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他堪称大明第一硬汉!

 昵称21660266 2017-09-08






杨继盛和他的《谕妻谕儿卷》

文/达凤云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廿七日,

杨继盛被害于北京西市刑场,斩首弃市,年仅40岁。

多年后的今日,回顾往昔先贤,亦当无限敬仰。”


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为人正直耿介,嫉恶如仇,因不满严嵩专权而上书《请诛贼臣疏》,遭严蒿构陷,被害致死,年仅40岁。

他的慷慨就义和不畏权贵、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被后人广为传颂,而他就义前夕所写的《谕妻谕儿卷》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品质,使人读后深受启迪。


一. 时代背景


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以谄媚取得皇帝的信任,一时权倾当朝,百官辐辏。具有政治远见和正义感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眼见严嵩父子专宰政事、败坏朝纲,视其为国家社稷之“内贼”,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一月上疏论严嵩“十大罪”、“五奸”,请求嘉靖皇帝诛之以除贼。

他的《请诛贼臣疏》像一柄利剑刺向严嵩父子,正中其要害,严嵩恼羞成怒,借口杨继盛疏中有“或问二王,令其面陈嵩恶”句,诬其“交通二王”,嘉靖帝竟准奏,下令将杨继盛拿送镇抚司打问。最后,经严嵩党羽、尚书何鳌审以“诈传亲王令旨”定罪,下诏狱。

狱中,严嵩不仅指使其党羽对杨继盛严刑拷打,而且以严禁其内外信息交通、禁绝医药等种种手段对杨继盛百般折磨、迫害,而杨继盛仍然意气自若,不仅积极斗争,而且吟诗著文,直抒胸臆。狱中书成《自书年谱》,尽述40年之行状,自言为日后墓志之用。

嘉靖三十四年,因有张经等有罪当坐大辟,严嵩设计将杨继盛的名字附在上奏的张经等死刑名单后面,嘉靖竟真的一道批复,致使一代气节之臣杨继盛含冤被害。当时,杨继盛已知自己必死,于狱中写就两份遗嘱,即《愚夫谕贤妻张贞》和《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后世合称为《谕妻谕儿卷》。次日即被杀于菜市口。杨继盛于临刑前夕以为人夫、为人父的身份写就的这两份遗嘱后被杨氏后人悉心保护和珍藏,成为警示其家族子孙的珍贵家训。

真本《谕妻谕儿卷》现藏于河北容城县档案馆,为“纸本,纵31公分,横43.5公分,楷书,字径约1.3公分”,至今保存完好。通览全篇,约3000余字,一笔不苟,句读清晰,有些疑难字还加了音注,可见杨继盛虽面临死亡,仍从容不迫,毫无激烈仓皇气象。数百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可从其平静而情真意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从容。


.《愚夫谕贤妻张贞》


杨继盛妻名张贞,心地善良,贤淑知礼,19岁嫁入杨家。杨继盛因进士入仕,官场险恶,仕途多舛,张贞随之颠沛流离,饱尝艰辛,“其困苦益不可言矣”。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杨继盛因《谏阻马市疏》而得罪当时权势极大的咸宁侯仇鸾,被贬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张贞跟随丈夫历经千辛万苦。在杨继盛任狄道典史期间,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如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等。为了资助当地诸生就学,他不仅“卖马、出妇服装”,且将所得俸银也尽拿出,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尊其为“杨父”,这其中与张贞的支持与贡献是分不开的。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仇鸾事败,嘉靖重新启用杨继盛,一岁四迁其官,际遇之厚令杨继盛感恩戴德,欲以弹劾严嵩为回报。张贞力劝他激流勇退:“奸臣严阁老在位,岂容直臣报国耶!当此之时,只不做官可也。”

《请诛贼臣疏》上递后,杨继盛被严嵩构陷,系狱三年,对他的家庭来说可谓险象环生,作为他的妻子,张贞所承受的那份惊恐与担忧自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及至得知杨继盛将死,张贞又伏阙上书,愿代夫死:“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夫虽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以报君父。”

杨继盛深知妻子的个性,在遗嘱中首先从死生大理出发,劝张贞“勿从死”;“盖当死而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则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死生之际,不可不揆之于道也。杨继盛认为若无儿女可守,则从死可也,并谓之贞节”;“若夫主虽死,尚有幼女孤儿,无人收养,则妇人一身乃夫之宗祀命脉、一生事业所系,于此若死则弃夫主之宗祀,堕夫主之事业,负夫主之重托,贻夫主身后无穷之虑,则死不但轻于鸿毛,且为众人之唾骂。”

杨继盛的观念很难超出传承数百年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但是他看到了妻子、母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我就死了,留得你在,教道我的儿女成人长大,各自成家立计,就合我活着的一般,我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也欢喜,也知感你。”另一方面,“如今咱一家儿无有我也罢了,无有你,一时成不的,便人亡家破,称了人家的愿,惹人家的笑”,因此一再告诫张贞“千万只是要你戒激烈的性子”,切勿从死。

(三)《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

纵观杨继盛的一生,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其修身养性可谓成功者,因此才有其正直忠烈、大义凛然的结局,翁同龢这样评价杨继盛:“公之学力以立志始,以辨理欲为宗,故视鼎镬如坦途,后之人欲学公胆,其先以公之志为志哉。”

在给儿子应尾、应箕的遗嘱中,杨继盛从为人、治学、治家等几个方面做了最后的教导,言之谆谆,洋洋洒洒,拳拳之心溢于纸上。

(一)为人


杨继盛首先教育儿子要做个正直的好人,要立志做个君子。“人须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而要做君子,首先“休把心坏了”,因为“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心里若是存天理,有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

至于怎样陶冶情操,杨继盛指出:“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深夜时,念头一起,则自思: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于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不合天理,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将来若为官,“则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鉴于自己的境况,他告诫儿子“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尽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之志”。

他嘱咐儿子,“你母是个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两个要孝顺,凡事依他”,否则便是不孝。对待兄弟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并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情分别设教:二子应箕性暴躁,让长子应尾多担待些,应箕则要敬哥哥如敬父一样。并言传身教:“你大伯这样无情的摆布我,我还敬他,是你眼见的。你待你哥要学我才好。”对其四个堂兄(即继盛兄子)“要敬他,让他,祖产分有未均处,他若是要爱便宜,也让他罢。切记休要争竞,自有旁人话短长也”。这正是杨继盛处理与他哥哥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

杨继盛在遗嘱中提出许多交友之道。他告诫儿子,“或请你吃饭,或诱你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你,或以美色诱你,一入他圈套,便吃他亏,不惟荡尽家产,且弄的你成不的人”,对这样的人,要识破他,“远了他”。而遇到“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言语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对待他人,“第一要谦下诚实”。

与人相处,“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他主张,“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之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我,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喜,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有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则云‘彼与我平日最相好,岂有恼我谤我之理’,则恼我者闻之其怨即解。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又与人相交,久而益密,则行之邦家,可无怨矣。”

遗嘱中,杨继盛以大量笔墨陈述做人的原则,可见他对教育子女为人处世十分重视,期望他的儿子能像他一样成为正直忠厚的好人。

(二)治 学


杨继盛认为,读书的目的首先在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我将来必要合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思量我将来甚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人矣。”

谈到从师之道,他说:“切不可一日无师傅,无师傅则无严惮,无稽考,虽十分用功,终是疏散”,“又必须择好师,如一师不惬意,即辞了另寻,不可因循迁延,致误学业。”还要有好的读书伙伴,“又必择好朋友,日日会讲切磋,则举业不患不成矣。”鼎镬当前,杨继盛甚至还为儿子留下了功课:“四书五经,记文一千篇,读论一百篇,策一百问,表五十道,判语八十条。”并且要“每日作文一篇,每日作论三篇,策二问。”

(三)治 家

作为一家之主,杨继盛记下了自己持家治家的经验之谈。他认为,“居家之要,第一要内外界限严谨”,在当时的社会,男女之防为最大,故而杨继盛要求“女子十岁以上不可出中门,男子十岁以上不可使入中门。”“外面妇人虽至亲,不可使其常来行走,一以防说是谈非,致一家不合,一以防其为奸盗之媒。”平日持家,“衣服要朴素,房屋休高大,饮食使用要俭约”,休要与人攀比,“此致穷之道也”。“我家系诗礼士夫之家,冠婚丧祭,必照家礼行”,“不可随俗苟且”。

在冷寂的狱中,杨继盛仿佛听到了死神渐近的脚步,“恐覆本下急,仓促之间,灯下写此,殊欠伦序,然居家做人之道尽在是矣。”不仅反映了杨继盛的处世哲学,也寄托着他对后世子孙的深情厚望。最后,他还嘱咐儿子把这份遗嘱“做一个布袋装盛,放在我灵前桌上,每月初一、十五,全家大小灵前拜祭,把这手卷从头至尾念一篇合家听着。虽有要紧事也休要废了。”

杨继盛死后11年,穆宗立,褒录诸死谏者,赠杨继盛太常少卿,追谥“忠愍”。各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纷纷修建杨公祠。在他的家乡,人们更是以他为荣,他的《谕妻谕儿卷》及其他遗物一起被他的后人精心收藏,由分成两个村居住的杨氏家族共有,二村轮流保管,以一年为期,届时交接,或以车马迎送。二村各推选一个年长而德高望重者负责收藏,供奉甚谨,传400余年而无虞。

四、后人评价及影响


杨继盛的《请诛贼臣疏》语言犀利,矛头直指奸臣严嵩父子,道出了许多人敢想而不敢言的心里话,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出现“海内传录奏疏,至纸为贵”的现象,“由是天下益恶嵩父子矣。”杨继盛受审之时,“诸中贵人夹道指目,劳以酒肉,袖白金而遗之,至枳道不得发”。

杨继盛的《自书年谱》中也记有“九月朝审,予带长板扭镣出门,观者如睹,争欲一见颜色,至拥塞不能行。”“内臣益鼓舞称赞,而骂严嵩老贼者以万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杨继盛的这篇奏疏争得了时人的同情,他的慷慨就义更加速了严嵩一党的毁灭。杨继盛以他的人格力量感染着时人,也感动和激励着后世诸多有识之士。翻看《谕妻谕儿卷》后的题跋,便可领悟到那份深切的感动和怀念。


乾隆壬戌年(1742年),马长淑题诗一首:“赡拜孤忠遇象贤,捧来手迹当依然。非关铁画银钩笔,自爱忠肝义胆传。磊落丹心留汗简,峥嵘浩气满云笺。鸿毛泰岱胸中宝,刀锯何曾介眼前。”

大学士刘墉慨然题跋:“顽懦从来不汗颜,坊民以此尚逾闲。捐生那计终无补,知死犹闻重似山。何日墓门飞鸟去,只今祠屋夜鸟还。平生讲席留足迹,萧瑟松风昼掩关。”

乾隆年间,任工部右侍郎的关省钦留言:“此先生授命前一夕手迹也。每句以朱圈作读,无一笔轻率,无一笔之不近于道。慷慨从容,信所谓无求生以害仁者矣。”


杨继盛 年谱


有幸读到杨继盛遗嘱手卷的人们无不心怀敬意,盥手而观,而联系到自己的身世处境,竟自涕泣而下,感慨万端。人们颂扬他,把他当作忠臣义士而顶礼膜拜,把他当作为人为臣的楷模而争相效仿。正是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才出现了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众举子联圌名上圌书反对清政圌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公车上圌书”壮举。当时康、梁以杨继盛为楷模,并将杨继盛的故居松筠庵作为基地,在此起草疏稿,并由此出发,带领十八省举子赴都察院门前请求代奏。


今天我们再次捧读杨继盛的遗训,依然感到他用于教育子孙的为人处世的一些标准、原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他不畏强圌权、为人清正的人格也同样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绝命诗(临刑诗)

(一)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

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二)

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

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观杨椒山之事迹,

正应其100年前的前辈于谦之云: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季出豪杰,诚如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