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族鼻炎膏配方

 黄麻祖鼻炎膏 2017-09-08
    瑶医运用带有民族特色风格的疗法,对鼻炎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历史上,瑶族人民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在对于疾病的认识上,西医注重辨病,中医重视辨证,瑶医不同于两者。瑶医学中症的概念大于病的概念,治疗的指向是病、疾。如瑶医在诊断疾病上,根据病症发生的部位、形象、症状、缓急等情况进行以科分症,以症分疾。
    一、药物灸法治疗鼻炎
    瑶族医药,源远流长,除常用内服外用草药、针灸、拔罐等方法外,还常用药物灸法。最常用的药物是小钻,其他还可用杜仲、制断肠草等进行药物直接灸疗。此法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一带应用非常普遍,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瑶医药物灸同祖国医学非艾灸法中的烟草灸、线香灸、灯火灸一样,其作用机理都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筋脉腧穴,达到疏通筋脉,调和盈亏,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因此,灸疗能够温通经络,使得整个机体舒适和轻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瑶医药物灸相对其他灸法,其明显特点是利用采制的药条直接灸疗,所以不仅有热力的作用,同时还有药力的作用。例如凡风湿痹痛一类疾病就专门选择有较强驱风通络作用的小钻藤或制断肠草进行施灸,对肝肾虚、筋骨痿软者则选用能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藤施灸,随症取药,功效更加明显。
    【分类】
    1、药条灸:药条的制作是将几种动植物药焙干、研粉,先取一半药粉煮成浓汁,再放入另一半药粉调成膏状,待温度适宜时,手工搓成艾条样大小的药条即成。
    施灸方法:本疗法采用温和灸法,即将药条的一端置炎上烤热,后直接灸于病损的皮肤上,如此反复进行,直至病损处皮肤发热、潮红为止。每天施灸1-2次,一般一周可愈。
    2、骨灸:骨灸是用动物的骨头烧热后,快速灸于特定的穴位上,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瑶医骨灸主要是用来治疗风湿痹痛,常收到显著的疗效。
    3、药棍灸:药棍(棒)又称神火疗法、火攻疗法,瑶话叫“人苗”。药棍(棒)是用某种药用植物(如风吹藤等)的地上茎枝,浸泡于特制的药液中49天,取出阴干而成。
    施灸方法:把药棍的一端置酒精灯或蜡烛火焰上燃烧,后吹熄明火,留下暗火,用3-5层纸包上暗火,隔纸灸于一定的穴位上。瑶医常用此疗法治疗头痛、骨质增生、风湿骨痛、瘫痪、乳腺小叶增生、感冒、鼻炎、腹痛、妇女月经不调等多种疾病。本法的特点是可以隔衣施灸,灸后皮肤不留疤痕,疗效显著,因而很受患者欢迎。
    【操作方法】
    1、材料准备:选取质量较好,直径0.2~0.4厘米,长度约5~8厘米的小钻或制断肠草、杜仲藤数条,茶油灯一盏,备用。
    2、操作方法:首先确定好患者要点灸的穴位,然后以药条的一端在灯火上点燃取暗火,右手拇指和食指持近燃端,小指、无名指轻抵在患者肌肤上,快速用暗劲轻点需灸的经穴、阿是穴。一般点燃一次可以在一个穴位附近灸数次(呈梅花状)或者点燃一次灸数个穴位。
    【注意事项】
    (1)瑶医药物灸由于用暗火头直接灸于皮肤,所以点灸时火头宜小不宜大,动作要轻快,否则易灼伤皮肤。
    (2)孕妇腹部,腰骶部及妇人阴部不宜施灸。
    (3)小儿皮肤细嫩及颜面、五官部位均宜使用小的药条,快速轻点。
    (4)哑门穴、天柱穴、风府穴、承泣穴及近心脏部、近眼球部应尽量避免。
    (5)酒醉后、皮肤破溃处均不宜施灸。
  二、熏鼻法  
  熏鼻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粉末,熏入鼻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将所用药物研成细末,令患者噙一口(或不噙水亦可),以管吹药末入鼻内,或让病人自己暗入鼻内,每日1~3次不等,视病情而定。
    【临床应用】
    (1)头痛 
    川芎、细辛羌活、薄荷脑、茶叶、荆芥、桔梗、防风,适量共研细末,过80目药筛,取药一小撮约0.1g,置头痛侧鼻孔前吸入,一般4~6分钟可显效。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头痛。
    (2)急性鼻炎 
    辛夷花30g,研末,瓶贮密封。用时取适量吹鼻。每日3-5次,3日为1疗程。功能散风寒,通鼻窍。主治急性鼻炎外感风寒型。
    三、瑶族对于疾病的预防
    ① 卫生预防
    a、环境卫生:瑶族人的水井大多是将饮用井与洗菜井、洗衣井分开成为三连井,饮用水井建在上方,井口上加盖,只准用水瓢舀水,每年不定期的淘洗水井2~3次,并撒放一些石灰或漂白粉杀虫消毒。瑶族村寨还立下许多村规民约,如《瑶家河规》中就规定:“不能乱倒杂物污染河水”以保护水源,使环境不受污染,防止了细菌疾病的传播。在瑶族的各村各寨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写着字的“石牌”,有些“石牌”中有关于禁止随意投药毒鱼的规定。他们还讲究在某些节气彻底打扫房前屋后及室内阴暗角落的清洁卫生。春节前几天,家家都要扫“阳尘”,把一年的污垢彻底清扫出去,干干净净迎春过年;惊蛰节前一天,家家要将家中厨房及堆放柴草的地方清扫干净,以免虫害藏身,传染疾病或伤害人体,并用石灰画弓矢于门框,复撒灰于阶,以驱除毒虫。五月端午节把雄黄粉酒在居室的周围,同时人人身上背挂有雄黄粉药袋清洁环境。由于瑶族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夏秋之季,人们容易感受天地湿浊秽腐之气而发痧症,因此对痧病的预防,瑶族人很注意周围环境卫生的清洁,避免接触秽浊之气,减少痧症的发生。 
    b、劳动卫生:瑶族人民在出远门或生产劳动时,常身带盐巴、大蒜、百味莲、薄荷等以防暴病、急病的发生。另外对痧症的预防,要在劳作中注意通风,加强防暑与降温措施,在夏天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曝晒,多饮清凉饮料或淡盐水。
    ② 药物预防
    a、药物调养:瑶族人民非常善于利用居住环境周围丰富的药物资源来防病治病,如五月端午节这一天用大风艾、小占、五加皮、红杜仲、穿破石、走马胎、宽筋藤、当归藤、钩藤、五指毛桃根、大血藤等中草药煎汤熏洗全身,可舒筋活络,除湿去痹痛等症。还用菖蒲、艾叶、八角枫、地风藤等煎水洗澡预防生疮害病。
    b、药物预防:每到清明节,瑶族人民都要在自家门上插上嫩柳枝,小孩手腕上戴上嫩柳枝做的手圈,妇女鬓发边也要戴上嫩柳尖以辟秽除邪;端午节这一天要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并将菖蒲洗净放入水缸内,预防喝生水后拉痢疾;要饮草果液,饮雄黄酒,并将雄黄粉酒洒于床下、墙根、屋角等阴暗处,厕所里撒上生石灰、马桑叶、槐柳叶、辣蓼草等,以杀虫消毒、防止蚊蝇滋生,同时人人身上背挂有雄黄粉药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