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向芸生 2017-09-10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加以思考:

(一) 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下面老师的观点也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吴忠豪教授:平时我们听课往往习惯于坐在教师的后面,看教师怎么讲;到日本去听课,听课教师是站在教室的前面,看学生怎么学。两种不同的站位,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差异。我们说要俯下身子看学生,其实还不够,更好的做法是教师转变角色,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更加有效。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金迪:教师在课堂上要变讲师为导师,在课堂教学中绝对不能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把知识强行“灌入”学生大脑,而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重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思维的要领。

战秀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方法的优化,不仅指教师“教”法的优化,更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

郭峻:有时,会听到老师埋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太差!把这个学习任务放给学生,他们恐怕完成不了?学生为什么不会主动学习,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缺乏长期的训练。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填鸭式”“满堂灌”更简单、容易一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需要老师们更多的教育智慧。所以,要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必须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在综述本观点时,我以吴忠豪教授观点作为开始,我想再以他的观点作为本观点的结束,吴教授认为,“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语文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应该看学生参与了哪些语文活动,参与的面如何,有效性如何。”吴教授的话给人启迪,引人思考,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在乎了教师的表现,而忽略了课堂的实质,即学生学得怎样?这是我们必须要转变的观念,观念变了,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变了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好的效果。

(二) 精心备好学情,落实主体地位

要想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主体地位的环节。有了精心准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刘丽萍: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我们以往在备课时,主要是要备教材、教法,但忽略的往往是备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去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胶南市海青镇中心小学丁海: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应该备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备课中深入思考,这篇课文,哪个地方学生能读懂,哪个地方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怎样能读懂,多做预设,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最后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精心设计教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进而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薛德霞: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想一想,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上怎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从学生学情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案,最后,生动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

商德远评述:定准学情,潜心备课,充分预设,以学定教,落实主体。

(三) 创设和谐氛围,师生平等互动

    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之后,课堂上如何才能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互动对话,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张志刚教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做到心里有学生,在心里把学生当做学习过程中和自己真正平等的一员。

郭峻: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必须和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中互动交流。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应该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这样学生才能平等对话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青岛新世纪学校马洪俊:“春风化雨润心田,育人育德细无声”。教师应该心中有爱,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关爱应体现在讲话时的语调、面部表情及各种场合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求全责备,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平等与关爱,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真诚的平等与关爱,还体现在能够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赞赏地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需要、困难及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魏衍良:首先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商德远点评:师生平等,尊重差异,互动对话,主动参与,落实主体

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学习

1.挖掘教材因素,诱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教材因素,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兴趣点,易于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本身的因素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省教研室李家栋老师认为:虽然说教学是有共性的,但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起,主体意识的落实一定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只有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喜欢学语文,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自然主体地位就得到了落实。

2.利用游戏激趣,激发主体意识

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把学习的一些内容变成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生活化、游戏化,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武成全:在引导学生识字、阅读时,可以运用开火车、摘苹果、猜字谜、接力赛、打擂台、比一比、编故事、表演、当导游等方法,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