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乾陵。历史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乾陵却依然坚挺。 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今天便为大家盘点一下关于她陵墓未解之谜。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其所在的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二人交旨都说选在了梁山上。武则天派使臣去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订下一枚铁钉。刨开土,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铜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奇。 于是,武则天便把陵址选在了梁山。单从风水来说,乾陵就超过了唐朝所有帝陵。 乾陵引人注目的就是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 这些石人残像高在米至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 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而在明末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赤马剥落离倒旁”,说的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倒在地上。 另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震级高达8—11级的地震,专家推断,这场地震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 乾陵谜团:无字碑之谜 在乾陵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武则天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总重量约有100吨。无字碑在世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3、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 ![]() 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 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 第一个有记载的光顾者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他调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挖掘,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一直没被找到。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在乾陵之前他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 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带领部下用炸药炸开墓道,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山西籍士兵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吓跑。 据说,孙将军的一个团生还者寥寥。当地人流传“因武则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所以那七个山西兵必死无疑。”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到了建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农民发现了乾陵的墓道。1960年,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文物工作者对其详细勘察后决定暂缓挖掘,并称起码50年内都不会提挖掘草案。
时至今日,武则天乾陵的地宫仍未被打开。相信有一天技术达到了,乾陵地宫里面的珍藏会让人大吃一惊,并解决历史上的许多谜题。 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她14岁入宫,先是用18年时间当上了皇后,然后又用35年时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就连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还念念不忘中央批准发掘乾陵。可以说武则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 武则天墓之所以受关注,跟她女皇的身份有关,就像现在的影视剧中不断出现她的形象一样。正在聚好看-影视热播的《通天狄仁杰》就塑造了一位区别于以往的武则天形象,剧中武则天跟狄仁杰还有过小暧昧哦~ 不剧透啦,想看武则天狄仁杰的那些事儿,就打开家中的海信电视聚好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