泄泥沙1337万立方,保护耕地6万公顷,恢复被泥沙掩埋的耕地3700公顷。扭转了重点水土流失区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对农田的危害大大降低,农民也因此走上致富之路。

2000年以来,针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地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状态,我省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发建设项目的预防和监督上来,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为契机,从完善地方法规和规章入手,理顺了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抓好开发建设项目立项前的水保方案审批制度,将水土流失的预防关口前移。同时,抓好建设项目开工后的监督和执法,确保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全省先后组织了数十次专项检查活动,查处了一批重大水土流失事故(事件),有力地促进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十年来,共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600平方公里,建设单位投入治理的资金累计达到200多亿元。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的蔓延,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危害性也因此大大降低。

广东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各地对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认识不足,专项治理经费不足,治理工作只在局部区域开展,缺乏连续性,大部分工程措施标准不高,缺少高质量的植物覆盖率,部分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遇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水土流失仍然很大。

2007年以来,根据当前我省水土流失的危害状况,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统筹城乡建设的高度,对小流域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开始筹划以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修复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编制了《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广东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抓好和平县江小流域和连州瑶安小流域两个省级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在抵御近年的洪水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水利厅及时召开了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会,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会议决定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十年的时间内,将全省1182条山洪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列入规划范围,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安排进行治理。目前全省19个市共选择了46条小流域开展市级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中小河流的整治工作同时开展,全省崩岗治理专项即将启动,力争十二五规划期内将我省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二、下一步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1.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山区农业开发的管理与引导,禁止在25度以上坡度的山坡开荒;禁止在花岗岩风化壳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垦植;调整农产品结构,改良耕作制度,尽量种植水保效果较好、可增加土壤肥力的经济作物;开发的坡耕地须同时修建必要的水保设施,修建简易公路须有必需的水保措施。

2.加强对林业开发、森林砍伐的监管,大力推广山区替代能源,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对易发生侵蚀和侵蚀严重的地区实施封山育林。使环境生态得到休养生息,林草覆盖率大幅提高。

3.进一步强化社会各行各业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宣传和监管,落实“三同时”制度,确保厂场、道路、采石和取(弃)土场等土地扰动较大的区域修建完善的水保设施,避免大片开发区的长期撂荒闲置。业主及建设单位应积极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减少地表扰动,结合地形采用架空、地埋和梯级结构,尽可能减少挖填方及土石方就地平衡;施工期间尽量减少临时占地,做好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按高标准做好原有植被保护和复绿

4.水土流失治理的理念要有新突破,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科学规划、统筹考虑,注重小河流治理与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在提高抗旱、防洪排涝能力的同时,充分考虑山地、河流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实现长治久安、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在组织措施上要打破部门分割的习惯,发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按各自的职责范围组织实施,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处理好突出问题,体现区域科学发展的内涵。

5. 深入推动土壤侵蚀治理工作,抓好中、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源头治理,以政策为龙头,以利益为导向,推动各地转换土地和林权经营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治理,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田还河(还滩)的力度,做好封山育林,促进小流域生态的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让广大群众自觉地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哺生态建设。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