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一书]中国传统的阔大与幽微 ——《咏而归》南国书香节回顾

 月满西楼057 2017-09-09


李敬泽,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2017年出版《青鸟故事集》《咏而归》。

今天的主题叫中国传统的阔大与幽微,出了这个题我就有点后悔,是因为阔大也不是我能谈的,幽微也不是我所能够见到的,在谈论我们的传统的时候,可能尤其需要注意这个传统不是一个僵硬的传统,不是把那几本书读了或者背过了,就叫做我们知道传统是什么了。中国的传统生生不息,它确实是个江河,这个江河中有它浩大的一面。昨天晚上我在酒店,一拉开窗帘,突然发现外面就横着一条大江,这条大江是什么呢?这是珠江,传统就是这样一条大江。有它阔大的方向、轮廓,但同时传统正如每一条江河一样,有它无限丰富的幽微之处,有它无限的丰富性。我们常常在这个江河面前,我们不过是站在江边的一个孩子,从这个江里舀一勺水,然后说我们知道,尝到了传统的味道,闻到了传统的气息,但是我们也只能从这勺水里,去领会传统的阔大与幽微。


就我个人来讲,尽管这两本书,方向、特点和题材都很不一样,《青鸟故事集》是比较集中地写中国,我们传统中对于外来的、陌生的经验,我们传统中的那种态度和我们与那些外来之物的关系。《咏而归》写的主要是我们读的这些传统的经典,从《诗经》到《论语》《孟子》《左传》,一直到《牡丹亭》《红楼梦》等等这样下来,读这些经典的时候,我的一些感触。这种感触不是一个一般的所谓读后感或者读书的随笔,从我个人来讲,我把这个阅读的过程当成一个与古人对话、聊天的过程。


对我来说,读经典是一个与古人相亲的过程,是相亲相爱的相亲。我们对古人通常有一个关系,叫做我们敬重他,我们非常尊敬他。但是有时候尊敬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我们太尊敬他们了,结果叫做敬而远之,心里面也远了,有时候就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精神的面貌、特质,他们精神的力量所在。所以我觉得除了“近”,还有一个是“亲”。要看到古人亲切的那一面,看到他们活泼的那一面,看到他们活生生的那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想阅读经典是快乐的,与古人对话也是快乐的,是有趣的,所以第二本书的名字叫《咏而归》。《咏而归》是什么意思呢?论语中专门有一段话,孔子让他的学生各述其志,有的弟子说我要治国、平天下、干什么大事。最后有一个弟子,他姓曾,名点,字皙,这个曾点说我没那么大的志向,我的志向就叫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们现在是用普通话念这几句,怎么听怎么像绕口令,我估计古音肯定不是这样,“浴乎沂”,在沂水里洗个澡,沐浴一下,“风乎舞雩”,曲阜的城外有个高台叫做舞雩台,站在舞雩台上八面来风,然后咏而归,唱着歌回家。曾点说,这就是我的理想生活。孔夫子听那么多学生说完了,最后听完了曾点说这段话,孔夫子非常高兴,说:“吾与点也。”我和曾点想的是一样的,这也是我所热爱的生活的境界,所以生活应该这样。同样的,我们阅读经典,学习传统,最后也应该是一个“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敞亮的,八面来风的,充满着生命乐趣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的志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想着应该是这样,应该是一个如沐春风的过程。



我们面对传统,可以放松一点,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现在我拿起这本书,我以平常之心读之,然后看看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更好的一个态度,一说起传统和经典,我们常常就觉得它非常非常远,我的看法是不远的。你可能一辈子没有读过《论语》《孟子》《诗经》,但是不要紧,就算你一辈子没读,其实《论语》《孟子》《诗经》都在你身上,就是传统中、经典中所包含的那种精神,那种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生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那些看法,你就算没直接读过原文,其实也依然在我们的心里,在你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所以我们可以放松一点,我们离古人真的不远。21世纪的人,很容易有个幻觉,我们天天看报纸或者看微信、朋友圈,会觉得我们现在什么都是古人没有的,都是在一个新的时代,古人会用电脑吗?古人会开汽车吗?古人吃麦当劳吗?要这么说,我们太厉害了。这不过是一点幻觉而已,你不要以为你有了这点东西古人没有,确实没有,但是话又说回来,古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现在你依然真正面对着。生老病死,这是古人都要面对的,一样要面对生活中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何追求一种正当的生活,如何获得自己的幸福,这是古人一直在琢磨,我们现在一样在琢磨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古人为这事焦虑,我们同样也要为这事焦虑,所以其实古人离我们真的不远。


我们现在应该学的恰恰是古人“笨”的那一方面,是古人老实的那一方面。人生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有一件事,叫做成功,人生还有一方面或者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生如何正当,人生如何幸福,这个正当、幸福都不是仅仅就等于成功,在这个方面,古人确实是我们的老师。


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带着我现代的问题,带着我现代的烦恼和古人对话的时候,我觉得有所得,很有趣,值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也正是在这种时刻,我觉得古人活了,孔子和孟子是活着的,不是被封在书里的。



我们现在之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这样热情,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他是和我们现在整个的历史发展紧密相关。比如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地进入整个全球化体系,过去我们是全球化体系中那个边缘的部分,但是经过这40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化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乃至于国际秩序重要的主导力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有一个问题一直深刻地摆在我们面前——何为中国?我们过去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的时候,你不必想何为中国,关起门来想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迫切性。但是当你像中国现在这样,如此深度地进入世界的时候,你就有一个问题叫做什么是中国?我是谁?中国也是这样,所以说时代使得我们现在面临着大问题,在一个全球化世界中,中国的特性在哪里?中国的主体性在哪里?我们是谁?这成了大问题,成为一个时代摆在了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所以传统文化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重新成为热点,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我们在思考我们是谁?我们的来处、我们的根到底在哪里?我们也是在传统文化中为我们寻找,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的那些最根本、最基本的因素。我个人觉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中国现代以来的历史不断演化、不断发展,到了现在必然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现象,但是我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并且重新认识它的力量,从中找到它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因素,这确实是必要的。


山河非常大,这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什么叫传统?他是从古代,从孔孟那里一直的一条河流到了我们现在,流到了此时此刻,真的如同我们的山河,我们都是走在山河里。


什么叫春风?就是《咏而归》里的那种春风,就是曾点所说的那个春风,孔子所喜欢、所认同的那个春风,是我们中国人生命里的风,那是一种对自然、世界、自己活得非常宽敞的一种态度。孔子说:“吾与点也”,那就是中国古人最好的人生境界,一个如沐春风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也喜欢“春风”二字,这可能都是我们读传统、读经典,把春风的感觉找到,就够了。希望能够让大家从这里感受到那样一种曾经吹拂过曾点,也曾经吹拂过孔子的那么一点春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