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高徒张仪苏秦合纵连横谋统一

 liuhuirong 2017-09-10

  •   当年鬼谷子的两个学生,苏秦用纵横捭阖之术,凭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拆散六国合纵,让六国联盟土崩瓦解,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不朽功劳。

       春秋末,历史的脚步匆匆步入兼并剧烈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前211年),那是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分立为诸侯,以“三 家分晋”为标志,进入战争步步升级的时代。周王朝每况愈下,周天子成了一种摆设,对诸侯完全失去控制力。齐、楚、秦、燕、赵、韩、魏,完全成独立国家。七 国相互间为了生存或为了扩充势力,总是倾一国之兵攻击别国,或防御敌国的进攻。战胜国掠城扩地,战败国割地赔款,疆域随时都可能变动。

       西部秦国占据关隘险峻的地利,东方齐国有三面环海、百家麇集的天时,南方楚国疆域辽阔、兵车众多,北方燕国和中部韩、赵、魏,既各有所长,也各有利弊。 在战国初期,孔子门徒子产的学生李悝、吴起,分别在魏、楚推行新法,由于旧势力的顽固阻挠而失败。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执国,下令求贤,卫国人法家人物 公孙鞅闻讯欣然前往秦国,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与重用,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公孙鞅是申不害、韩非子创立的法家一类人物,他从法家思想出发,重编 户籍,实行连坐;父子兄弟各立门户,加强劳动力;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增加粮食和社会财富,抑制商贾等一系列措施。商鞅变法十年,秦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由七国中最落后的国家,一跃而为兵强马壮、国库殷实的第一等强国。

      从卫国的公孙鞅跑到秦国受到重用,当上相国,变法成功,再一次说明 春秋战国时的列国,与欧洲、与世界各国的“国”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列国君主、知识精英们的潜意识里,他们不过是周天子名义下的诸侯,虽然僭越称“国”, 但诸子百家的学者、鸿儒可以在列国间钻来钻去。只要国君赏识,这些精英们就要出谋献策,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兼并别的国家,恢复周天子有过的大一统版图。梁 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得安定?”孟子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

      中国第一次封建大一统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刚通过商鞅变法强盛起来的秦国身上。而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强秦和六国间频繁开展外交涡旋的纵横家张仪、苏秦,竟然都出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奇人鬼谷子。鬼谷子何许人也?

       此公姓王名诩,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年月不详。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长年隐居清溪的鬼谷,自称鬼谷先生,后人称鬼谷子。王诩的学论变化无常,先从黄老 “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奥理,后来演变为“反映”“揣摩”“捭阖”纵横之术,有点近于法家了。著有《鬼谷子》三卷,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 四篇业已失传。《鬼谷子》一书在捭阖第一中说:“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 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 反忤,必由此矣。”鬼谷子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外交战术。这种交往辞令上的技艺,关系国家安危兴衰,就同现在生意谈判与竞争策略是否得当,关 系到经济上的成败得失一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个人的处世为人和成功与否。

      鬼谷子在云梦山鬼谷收徒讲学,成为纵横 捭阖家的鼻祖。他的门徒中有两个杰出的纵横家张仪、苏秦,两个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最为特异的是,鬼谷子的两个纵横家高徒、军事家高徒,后来都成了敌 对两个阵营中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手。孙膑与庞涓下山以后,庞涓到魏国当了魏惠王手下的将军,因为同窗之友的孙膑是著名军事家孙武子的后裔,虽都从师鬼 谷先生,但庞涓自愧不如,心存畏忌。庞涓派人谎言将孙膑召来魏国,又在惠王跟前编织他的罪状,对孙膑施以毒刑,截去他的膝盖骨,使孙膑成了残废。齐威王 时,由于田忌推荐,孙膑做了齐国军师。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军以孙膑为军师,孙膑坐着辎车,指挥大军“攻魏救韩”,魏王派庞 涓统十万兵马迎战。两军相遇在桂陵,孙膑主动放弃阵地撤退,诱庞涓深入。庞涓骄傲轻敌,自率一部分精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巧妙利用马陵(今山东范县 西南)地形,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杀死庞涓,报了“膑足”之仇。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公司,拍卖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 下山”瓷罐,以1568.8万英镑成交,相当人民币2.45亿元。瓷罐上画的是鬼谷子下山救孙膑的故事。那是说的齐国与燕国交战,效命于齐的孙膑被燕军擒 获,苏代上云梦山请鬼谷子设法营救。鬼谷子随苏代等下山,画面上虎豹挽车,鬼谷子无发无须,素服,坐在车中。苏代文官服饰,骑马紧随其后。侍从铠甲头盔步 行,所执的旗帜上书“鬼谷”二字。鬼谷子自古神秘,既无乡里族姓,他写的书又忽隐忽现,神秘莫测。如今在元代青花瓷罐上赫然出世,神乎其神,令天下视若神 明,那瓷罐也就涨到了天价。

      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推崇甚少,而诋毁者 极多。其实,当年鬼谷子的另两个学生,苏秦用纵横捭阖之术,凭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 技巧,拆散六国合纵,让六国联盟土崩瓦解,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 费之间,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注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史记·苏秦 列传第九》说:“苏秦者,东周雒(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苏秦跟鬼谷子学成之后下山,先后游说周、秦、赵等国,都不为所用,遭受到 很多挫折和白眼,只得回家。他的兄弟、嫂妹、妻妾都笑话说:“东周人的风俗,都是治理家里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十分之一二的盈利,你却丢掉根本而去从 事耍舌头,还不应贫困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受了很大刺激,于是他发愤读书,得到一部周书《阴符》,反复研读,领会出如何才能投主所好的奥秘。他“弓锥自 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秦策》一),留下了“锥刺股”的千古佳话。

      学有所成的苏秦,再次踏上了游说列国的征途。自以为“此可 以说当世之君矣”的苏秦,开始游说周显王还是碰了壁,于是西出函谷关到了秦国。当时秦孝公已死,由秦惠王掌国,苏秦对惠王道:“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 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惠王说:“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蛮;文理未明,不可 以并兼。”由于秦廷刚诛杀变法的商鞅,对外来的说客游士信不过,不为所用。

      这真是一个古怪的世道,一批古怪的人。苏秦也好,张仪也 好,诸子百家也好,游说各国,都是要煽惑这个国家的君主“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也就是说你可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那时,诸子百家,根本没有“祖国”的 概念,也无狭义的爱国主义,他们心目中的“祖国”,只有统一七国后,恢复大周规模范围疆域后大一统的祖国。这就是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惯性所决定的历史基因。 苏秦在秦国再一次碰壁,因而,改往向东游说六国。苏秦首先到了赵国,又碰了一鼻子灰。他并不气馁,毫不灰心,改而又向燕国进发。在燕国,苏秦的游说终于被 燕文公所重视。燕文公又资助苏秦,再到赵国,向赵肃侯游说联合六国抗秦的计划,赵肃侯这次接受了苏秦的合纵之说,拜他为相国,派他为“纵约长”,去游说其 余各国。经苏秦跑断腿的游说,终于赵、楚、齐、魏、韩、燕六国订立了合纵条约,苏秦也被拜为六国之相,形成了合纵抗秦的阵营。

      第一次 合纵对抗,爆发于公元前333年。秦国向魏国表示让步,愿把从前侵占魏国的襄陵(山西襄汾)地区七个城市归还。那七个城市距魏国前首府安邑(山西夏县)很 近,是防务上最为关键的屏障,如果能把其收回,首府就可安枕无忧。魏国君主不能抵抗这个诱惑,于是同意脱离合纵,而且为了扩张土地,还向赵国发动攻击。齐 国则在秦国的煽惑下,认为可以从赵国瓜分到土地,就也参加魏国这一边。两国军队虽然被赵国击退,但第一次合纵盟约,只维持一年便告瓦解。合纵国内部打起来 了,苏秦在赵国无法解释魏齐两国的背叛行动,只好前往燕国,专任燕国宰相。

      公元前318年,经过燕宰相苏秦再一次联络,第二次合纵联 盟产生,这次由楚怀王担任纵约长,在楚国郢都召开了隆重的祭天结盟大典。然后集结五国联军,进攻秦国东方边界重镇函谷关。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联 军百万,人人都预料将爆发一场旷世大战。可是,当秦王大开关门,盟军震于秦军的声威,竟面面相觑,谁都不敢上前一步先行发动攻击。僵持了几天之后,楚兵团 粮道被秦军切断,在惊恐中第一个撤退,其他四国军队也跟着仓皇拔营作鸟兽散,合纵联盟又一次瓦解。公元前306年,楚、齐、韩三国第三次缔结合纵盟约,可 是盟约刚签订,动摇不定的楚怀王又第一个变卦。秦王邀请他在黄棘私会,当面把从前占领的上庸土地归还楚国。楚怀王十分满意这一次外交上的胜利,合纵抗秦再 一次失败。

      合纵的失败,直接原因是鬼谷子的另一位高徒张仪的连横化解。同出一师门,我们只能说张仪揣摩、捭阖之术学得不错,对古代的 博弈研究比苏秦更精。在利益面前,合作的双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互动,在什么情况下这种互动会瓦解,那时虽然还没有产生“智猪博弈定律”,也无博弈论著作, 但张仪肯定是最有心得的人。

      《史记·张仪列传第十》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司马 迁说得很明白了,苏秦不及张仪。张仪是苏秦的同窗好友,也是一位贫穷的学人。公元前338年,张仪下山后回到家乡魏国游说,结果被魏王一口谢绝,只有到楚 国去发展,结果再一次被人谢绝。无奈,他只好在楚国令尹昭阳门下做客卿。有一次,昭阳设宴,款待群臣,在酒酣之际,正炫耀楚王嘉奖给他的“和氏璧”时,忽 然雷雨大作,群臣纷纷东走西窜躲闪避雨,慌乱中传阅的和氏璧不知所终。令尹大怒,责令追查宝贝的下落。众食客为开脱自己,一齐诬指张仪,倒霉鬼成了替罪 羊。张仪哪能容忍如此无端侮辱,经过一番争执,殴打,被驱逐出境。

      张仪回到家里,老婆讥笑他:“嘻,你要不是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如 此侮辱?”张仪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婆笑答:“舌头还在。”张仪一本正经地说:“足矣!”言下之意,只要舌头还在,凭三寸不烂之舌,还可以东 山再起。于是决定去赵国投靠同窗好友苏秦。不料见到苏秦,苏秦傲慢无理,张仪遭此冷遇后格外生气,对他的老同学怒斥道:“我和你同窗数载,今天才知道你是 如此得意忘形的小人!既如此,绝交就是了!”撂下这句话,拂袖而去。

      张仪越想越气,决定跟苏秦对着干,报复他的不仁不义。盘算再三, 锁定苏秦的合纵抗秦的目标秦国,他要专门拆苏秦的台,让他的合纵抗秦计谋不能得逞。那时正是苏秦第一次合纵成功,秦国丢了土地,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正一 筹莫展。但是张仪实在太潦倒了,连去秦国的路费都没有。正在发愁,巧遇贵人——赵国大老板舍仁,几句寒暄,听者愤愤不平,愿倾囊相助。张仪自是感激涕零。 有了盘缠,千里迢迢来到秦国,顺利参加完面试,秦文王对张仪印象不错,拜为上卿。护送他来秦都咸阳的大老板要走了,张仪送别恩人时恳切地说:“我对您大恩 未酬,仓促离别,岂不使我愧疚终生吗?”赵国大老板舍仁却说:“一切全仗苏相的安排,我只不过是个执行者罢了。”张仪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苏秦是用激将法, 间接助他远走秦国谋得肥缺。张仪当即做出承诺:“回禀苏相,我在秦一日,决不使秦犯赵!”张仪果然是一个重信义之人,从未撺掇秦王侵犯过赵国,倒是苏秦主 动离开了赵国,跑到燕国做宰相去了。

      其实,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苏秦之所以帮助张仪在秦国找工作,不仅仅是出于同窗之谊,更是为了 利用张仪对秦的制衡,为自己的合纵大业获取宝贵时间。正如《资治通鉴》卷二评说的:各国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自动形成合纵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苏秦游说合纵 时,自己没有一个合纵的蓝图,至少游说各国时用的不是一个蓝图。合纵代表的虽然是六国共同利益,但各国承担的成本和风险未必一样。苏秦更多的是劝说以各国 自身利益为重,而没有强调合纵的共同利益,更忽略了合纵后长远运作方式的研究。同窗好友张仪既然做了敌对的秦国的上卿,处于敌对阵营的苏秦,合纵与连横的 斗争,也就成了他与张仪之间的生死较量。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作为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 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 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滑稽大臣北 上,在齐王宫前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 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罢了。”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

       秦王与楚怀王之间,其实还有亲戚关系——秦太后是楚王室姻亲。秦王很大方地宣称不采取任何报复行动,而且仍愿继续和解,并且提议用商於地区(陕西丹凤至 河南西峡)的六百华里,交换楚王国黔中地区的六百华里。楚怀王把张仪恨入了骨髓,他回答秦王说:“我不要交换商於,只要交换张仪。”秦王拒绝,但张仪表示 他愿意交换。秦王说楚怀王会杀了你,张仪说杀了我而国家可得到黔中六百华里,死也值得。张仪一到楚国,楚怀王就把他投入监狱,准备选择一个好日子行刑。而 张仪的谋略早就想好了——贿赂,他用数车金银财宝贿赂楚国大臣以及怀王宠姬郑袖。拿了手软的郑袖向怀王哭泣说:“张仪是秦国的宰相,你轻率地把他杀掉,秦 国岂肯善罢甘休。一旦大军临境,我跟孩子死无葬身之地,不如早一天向南逃生,免得受秦军凌辱。”宦官靳尚也建议说:“人臣各为其主,本身并没有什么恩怨。 杀了张仪,秦国无非少一个人罢了,我们却要失掉黔中地区六百华里。”怀王听信老婆和奸臣的谗言,把张仪释放,且跟张仪做了朋友。

      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当时的有识之士、屈原的学生景春曾这样评论张仪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苏秦的合纵政策失败,后来被齐国大夫争宠,有人暗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但受了必死之创,齐王派人捉拿刺客,未果。苏秦对齐王说:“臣即死,车裂臣徇于 市,说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刺客必得矣。”齐王依苏秦之计,刺客果然自己跑了出来,被齐王诛杀。燕国民众听了也很高兴。

      司马迁评论 苏秦说:“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 起闾间,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毌令独蒙恶声焉。”司马迁对苏秦的评价还是公允的。
  •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