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圈子》进入发行倒计时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经过一年多写作,一年多联系出版事宜,曾命名为《四十不惑》、《四十度霾》、《不惑天年》等的长篇纪实小说,最后定名为《银圈子》,由作家出版社完成三稿的校对。

本周末,我夜以继日地将全书做了出版前最后一次通读。

这部书从洽谈到出版,作家社的韩星老师付出了极度的艰辛,因为他对拙作一直抱着要做成精品的目标。为此,在很多情节处理和结构设计上,他精细到挑剔的程度,我由此多了不少修改的工作量,但我乐此不疲!作品像自己的孩子,能对孩子这么高标准、严要求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

看我三番五次改稿,老婆一直在边上激励我,说这本书真的找到了一家好出版社,韩老师绝对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好编辑!我相信老婆说的是真话。

今天晚上,我把通读发现的一点小问题交给韩老师,韩老师修改完毕就会提交印刷了,想着马上就能拿到最高水平的文学作品,睡觉都能笑醒。

附件1:目录

附件2:第一章节选

附件3:后记节选

附件1:《银圈子》目录

第一章 日复一日   001

第二章 流金岁月   011

第三章 风月无声   024

第四章 河海风波    034

第五章 暗流涌动   045

第六章 阴差阳错   055

第七章 祸起萧墙   066

第八章 黯然神伤   077

第九章 物竞天择   088

第十章 思想篱笆   102

第十一章 时来运转 119

第十二章 圈子文化 130

第十三章 青春微澜 140

第十四章 激情飞扬 151

第十五章 意乱情迷 162

第十六章 龙腾虎跃 173

第十七章 职场政治  182

第十八章 筚路蓝缕  192

第十九章 人情社会 205

第二十章 虚拟空间  216

第二十一章 鲇鱼效应227

第二十二章 极度体验238

第二十三章 四十不惑248

第二十四章 厚积薄发258

第二十五章 礼尚往来272

第二十六章 十面霾伏284

第二十七章 危机重重297

第二十八章 暗度陈仓313

第二十九章 惠风和畅 326

待 续               335

后 记               338

附件2:第一章节选

第一章 日复一日

殷子俊抑郁了。

没有人会想到他能抑郁,他也不认为自己会得抑郁症。

事实上,他还是得了抑郁症且非常严重。 他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假如生活没有改变,他觉得在死之前,相当于只过了一天。无数个重复的日子像数学里面分子与分母相同的连乘式,计算的 时候将中间都消除了,结果只剩下一头一尾。

他一直在心里念叨,结果等于死,那也就是说,生等于死。

爱读书的殷子俊知道一些生死哲理,年轻的时候,他读过儒释道关于生死方面的文字。他曾想用这些经典去开解自己,而他当前的境遇是,只手吊在悬崖上,他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

既然不能选择更好地活着,他想彻底地主宰一次自己的命运,他选择体面的方式结束这不堪的日子。刚有这念头的时候,他苦笑了一下,若干年前,他 还跟着一群人声讨过自杀者的怯懦和不负责任——“既然有勇气选择死,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活着?” 自杀不仅需要胆量和勇气,而且需要智慧。 不同的死法对应不同的人生境遇,比如贪官似乎都喜欢选择跳楼;有难言之隐的病人,通常选择投河;个体突然消失的,会认为被灭口了。他选择服毒 自杀,好像很少有服毒自杀的人。 他不想以自杀来引起社会的关注,自杀是私人的事,他选择自杀仅仅是想自己主宰一次命运,跟他人没有关系。

他不是怕死的人,可他实在想不出比较体面的死法。在没有好的想法之前,日子还得日复一日地过着。

死亡其实是个复杂的工程,他要先想好自己走了之后,预计亲戚朋友的反应,他要先做好有关的解释工作,他是个有条理的人,他不希望自己成为亲戚 朋友同事邻居眼中的悬疑人物,他讨厌悬疑。

他要安排好儿子的生活,起码要给儿子在成年之前做个“成长指引”,避免 儿子跟自己一样走弯路。他要将自己若干个密码,一一罗列出来,各银行账户的、网络登录的、电脑开机和屏幕保护的、社保的、中国铁路分公司网站的, 甚至QQ密码,他都想告诉儿子。

想到密码,他又苦笑了一下,这是一个密码时代,干什么事都需要密码,据说,有很多老人怕自己忘记密码,为此专门将密码写在一个本子上,结果他 们忘记本子放在哪儿了。 他现在还不用将密码写在本子上,因为,电脑是他的劳动工具,他已经培养了记忆复杂密码的本领。 除了记忆密码,殷子俊的本领还挺多的: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当地作协、 书法协会的会员、羽毛球运动健将、助理研究员职称、注册会计师资格,等等。能见到的荣耀,他身上都有,能说得上的能力他都具备,他唯一不具备的 是,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处理跟领导的关系。

别看他跟领导相处时谨慎得像个政治家,一旦他开口说话,他就成了领导的冤家。 因为知道自己有这个缺陷,他渐渐不爱跟人交往,他怕自己说错话得罪 人。他不知道的是,他不说话更得罪人。起码在领导的心目中,他应该是:见人能上能下,做人能屈能伸,要学会跟同事打成一片。

领导经常提示他说,单位里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不爱搭理人,有人说他脱离组织,还有人说他孤僻,他有点无所适从。 他不知道什么是架子,他不知道如何散架混到人堆里,他只知道凭真心和 真情对人,同事和朋友好像不满足于这些。

附件3:后记

《最后一个磨盘州人》出版后,读者觉得小说的下部需要延展,因为他们最想阅读的内容,小说里面说得不详细,读着觉得不过瘾。

作为码字的人,我当时也没敢展开叙述,一者因为那部小说的重点在前面两部,再者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很难写。 习惯阅读苦难的读者很难在我生长的这个年代找到值得咀嚼和玩味的元 素,而写不出苦难似乎显不出作品的思想和内涵,这真是我头疼的事。好在我一直坚持我写我心的风格,能将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这是最重要的。

我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幸福都是由快速变化带来的。遥想人类发展的前几千年,仿佛都没有近几十年变化大:我们刚刚知道计算机 之父的名字,计算机就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我们还在回味余光中先生的 《乡愁》,而人手一部的手机瞬间将天涯之隔变成屏幕内外;我们甚至还来不及分析寻呼台服务员的职业发展,这个行业瞬间就消失了。

就拿码字来说也是如此,以前的作家写一本书差不多要穷毕生的精力,而现在的网络写手,一天写几万字似乎不是难事。全国每年有几千部长篇小说出 版,即平均每天都有十几本长篇小说诞生,而我读初中的时候,一本《青春之 歌》还要靠手抄来普及。

世界变化太快了,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感受到快的节奏和节律;这个时代太平稳了,平稳到我们都写不出苦难和波折,以至于个别作家不得不转攻穿越、 惊悚题材的故事。还有个别作家沉湎于建国后或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中而不能自 拔,苦难跟暴力和色情一样,似乎已经成为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素材。要是小说中没有苦难,或者苦难的“苦”没有超过读者的预期,那么,作品的故事性一定被人质疑。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经历过痛苦但是没有经历过苦难,经历过挫折但是没有经历过挫伤,经历过饥饿但是没有经历过饥荒。我生在一个和平 发展的好年代,我没有让读者痛哭流涕的故事,读我的作品时不需要备上一盒 面巾纸;我没有让读者惊恐万分的经历,读我的作品不需要在半夜三更闭着眼睛上厕所,我没有让读者穿越时代的幻想,读我的作品不需要在腰上系根绳子 防走失;我甚至写不出像样的情爱场景,因为从人物、空间,到言语、性格、 动作,我几乎一无所知,要是刻意编写太多,我怕我自己都不相信。

作品是传达思想的载体,我不想让读者绞尽脑汁地从我的几十万字里找我的思想,也不想费太多脑细胞去将自己的思想糅到故事里,我担心绞尽脑汁之 后,读者对我不知所云。但是,我要给自己的思想找个安歇的方式,这是创作 本书的初衷。 在我无数次改稿和校稿的过程中,我都想将故事写得悬念迭起、情节跌宕,最后我都放弃了,因为生活因平淡而真实。字为心话,我只能保持我写我 心的状态,将我想写的东西给写出来,将我自己的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也许呈 现的东西不是大家想看的,但我不用担心将来跟别人说话时,需要顾忌自己曾经书写过的词句和表达的情绪。 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我每时每刻关注孩子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 行,像对待孩子一样。我知道每件事、每个人、每个情节,甚至每个字的意思。正因为我骨子里了解它,所以,我坚信只有真实随心才是最好的。

跟以前出版的作品一样,我依然不想请人作序。尽管朋友们一再规劝,我还是觉得给作品留白不是可怕的事,我更不希望读者还没有看到我的作品就已 经被序言来个“先入为主”。

结束前,大致介绍一下书的结构,本书分明暗两条主线。明线上,通过四个精英人物成长的经历,讲述职场尔虞我诈、圈子内外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殷 子俊人生飘忽不定,大智若愚的杨得志春风得意,侠肝义胆的黄博士不得善 终,不温不火的杨明杰极具经商智慧……他们在各自的圈子里演绎着爱恨情 仇、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暗线上,以朱先生的解释或者联想的方式,不断从 主人公的起伏命运中总结着人生智慧。

银”不仅暗指主人公杨得志和殷子俊在金融系统工作的背景,银也是代表着天圆地方的货币符号。货币就是一个圆圈子,我们被货币役使的人整天被各 种各样的圈子所包围,有人进了圈子,有人出了圈子,属于你的圈子你想逃逃 不掉,不属于你的圈子,你想挤也挤不进,这就是现实。

谁的青春谁做主?事实是,人在江湖,圈子决定了你的处境和际遇,在各种圈子里,我们戴着套子开启渐进的人生。 我一直是幸运的人,本书从构思到成书,从成书到出版,我一直得到朋友们的关照。在构思的过程中,资深培训师何斌师弟对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有精彩的点评,因为他和朋友的鼓励,为我写作注入了持续的动力;书稿既成,我得到了学妹侯俊英女士的引荐,感谢作家出版社的刘主任和编辑韩星老师的抬爱,对于作品的出版,他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对我写作给予百分之百的支持,这是我能一年完成一部作品的根本原因,感谢相濡以沫的张晓蕾女士,这本书完稿的 时候,她已经顺利度过五年的复发期,祝愿她永远健康!本书中引用了朱承彧 同学一些文字,对她的智慧贡献,深表谢意!祝愿她写出越来越好的作品。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男,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五本文学专著:《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一车一世界》(2014)《最后一个磨盘州人》(2015),并在期刊上发表文学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