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杨继盛: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下)

 真友书屋 2018-03-07

关于杨继盛的诗,最受后世咏叹者,是他的《临刑诗》,这首诗记载于《明史》本传:“临刑赋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然后世经过考证方得知,这首诗曾被篡改过,《临刑诗》原本为两首:


其一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

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其二


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

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两相比较即可看来,《明史》本传上所载的《临刑诗》其实是摘引了原诗上一首的前两句,和后一首的后两句。有说作这个改动者,乃是杨继盛的老师徐阶。杨继盛去世后,徐阶给杨写了篇墓志铭,此墓志铭中引用的《临刑诗》,就变成了这四句。而张廷玉等人在修订《明史》时,也引用了徐阶的说法。据说这么做,是为了凸显杨继盛的忠君形象。

终于找到了地方


今日所见杨继盛的诗作,大部分是他在入狱期间所作,而在此之前,他也写过一些颇有名气的诗作,比如《登泰山极顶》: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

仰观绝顶上,犹见白云还。


此诗的第一句是语出《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杨继盛说,他登顶泰山的目的,就是想小天下,可是他真正到了泰山顶上,才发现在头顶之上还有白云,原来极致之上还会有极致,经他这么一写,这首登泰山之诗顿时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杨继盛曾经在镇江的焦山写过一首《杨子江望焦山》:


杨子有心涉扬子,椒山无意合焦山。

地灵人杰天然巧,仿佛神游太古间。


这首诗应该算是杨继盛诗作中留存至今者中最有趣味的一篇,他在这里用了两个谐音双关,他自称为“杨子”,而今又来到了扬子江边,站在江边,他又眺望焦山,而杨继盛又号椒山,而“椒”与“焦”恰好同音,他觉得这是天然的巧合,以此预示着未来的自己有可能大有作为。


走到了这片小树林下


杨继盛入狱后,仍然关心着社会上的各个动向,当时朝廷为了阻止俺答人的入侵,开始在北京修外城。这里所说的外城,也就是今天北京南二环里侧的部分,这也是北京老城为什么既不方也不圆的原因所在。杨继盛在狱中听闻到修外城的消息后,写了两首《闻筑外城》:


其一


万里河山俱帝业,如何谋计只神京。

备边自是千年计,塞外谁人筑五城?


其二


病急须从标上治,如何缓处用工夫。

庸医费尽箧中药,待得良医药有无。


来时的路


杨继盛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什么只保卫这个京城呢?他认为这种作法是治标不治本,可见杨的天下概念要比皇帝大得多。他还在狱中写过一首《题残菊》:


万树红芳带露残,独怜黄菊对霜看。

东君不与花为主,一任西风落砌寒。


他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不畏风霜,这让我想起了陆游的“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某天,窗外下起了雪,而雪花又飘进了狱室之内,于是他写了首《小雪》:


破窗不奈西风冷,况复萧条一敝裘。

疏雪飘残忧国泪,寒更敲碎贯城愁。

悲歌劳忧惭燕士,坐卧浑忘是楚囚。

四海寻家何处是,此身死外更无求。


面对残雪,杨继盛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像荆柯那样,能够为国家的利益献身,这是何等的大无畏。读到这样的诗总会让人感喟不已。


已经看不到墓丘


杨继盛去世后,他的诗文集被编为《杨忠愍公集》。明隆庆三年,林润在给此集的序言中是这样评价杨继盛的诗文:“方其深念于燕居,未遑以睱逸,其所著作,多缀毫牢户之中,染烟胏石之上,此与演《易》受《书》何异焉!故辞多宏丽,语罕怨诽,江河一泻乃征其才,光焰万丈悉由于气,岂假雕篆以逞技,摛绘以求工哉!公在南司封,自谓肆力于诗文之学,信非诬矣。”康熙时的章钰在《遗集题辞》中说:“夫先生才高,下笔犀利,如竹刀之剖蓬术,匕首之淬肌理,滴血濡缕,每读之未尝不心开也。然则思其人而求其言,读其言而愈见其人。一日有天地,当一日有斯集,其以继诸古名臣遗迹之后而共传之,宁有过焉!”这几句话传神地点出了杨继盛诗文的特色。


四库馆臣在评价《杨忠愍公集》时,说了这样几句话:“继盛本以经济气节自许,不屑屑于文字。后人重其人品,掇拾成编。仰蒙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文,表其忠荩,一经褒予,旷世犹生。故虽朽蠹陈编,弥深宝惜。”杨继盛是要做顶天立地的英雄,故对文字的工拙并未花多大的心思,而顺治皇帝很赞赏他,因此给杨的文集写了篇序。四库馆臣说,正是因为皇帝的序言,才使得《杨忠愍公集》大行天下。这样的说法显然跟事实有一定的距离,杨继盛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并不是靠皇帝的序言来支撑者。


处在一片红薯地的中央


但顺治皇帝福临确实是大力地表扬过杨继盛,他作过一篇《表忠录论》,还写过一篇《表忠录序》,福临在此序中称:“朕万几之暇,由绎载籍,每览忠孝节义之事,未尝不反复三致意焉!至《明史》嘉靖年间,有直臣杨继盛者,以谏死,於戏,贤哉!观其劾仇鸾、严嵩二疏,凛凛乎烈丈夫矣!夫尊爵厚禄、握权当轴者,何可胜道。然当时则荣,没则已焉。甚或遗秽蒙嗤,为世昭鉴,去继盛奚翅霄壤哉!”福临赞赏杨继盛是位大丈夫,他觉得这样的正人君子就应当受到表彰。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弘历也写过三篇夸赞杨继盛的诗作,比如《旌忠祠诗》:


捐躯不为逆龙鳞,两疏千言万古新。

直使权臣阴丧胆,何妨烈士显忘身。

降神独萃扶舆气,怀古重过滱水春。

居节丹青藏宝笈,须眉宛是个中人。


乾隆皇帝在这里夸赞杨继盛敢于逆着皇帝的意思来说话,他的这句赞语如果引得手下大臣们争相效仿,不知弘历又会做何想。不过,当年杭世骏向弘历提出了一些建议,结果被一抹到底,后来弘历在下江南时,看到杭世骏还没有死,仍然觉得不舒服,如此说来,皇帝的话,也就那么一说。


杂草包围的残碑


杨继盛墓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东落堡乡东引村东。自驾车前往此地,因为路途不熟,专门买了一个最新版本的卫星导航仪,但这个导航仪很是离谱,它把我引入了一条水渠边的小窄路,此路完全不能掉头,只能提心吊胆地硬着头皮慢慢前行,我觉得车轮离沟边不过10厘米,这个距离估计在美国参加驾校考试也没这么难。


总算找到了东引村,然而在村里打听,大多数人不知道杨继盛墓所在,终于问到一个明白人,告诉我说杨继盛墓在村外一里地之外的地方。没办法,只好把车又开入了地埂间小路,没走不远就遇到小岔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开,这种小路当然没有标识,只好停在路边,寻找行人来打问,可惜路上很少能看到人影。远远地望去,偶尔能看到田间正在劳作的农民伯伯,但他们并不在路边,因此每看到一位,都会把车停在那里,然后踏入田地中,走到近前才能问出一个模糊的方向。大多数被问者都不知道我所说的杨继盛。


终于模模糊糊地辨出了碑上的文字


后来总算问到了一位知道情况的人,这位老伯问我是否在寻找杨家老坟,我说可能是,于是他站在那里给我指明了方向。按其所指,总算在一片红薯地中看到了一块坟地。在这里逐一辨识,其中在地的最边缘也是最孤零零的一座坟,应该就是我所找的杨继盛墓。


这座墓前的石碑已半埋进土内,该碑与四周不同之处是墓碑的颜色:整个碑面呈青黑色。碑前已长满了荒草,我把部分荒草折断,从斑驳的碑面上隐约地辨识出“明忠臣杨椒山”几个字,再下面的就完全辨认不出了,但这几个字已足以证明该墓的身份。能够找到这位著名的英烈,还是让我心中隐隐有些激动。 

 

窃红薯应该算偷


杨继盛墓的情形跟我的想象差距很大,墓丘很小,直径不足一米,高不过50厘米,也没有找到文物保护牌。在我的探寻过程中,那位给我指路的老伯也慢慢地走了过来,他告诉我说,这个坟前几年被人盗挖过,从中间找到了一些陶罐。他同时告诉我,以前杨继盛的墓园很大,在“文革”中被砸烂之后,慢慢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以杨继盛在明代的盛名,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他的墓在今日竟如此的萧条。


我在红薯地内踏来踏去,从不同角度拍摄着这个小墓,在地边看到一些红薯裸露出来,忍不住用车钥匙挖出十几块,有些红薯被我挖断了,看到里面是白皮红心。我不知道是否只有杨继盛墓所在之地才能长出这样的红薯,我暗地里为自己的鲁莽举措向杨继盛表示了一下歉意,毕竟鲁迅在《社戏》里写过他跟小朋友们共同去偷罗汉豆的事,虽然罗汉豆不是红薯,但他们偷的数量肯定比我要多,想到这一层,我顿时感到了心安。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