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节:培养出大唐开国11位文武重臣的,竟是一位隋朝山村年轻老师?

 龙叔文馆 2017-09-10

隋朝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是隋末乱世里无比热闹的年头:隋炀帝还躲在江都看歌舞,未来的大唐高祖李渊,却已在太原扯了旗。还有梁师都窦建德刘武周李密一群枭雄,纷纷瞪圆了眼睛亮刀子!但就是这争天下进入白热化的时刻,河东郡龙门县,即今天山西万荣通化镇,一桩小事却也惊了许多人:一位年仅三十三岁的穷教师去世了。

但就是这位低调去世的穷教师,当时却惹得乱世战场上,不少正杀得红眼的俊才们,立刻失声痛哭,还有人虔诚沐浴更衣,以隆重儒家典礼纪念。在这些此时身处不同阵营的未来大唐开国英雄眼里,此时去世的这位穷教师,却是他们一生感恩的授业恩师。

如此特殊人物,正是隋朝年间的“王孔子”,一代儒家思想巨匠兼教育家:王通。

一:被拒绝的天才青年

王通,字仲淹,隋文帝开皇四年(584)生于山西河津,他的家世十分高贵:祖上七代大儒,父亲王隆是隋文帝的国子博士,胞弟王隆是唐诗开山鼻祖。几十年后,王通的一位亲孙,更在江西滕王阁留下惊艳一笔。没错,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在这个群星璀璨的家族里,王通却是才华最奇特的一个:天生博闻强记,不到二十岁就考取了秀才——可别小看隋朝的“秀才”考试,当时“秀异之贡”,比后面朝代考状元难得多,整个隋朝也只考出来十个,王通,则是隋朝开国以来第二位秀才,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隋朝仁寿四年(604),二十岁的隋朝秀才王通,终于踏上了梦寐已久的一步:觐见隋文帝。然后在长安的隋朝宫殿上,傲然呈上了自己的《太平十二策》,文中“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的豪言,不但当场惊了朝堂,甚至二十三年后,也惊了刚坐稳龙椅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唐太宗赞叹说:大唐的贞观之治,就是从这篇天才政论开始!

但放在此时隋文帝的朝堂上,却是恶评扑天而来。一群隋朝的勋贵重臣们,听完就是集体愤怒:你忽悠皇帝搞“王道霸业”,那我们这些贵族往哪摆?立刻群起声讨,唾沫星子瞬间就把王通淹在长安城。闹的赏识王通的隋文帝也无奈:别提你那什么“王道霸业”了,先给你个蜀王侍读的小官,出去躲几年再说!

如此残酷打击,气的王通直接在《东征之歌》里一句哀叹: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还躲?你这大隋王朝我还不伺候呢!哀叹过后的王通回到家乡,先埋头做了近十年学问,然后在家乡白溪河边开课收徒。期间不少隋朝权贵都曾派人拉拢,隋炀帝登基初时,也曾遣使上门拜访,却全被王通怼了回去:当官是不想了,就想做好教育工作!

不出几年光景,更逆天的场面出现了:这位多年前几乎被骂出长安城的落魄书生,教书竟教出了大业绩——他的“河汾之学”已然是隋朝金字招牌,在黄河汾河之间,遍地都是门下弟子,总数竟高达上千人。一个名号更是震动北方——王孔子!

一介不得志的文士,竟然到了“孔子”的等级?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说,这形容,不过分!

二:改变时代的“大熔炉”

转投教育行业的王通,开讲的口号十分高调:继周公,绍宣尼!也就是要扛起周公孔子的旗帜,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那个年代,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儒家思想地位无比憋屈的年头。西汉起开始被“独尊”的儒家,在魏晋南北朝的战火里屡遭打击,儒家学术无论在朝野民间,都是存在感极低。好些饱读诗书的名儒,处境更是无比潦倒。

也正因这背景,王通那一篇《太平十二策》,才在朝堂上被批的狗血淋头。于是在悲愤回家以后,除了教书,王通更默默完成另一个大事:叫儒家思想脱胎换骨!

怎么换?关键还要找自己的毛病。西汉时儒家那套“天命论”,撞上佛道思想后,就是被人捏住了短,各种场合都一败涂地!但这么个漏洞百出的处境,王通一句话就破解: “人事修则天地之理得矣!”天命算什么?人有认识能力,所以可以顺应自然认识天地。古代人类思想史上,这是重要一步!

而在给儒家打牢了根基后,王通更一个动作,给儒家思想彻底张开了胸怀:三教可一。也就是不管哪家学派,相互之间都有共通之处,更可取长补短。曾经和其他学派吵得头破血流的儒家,乃至百花齐放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从此全似扔进了熔炉里。全力吸纳佛道思想的儒家学派,更好像吸足养料一般,从此焕然重生!

而他当年在隋朝朝堂上,招来一片骂声的“王道”思想,更演变为成熟治国思想:什么叫王道?就是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尊奉“王道”的王朝,才是天经地义的合法王朝!从唐朝建立起,唐太宗就迅速活学活用,将“王道”高调唱响,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贞观之治!

甚至对于这时已经打成一锅粥的隋末来说,王通信心百倍的“王道”,也更像一盏给许多迷途青年指路的灯。自从横空出世后,正为隋末一锅粥局面眼晕的各路英才们,热血沸腾前来求学,然后义无反顾扎进了争雄天下之路。隋末历史的走向,大唐王朝的建国思路,果然一板一眼,全被他生前料中。

而在唐朝之后,宋朝明朝清朝几大王朝,更是前仆后继,将“王道”思想发扬光大。“三教可一”的理念,更像一根接力棒,被宋朝以来各路学者陆续丰富,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支架。比起近代以来,儒家屡屡被诟病的封闭保守,一千多年前,三十出头的王通,却早已开创了它开放包容的新风。然后以多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灌输给每一位学生。

一直心怀的梦想,以十年精心的苦读,化作价值连城的遗产,自隋朝起,就令中国历代受用不尽。

但比起这宝贵思想遗产来,王通的另一成就,哪怕放在今天,也同样振聋发聩:独家的教育理念!

三:永不过时的教育家

被敬为“王孔子”的王通,在教书育人方面,与孔子确有特别像的一条:孔子的弟子们,编纂了记录孔子与弟子各种对答的《论语》。王通的弟子们,也编纂了一部记录王通与弟子们对话的“教学笔记”:《中说》。但也正是这部极像《论语》的特殊读物,记录了王通突破前人的一大理念: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他认为,前代儒家追求的文章辩论,其实都是空谈误国,最重要的却是“行”,只有学以致用的学问,才是学习应有的追求。

近一千年后,王通的这一思想,也深深震撼了另一智者,终于在贵州龙场的暗夜里,演变成一句震撼东亚至今的格言:知行合一!没错,这位智者就是王阳明。

正是这样的理念,令年轻的王通,轻松从死气沉沉的儒家学派里脱颖而出。隋唐儒家思想的脱胎换骨,新一代儒生们焕然一新的风貌,都是从此开始。

那什么才是王通追求的实际学问?在王通看来,最核心的就是“贯乎道”,他的课程不止讲诗词文章,甚至更讲科学数学,他把所谓的“竹林七贤”踩在脚下痛批,告诉学生们华而不实的学问给国家带来的灾难。他更大赞东汉张衡的《灵宪》,赞叹地动仪“好奇多艰苦”的辉煌!独一号的思想,叫每个慕名求学的青年,高呼耳目一新!

这个隋朝年间独一号的思想,不单造就了后来唐朝诸多实干英才。更被韩愈欧阳修等人看做开山大斧,唐宋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就是凭它劈开!

而且在王通心中,学生之于他,却更超越了亲人的含义。他的得意弟子董常去世时,王通连续多日痛哭不止,有朋友看不下去:就算亲人去世,你也不至于哭成如此吧!王通悲痛回答说:我的学生,在我心里不止是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同道。“吾悲夫天之不相道也”。

光大儒学,匡扶社稷,是埋头白溪河边的他,一生不曾改变的理想,他多盼望每个学生,都是他的战友。

在记录了他人生最后言行的典籍《天地》中,生命弥留时的王通,更给几位已经满师离开的弟子们,满怀深情的评价:魏征是“处贫贱而不慑”,李靖是“惠武而勇断”,房玄龄是“志精而用密”。甚至就是617年,这个天下依然大乱的年月,他不但已经坚信,一个统一强大的盛世终会到来。他更相信,这些被他倾注心血的学生们,更将“不减卿相”。

这是一个欣慰的老师,对于被他视作“同道”的学生们,最后的祝愿!

而在王通离去的背影里,轰轰烈烈的唐朝开国战场上,那些曾经在白溪河畔与王通笑语欢声的好学生们,开始了建功立业的辉煌人生。一统天下的大唐王朝,还有那再造国富兵强的贞观之治,终于结束了自隋末起战乱不休的苦难史!而以《文中子中说》里的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十一位文武重臣,包括名相房玄龄杜如梅,浴血突厥的名将李靖等人,都是曾经王通门下,虔诚苦学的弟子们!

如此贡献,正如唐朝皮日休所说:贞观之治,不在房杜褚魏矣!助推大唐崛起的人才团队,这位英年早逝的教师,以多年如一日的教书育人,早早准备。倘若脑补下王通离世时,中华大地那战火连天的惨景,再看看他的学生们,亲手打拼出来的中华盛世。一个简单的硬道理,很有必要再重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