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何须饰粉黛 洒脱自然最陕南

 对月临风恨有之 2017-09-09

0.

陕北、关中和陕南

它们是组成陕西省的

三个风格迥异的地貌单元

陕南位于陕西省南端

由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组成

这块比4个北京还大的土地上

900万人口在繁衍生息

一片青山绿水的背后

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1.汉王旧事

让我们从一纸泛黄的历史开始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于项羽攻入咸阳

秦亡后项羽分封各路诸侯

忌惮刘邦势力做大

他在分封诸王时耍了个心眼

将刘邦的封地置于汉中、巴蜀一带

蛮荒险远的封地

似乎不足以表达项羽对这位汉王的热忱

担心刘邦在山遮水蔽中孤独寂寞

项羽又体贴地安排三位前秦降将陪刘邦唠嗑

▲三位前秦降将的封邑

把汉王刘邦困囿于山高水远的巴蜀之地


项羽对汉王的照顾实在到位

他的老刘哥也没让人失望

在这片山水之间刘邦迸发出了无穷力量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短短数年

刘邦的都城就从南郑迁至长安

从此登上帝位,山河一统


2.自然的张力

人是地理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但是

毫无疑问

自然才是万物的最终解释者

两千多年前的尘烟尚未散尽

自然也按照着它的固有规律继续弥漫生长

这片被秦岭和巴山所裹挟的汉王旧地

便是如今地域上的陕南

这里的景致绝非神奇

可是

你若视之土僻山荒荆榛满目

它便还你山穷水尽日暮途远

你若视之千岩竞秀万水逶迤

它便还你物华天宝锦绣河山

这种陕南大地独特的尺度变化

正是生机勃发的自然

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无穷张力


3.贪玩的山

陕南的大山总是活力四射

三十亿年前第一块矿物结晶成型起

这里的石头无刻不在展示其

令人惊叹的可塑性

没有陆地

造一个便是

景色单调

那便挤挤岩浆当涂料

力道再大点还能看场烟花表演

有点无聊

挖一个海洋玩潜水

心情不好

和扬子板块耍小性子谁也不理谁

缓过劲了

马上拉着扬子、华北两位板块界的大哥

来一场“桃园结义”

正所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块地质学上被称为“南秦岭”的陕南大地

早已把精彩纷呈的演义轮回了亿万年


4.难行的路

大山尽情地自嗨

但这里的山川之险却是让人直皱眉头

接壤巴蜀的汉中地区

自古就是奇峰险峻寸步难行

天开奥壤界中华,控扼蜀门叠嶂遮

隆准一来开两汉,峭峰百转入三巴

——王权《汉中》

(东汉末益州牧刘璋置渝州为巴中,

绵州为巴西,归夔(kuí)、鱼复为巴东,史称三巴)

▲汉中宁强县的挂壁公路,一处等待探险者挑战的神奇险峻


位于陕南东端的商於古道也是

“仅容单骑,比于蜀道”

一身绕千山,远作行路人

商岭莓苔滑,石坂上下频

——节选自孟郊《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

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

参差树若插,青崖屏削碧

——节选自白居易《过仙娥驿》

商於古道在秦时称为武关道

武关与萧关、函谷关、大散关并称“秦之四塞”

乃是秦楚交界之地

芈月赴秦正是经由此道

▲尽管山高路险,商於古道仍然是当时连接秦楚的“高速公路”


战乱起时

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即便和平年间

这条道路也是穿行崇山峻岭

崎岖难堪且多有猛兽

《太平广记·商山路》:

旧商山路多鸷兽,害其行旅

唐代各州设有“捕捉”之职,

负责驱逐道路虎狼

尽管如此险恶

作为连通西北和东南的要道

古时文人墨客、大小商贩仍络绎不绝

这条路也有了商山明利路之称

商山明利路,夜亦有人行

——王贞白《商山》

 

和最东端的商於古道一样

关中和陕南间还有数条穿越秦岭南北的大通道

这些古栈道用古老的方式进行着人与物的交换

延续着华夏文明的血脉传承

▲秦岭古道地缘示意图


任凭大山曲势若磐龙

时至今日

山水的阻隔已不会是文明停滞的理由

反而在更多时候成了自然和历史的守护者

人类文明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

自然还能否在独孤的路上没有尽头?

也许张佐周的决定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在20世纪30年代,交通工程专家张佐周大胆改变西汉公路设计

成功保护了古迹——石门(中国最古老人工隧道)及摩崖石刻

图为新石门施工场景,张佐周1936年 摄


▲拓制摩崖石刻情景,张佐周1936年 摄


5.大地的秘密

除了望叹“曲势若磐龙”的大山

若要行走陕南大地

人们还得留神脚下的巨坑

在北纬33°附近的汉中南部地区

分布着一片世界级规模的天坑群

这些数十万年间极少有人类叨扰的岩溶构造

在这里悠然自得

散发着与世无争的自然气息

正是应了王安石的感慨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

▲镇巴天悬天坑

想起了尼采的名言“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镇巴圈子崖超级天坑

坑口直径达520米,最大深度320米

形似大脚丫,似乎在告诉人们谁才是这里的主宰

▲天坑底部精彩万分的溶洞景象

▲特有的生态群落在此繁衍,这是在天坑溶洞群发现的飞猫(鼯鼠)


6.河谷盆地的寸金之幸

大山和人类的关系神秘又亲近

散落在陕南群峰夹缝中为数不多的盆地

就是山与人推心置腹的地方 

▲自然之力让大片山系拔地而起,河谷盆地如同散落山间的明珠(注:底图来自百度地图,由作者标注加工)


这里的天地让人眼前豁然开朗心情为之一畅

更令人欣喜的是

尽管这些河谷盆地身躯狭小

给予人类的物产却丰盛至极

自然在这里施展着无穷张力

满足了人类社会数千年来

对生存和欲望的纷繁索求


▲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装满整个汉中盆地

▲“甜过初恋”的城固柑桔

▲盛开在西乡盆地间的樱桃花  


▲安康盆地也是汉江穿行而过的河谷盆地

▲2012年在洛南盆地进行的旧石器遗址发掘工作


汉中盆地作为陕南第一大盆地

北面是层峦叠嶂的秦岭山系

南侧同样是近东西而行的大巴米仓山系

盆地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530公里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被誉为同纬度最宜居的地区之一

▲汉中盆地和东面的西乡盆地是陕南的粮油主产区


自然无处不在彰显着强大的力量

在汉中盆地和它周缘

同样能感受到来自地球深部的脉动

这里环伺着五条断裂带

这些断裂把控着汉中盆地的规模和稳定性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分布

(资料来源:王明明等,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及晚第四纪构造特征. 地震地质,2013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放远些

那么陕南大地几乎遍布断裂活动留下的印记

▲陕南地区断裂构造分布

(资料来源:王明明等,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及晚第四纪构造特征. 地震地质,2013

能够在千沟万仞的骚动之上

同时孕育出一片

“鱼米之乡、国宝之府”的寸金之地

着实成为自然对人类最珍贵的馈赠


7.润色自然的形脉

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汉江

全长一共1577千米

由成百上千条山地溪流汇聚而成

它是陕南大地最为宝贵的自然脉络

汉江流域将黄河、长江水系天然划分开来

它犹如一条身形矫捷的鱼儿

在崇山峻岭间自由穿梭

它是秦岭和巴山对峙的见证者

把湿润撒播给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陕南

让这里成为卧虎藏龙之地

(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

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

号令中原必基于此

——南宋张浚《蜀疏言》

▲汉江流域图


《尚书·禹贡》中记载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

汉水不仅染尽了群山葱郁

而且哺育了这片土地的人民

汉水在群山间东流不竭势不可挡

汉水流域更是源远流长的商贸通道

汉祚炎隆四百年

萧曹事业冠郡侯

当年将相今何在

惟有山河堰水流

——郭元柱《谒萧曹祠》

由刘邦左膀右臂——萧何、曹参创修的山河堰

是和都江堰齐名的水利工程

不难想象

这项汉中最早的水利工程

是如何助力汉王刘邦一飞冲天

▲1978年,在山河堰的基础上建成石门水库橡胶坝,坝长约130米


南郑、洋县、城固、安康、商州龙驹寨

皆因汉水而兴的贸易集散地

十八里铺(今称铺镇)曾是

清末民国时期的汉中大镇

川甘货物经此装船

直抵汉水下游诸地

中原商品逆水行舟

在此下货车载马驮

“批发商、商行、货栈的兴旺,

为汉中其他集镇所不及”

▲十八里铺以商立镇,始建于明初,鼎盛于清末,民国改称铺镇

▲十八里铺曾为南郑县址,岁月更迭,现为汉中汉台区铺镇

相传《武林外传》中的客栈原型就在此地


丹江是汉水的最长支流

南临丹江、北依凤冠山的丹凤县由此得名

被形容为“小武汉”的龙驹寨

就是如今丹凤县城的所在地

和陕南许多重镇类似

龙驹寨不仅是水旱码头、交通要冲

也是一道控扼陕南的军事要塞

“三秦要津”

“关中锁阴”

“陕东南第二门户”

“午夜有可求之市,鸡鸣多未寝之人”

这些名号无不诉说着

这是一座“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重镇

民国《续修商县志稿》卷七中也提到

“河岸帆樯林立,脚子班往来如织,

西北两路驮骡每日络绎不绝,

街衢熙攘,极形肩摩,

鸡鸣未寝,其常事也”

▲龙驹寨船帮会馆,由清代水手、船工集资建成


8.山水摇篮间的文明

山如摇篮水似乳汁

自从石器时代开始

汉水流域就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南郑龙岗寺遗址揭露了汉水流域100万年以来的人类活动

▲南郑龙岗寺遗址不仅是连接我国旧石器的过渡地带,而且具有罕见的新、旧石器叠加发现的现象


陕南大地走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褒姒

也迎来过出嫁秦国的芈八子

孕育了“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张骞

长眠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

岁月长河群星璀璨

伴随着群星一同闪烁的

是世代守护河山的人民

▲记录汉江边载货渡船靠岸场景的老照片

▲架设中的汉江桥梁

▲黑白照片时代的汉中城古街,远处为汉中钟楼


9.人—唯有自然最自然

陕南的山水

多数时都保持着一份极为耐心的安宁

反倒是我们

自然不乱人自乱

再看看汉中盆地吧

平陆延袤,凡数百里,壤土衍沃,堰埭棋布

桑麻禾亢稻之富,引望不及

——北宋文同《奏为乞修兴元府城添兵状》

然而祸端一起

自从铁马落武休,胜事扫迹随江流

道旁人荒鸟浅没,独有梨花伴寒食

——南宋吴泳《汉中行》

 

明末计六奇的《明季南略》里

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

屡次劝说部下刘进忠

不要妄想攻打清军把守的汉中

刘执意出兵后大败而归

目不识丁的张献忠

下了一道令人啼笑皆非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

你强要往汉中去,

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

驴球子,入你妈的毛!钦哉!”

是的,强来的总是不妥当

还是自然的好

 

秦岭、巴山和汉水

这两山一江虽然共同孕育了陕南大地

却更像是衣袖一挥的诗人

把神采都留给了远方

有人埋怨秦岭

巍峨横亘的大山

为何光是北侧那八百里秦川享受着得天独厚

当这座大山成为中华文明的大分水岭后

还有谁记得它南面人民的苦难

▲云横秦岭家何在?

也有人不理解大巴山

穿行甘陕川鄂

为何让所有人趋之若鹜的竟然是陕南的两端

东边闪耀着一个神奇的名称——神农架

西边靠着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古人

幽幽念叨着那几句缠绵悱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还有人为汉江诉苦

明明是中华大地最为年长的河流

比长江黄河还要年长数亿岁

为何却排到了“江淮河汉”的末位

成就了汉文明的汉江

为何又被冷落一旁

▲汉江晨曦

古栈道的马蹄骡印似乎无迹可寻

各种方言交织喧嚣的景象早已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

将是西成高铁的声声呼啸

还有汉水北引的汩汩清流

徐悲鸿先生曾说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如此说来

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独特品格

自然也许即是它们的最佳状态

山水何须饰粉黛

洒脱自然最陕南

陕南的秉性也许即是如此

文字原创:侏罗纪瓦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