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三种不良习惯

 家有学子 2017-09-09

很多同学经过阶段考试之后,总会下定决心,我要好好学数学,再也不能这样了!于是提前预习了,上课也认真听,课下也认真复习,好好做题,但是始终还是原地打转,那这该怎么办呢?其实,你有可能进入了学习数学的“恶性循环”!

克服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三种不良习惯

1、忽略理解,死记硬背:

有些同学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定理就万事大吉,而忽略了知识导出过程的理解,既造成提取应用知识的困难,更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对知识推导过程中孕含的思想方法的吸取。如三角公式“常记常忘,屡记不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进而也谈不上用三角变换解题的自觉性了。

因此,在记住了公式之后,还应该多琢磨书上的例题,和完成课后的习题,把这些死气沉沉的定理和公式“用活”,就如同你手上的钥匙,如果它能带领你开启一扇又一扇的大门,它才有价值,否则只是一块没有生气的金属而已。

2、不注重算理,忽视对运算途径的选择与实施:

数学运算是按规则进行的,通用的规则和通行的方法当然要牢固掌握。但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又决定了数学解题中的通法不可能一成不变。用“看”题或“想”题代替“做”题的学习方法,是引起运算能力差、导致运算繁冗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运用通性、通法、通则解决问题时,不能忽视算理,更应注重对合理简捷运算途径的猜想、推断与选择,那种不假思索、顺水推舟的做题方法必须改进。

3、忽略及时复习和强化理解:

“温故而知新”这一浅显的道理谁都懂,但在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应用者不多。由于在老师的精心诱导教诲下,每节课的内容好像都“懂”,因此也就舍不得花八至十分钟的“宝贵”时间回顾当天的旧知。殊不知课上的“懂”是师生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要想自己“会”,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切记从“懂”到“会”必须有一个自身“领悟”的过程,这是谁也无法取缔的过程。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