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无名氏的词,却让柳永赞不绝口,让皇帝下旨寻人

 古今芳草任我赏 2017-09-08

这首无名氏的词,却让柳永赞不绝口,让皇帝下旨寻人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宋 / 无名氏 / 眉峰碧

有的人,苦于自己的作品老是不出名,而有的人,作品出名了,却不知道作者是谁,这或许也是不同的悲哀吧,比如今天要说的这首不知作者为何人的词,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就词作本身而言,乍看一般,再看有味,细品妙极。

这首词作于北宋年间,正是诗词书画皆精的宋徽宗赵佶在位时,这是位酷爱文学的皇帝,有什么好词问世,他都要自己用它漂亮的瘦京体誊抄一遍,所以,自然就有个专门帮他搜集好作品的人,不管是柳永、周邦彦这样的大家,还是青楼中的才子歌姬留下的佳作,都会及时上报。

这首无名氏的词,却让柳永赞不绝口,让皇帝下旨寻人

这一日,有人又给宋徽宗送来了几首诗词,其中便有这首《眉峰碧》,徽宗皇帝读完,有些不解,这样的作品怎么也送来了,可再看下面的一行小字,徽宗就惊诧了,只见下面有一行的备注:“该作流传于坊间,柳永亲书于墙上,反复揣摩,谓之妙极!并据此而作《雨霖铃》。”

这一下,徽宗皇帝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首作品,柳永他是知道的,为了让他安心写作,都不让他做官了,他的《雨霖铃》更是绝世名篇,自己都誊抄过三次的,居然却是源自于这首词?周邦彦的词柳永都不怎么看得上,这能让柳永自己抄到墙上反复琢磨的,那绝对是上乘佳作!

这首无名氏的词,却让柳永赞不绝口,让皇帝下旨寻人

徽宗皇帝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品读这首词,一遍两遍三遍,徽宗皇帝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开始洋溢出笑容,手拍书案轻声吟唱一番,不由得点头称赞道:“妙啊,果然妙极。”而后,便提笔誊抄,可到落款的时候发现这词的作者不知道是谁,于是在之前送来的抄本上写道:“此词甚佳,不知何人作,查明奏来!”

这一下,皇帝御笔亲书,等于是下了圣旨,哪里还敢怠慢,立刻四处寻访这是何人所作,可惜,查访了一个月也没有消息,柳永也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张榜一月,也没人来认,无奈之下,只得回复徽宗皇帝,查不到何人所作,徽宗皇帝无奈,只好找出自己之前誊抄的作品,在作者那里写了“无名氏”三个字。

这首无名氏的词,却让柳永赞不绝口,让皇帝下旨寻人

这是一首书写离别的词作,开头,写的是两个久别重逢却马上又要分别的场景,再次握着女子的手,看见她伤心的眉眼皱成了一团,刚刚相处了几日,都还没看够呢,怎么就忍心的,让至死不渝的鸳鸯形单影只。这是作者在旅途中对发生于不久前分别情景的回忆。

下阕就回到了现实,傍晚投宿到野外的乡村驿站,却一整夜的风雨交加,让作者越发愁苦的失眠了一整夜,最后便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窗外的芭蕉和窗里的人事多么相似啊,芭蕉书被连绵不尽的雨丝不断击打,而窗里的人,却被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反复袭上心头,这一滴滴打在芭蕉叶上的雨滴,分明就是敲打在心头啊!

这首无名氏的词,却让柳永赞不绝口,让皇帝下旨寻人

全词要表现的,就是一个“愁”字,为什么愁,怎么个愁法,到底愁到什么地步,这是层层推进,也是互相映衬的,这词好久好在,上阕寥寥数语,便清楚的写明了乍聚还离时,男女双方的表情,心情,离情,而下阕,也仅用了一个比喻,便将内心的千愁万绪清楚的放到了读者的面前,让你一起跟着难受,跟着叹息。

当然,这首词到底有多好,能让柳永和徽宗皇帝这样的鉴赏大家都赞不绝口,恕老文我才疏学浅,也只能略知这一二,其它的,还需要各位自己去细细品读体会了!

——老文(文俊壹)——老文说诗

这首无名氏的词,却让柳永赞不绝口,让皇帝下旨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