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龙门坎

 来来永胜 2017-09-10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同龄相见皆识我,我却抓耳又挠腮。(篡改一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觉得用来描述我这次去龙门坎时的情景很贴切)
龙门坎是我的出生地,自小学6年级转学到乔司后,便先后在杭州、临安念书,其间很少回家乡。即便是退休后,平均两三年才去一次,并且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今年大年初三,与妹妹和老伴同去看望已是九十高龄的堂姐。这次恰逢女儿和外孙女在临安过年,正好一同前往。外孙女今年10岁了,去我的出生地还是头一回。
这次去龙门坎,所见所闻让我十分惊讶,与2015年3月见到的大不一样!于是打算择日再去作一次深入的了解。
2月18日,乘堂房外甥嫁女我前去贺喜之际,带上相机住上一晚,花了一天半时间走访了几个儿时好友,拍摄了不少图片素材。
去年,杭州市政府借着G20峰会在杭召开的东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龙门坎村因此得益匪浅。政府出钱对村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首先是拆除违章建筑,拆除各家围墙,将沿街民房外立面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再是实行“上改下”,将所有电线电缆埋入地下,使上空的“蜘蛛网”不见了踪影。拓宽和新修村道;对过境溪流进行整治,拆除溪流上大小不一的桥梁重新设计建造;在街巷适当位置因地制宜建起数个停车场,改变了停车难、乱停车现象。村口建有篮球场、健身公园和漂亮公厕;家家户户门口放置蓝、黄垃圾箱,每天有保洁员上门处理。如今的龙门坎,满目皆是漂亮民宅,街巷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片纸屑、一个烟蒂。置身于此,仿佛来到欧洲某个小镇,让人流连忘返。


远处这几户人家,坐落在葱茏树木和青青茶园的包围之中,犹如世外桃源。


一眼望去,街上看不到一丁点儿垃圾。


普通老百姓家的卫生间,小便池是感应型的。事先没通知主人要来拍摄,怎么会搞得这么干净呢?

村口的公厕很整洁

篮球场很高档

健身公园规模不小

孩子们的乐园

村文化礼堂是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村文化礼堂很气派

庭院小品也很漂亮


主人自制的鸡灯为村貌增色不少

垃圾桶造型也很美

  龙门坎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看!满满的幸福感挂在了村民们的脸上。


子孝媳贤,其乐融融。

  

相濡以沫50载,老夫老妻乐开怀。

这位老人是我小学同学,近60年未见了,路上相遇,他远远就认出我,我却总总想不起他的名字。在一番寒暄之后,互留手机号。在输入联系人时,我不得不说:“不好意思,你叫....?”“章如华”“噢对对对,立早章。连你这样要好的老同学我都叫不出来,我实在不应该!”

相信杭州151路电车一定有不少人乘坐过吧?下面这位叫潘懿泉的老人,就是开151路电车的司机,开了30多年直到退休回家。

  

村里有支20几人的戏曲队,农闲时经常到各处演出,给老百姓带去欢乐。


戏曲队演员包鲜花、朱玉英正在排练。

戏曲队的领头人,是一个名叫孙大正的老人。老孙已年近七旬,原是西湖区文化馆馆员,14岁就上台演戏。
谈起龙门坎村的戏曲历史,老孙如数家珍:“解放前,龙门坎村便有老艺人唱京剧和说唱‘的笃班’(越剧前身),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村里曾有过一个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就在本村和周边乡村演出。六十年代排演的大型现代戏《三世仇》,还被市外事办作为招待外宾的文艺演出呢。
提起《三世仇》,本人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还在天目林学院念大一,放寒假我被邀请去剧团乐队吹笛子。我妹妹在《三世仇》里演反派主角——地主婆三奶奶。她那时年轻貌美,嗓音好,表演力强,把地主婆凶残泼辣的性格演得入木三分。每每演到剧情高潮时,台下观众情绪激动,情不自禁地往台上扔东西,恨不得打死这个“地主婆”。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人碰到她,一时想不起她的名字,但“三奶奶”这一角色都记忆深刻,可见艺术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下面这位就是当年在《三世仇》中饰演三奶奶的葛女士,如今已是三个孙子的奶奶。(哈哈,简称也是“三奶奶”。)

龙门坎村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西面。北、西、南三山环抱,东南缓坡,是进出的主要通道。   


龙门坎村一撇

《灯火阑珊龙门坎》(感谢张玲儿好友夜间带路、陪同拍摄。)

龙门坎村最早的先民姓氏是杨、谭、沈、孙、洪、陈,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聚居的大姓是葛、孙、潘、谭、陈等近20姓。葛姓从东阳迁居,孙姓为富阳龙门孙权的后裔,潘姓祖先在周浦杨村等.龙门坎村落形成时间约400多年。


龙门坎村一隅


龙门坎是杭州西湖龙井名茶的最大生产基地,2010年,龙门岭一带300亩茶园被杭州市政府划为西湖龙井茶保护区。


除了茶叶,竹篮也是龙门坎的一大产业。

据《杭县志稿》记载,杭州竹篮起源于之江旅游度假区龙坞乡龙门坎村的孙家里。孙家里地处小和山脚下的山坞之中,早先这里林森树密,泉水淙淙,景色秀美。在这茂密的树林之间,长着大片大片的竹林,微风吹过,竹影婆娑,漾起层层波浪,分外迷人。而且这里长的竹子,与其他地方的竹子不同,它不像毛竹那么粗,也不像紫竹那么细,竹节不长又不短,刚好一尺左右。孙家里有一家农户,生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名叫竹花,父亲早亡,留下母女两人相依为命。这里的人们原以砍柴为生,后在山上开垦出几块田地,种些杂粮、茶树,到春天采些茶叶,炒制成新茶,去集市上换点现钱,因此生活清苦。
一天早晨,竹花笑着对娘说:'娘,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用竹子编成的‘鸟巢’,有脸盆那么大,上面还有个拎手。一位白胡须大爷对我说:‘在山靠山莫忘掉,千亩竹林是个宝,若将竹篾编成篮,一生一世穷不了。’说完,白胡须大爷飘然而去了。'竹花娘听了很高兴和竹花开始动手用竹青编织起了像鸟巢那样的东西,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卖,吸引了很多人来买。竹花母女又把编竹篮的一道道工序传授给众位乡邻。过不久,孙家里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篮,而且日夜不停,成为当地的一门手艺绝活。依靠它,孙家里人们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
民国初年,上海青帮头子张啸林到小和山金莲寺进香,把杭州竹篮的销售量推向高峰。后凡到小和山进香的人,总要购篮一只,从此,杭州竹篮闻名省内外。
后来,随着各村村民之间的通婚, 制作竹篮的人也越来越多,遍及上泗、留下地区,成为一项可观的家庭副业,这才逐渐统称'杭州竹篮'。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因塑料袋的流行,杭州竹篮曾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所幸的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国务院于2008年6月1日发出了限制塑料袋使用的通知,杭州竹篮的价值这才重新展现出来。如今,杭州竹篮又重回人们的视线,各种制作精美的竹篮再度引起了人们的青睐。
龙门坎村村名由来
龙门坎村以前属于龙坞乡管辖。传说远古时期,龙坞便是个钟灵毓秀之地,然而有一年夏天, 骄阳似火,眼看万物枯萎, 田地干裂,民不聊生。蛰伏在山坞里的五条蛟龙,舍不得让百姓受苦,毅然撞向山崖,从此幽谷深山间就有了飞流直泻的白龙潭瀑布。而龙坞乡民为了感激这五条蛟龙,逢年过节就扎编起五条顔色各异的龙灯,汇集在白龙潭畔祈愿祥和、安宁的生活,民间舞龙、制灯由此成为龙坞传承至今的习俗。其中龙门坎村是白龙,慈母桥村是青龙,上城埭村是黄龙,里桐坞村是金龙,大清谷村是云龙。舞龙活动一般从每年正月十二开始,到正月十八才结東。村民称之为“十二上灯,十八落灯” 。如今,龙门坎村的两支舞龙队仍然年年都在龙坞地区表演演。

  近十几年来,龙门坎村的舞龙队能保持经久不衰,从转塘演到杭州,又从杭州演到北京,一位叫孙大平的老人功不可没。

  他不但龙灯制作的好,而且舞龙队员的服装都是由他设计缝制。去年明珠新闻的“阿六头”特地来到龙门坎对他进行专访,可见他在龙灯和服装的设计制作已经在杭州地区小有名气,但他自己却很谦逊、很低调。阿六头对他的报道我也看到了,这次见到他本人,更使我倍生敬意。

龙门坎村文化氛围浓厚,爱好工艺美术、书法绘画者不乏其人,葛明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生于1940年,自幼爱好书画。曾在杭州西湖电镀厂任全厂产品质量总检和图纸规划设计 。90年代拜国家一级画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一代梅师陆九畴先生为师 。先后参加杭州市老年书画比赛、西湖区老年书画比赛、纪念周思来诞辰110周年中老年书画大賽等多次赛事,作品频频获奖。现为杭州仁和书画研究会会员,注重国画梅花的进一步探究和研究, 为提高艺术水平不遗余力。

葛明秋虽然已经77岁,但腰板笔挺、精神矍铄,讲话中气十足,这跟他平时经常写字画画不无关系。当然,也得益于龙门坎的好山好水好空气。

客厅用自己的字画装饰比啥都好

《西湖问茶》上有葛明秋专版

葛明秋虽然只比我大5岁,但论辈分跟我父亲同辈,都是'明'字辈。小时候我喊他小秋伯伯,后来,我们的年龄差距越来越接近,如今都是'70'后了,早就没规没矩地直呼其名了。
五十年代初,葛明秋和我都在龙门坎完小念书。那时候是复式班,也就是不同年级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老师给高年级上课时,低年级的学生就写作业,换过来则反之。现在想想真有意思,作为低年级的,可以提前接触到一些高年级的内容。
有些小时候的事情往往难以忘怀,至今历历在目。那时候,小秋伯伯皮肤白净、眉清目秀,一表人才,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小帅哥',深受女生们的青睐。有一位跟他同年级的女生,有一双水灵的眼睛,皮肤白皙粉嫩。身材虽然不是很高,但比较匀称,可以算得上是全村最漂亮的一个女孩。那时候,他俩正是情窦初开,互相产生爱慕之情。可是除了在学校上学,平时没有机会接触。要想约个会,既没有固定电话,更谈不上手机微信,只有通过递小纸条。有一次课间休息时,小秋伯伯向她借来取暖用的铜火熜,在归还给她时,将事先写好的纸条塞给了她,约好某天在第三方家里,也就是我家聊天。到了这天,那女生如期而至,我被邀请当'电灯泡'。没有糖果招待,只有尚好的龙井一杯。不要以为很奢侈哦,我们家乡是地道西湖龙井产地,家家户户都拿得出。就这样,他们聊了一上午。聊些什么内容已经记不起,反正没有那种卿卿我我的表白,更不敢有肢体的接触,双方却聊得很开心。

  下面这位是葛明秋的外甥,叫孙惠赢,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是西湖区转塘街道龙门坎社区医疗服务站主任医师。据了解,孙惠赢是上泗地区唯一一位考上医学院、并获得创办医院资格的人。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有一年,上城埭村一位年老村民得了疑难杂症,被某医院回报,只得在家里等死。孙医师知道后,主动收治了他,用中草药给他治疗,结果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从此以后,他在上泗一带名声大振,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要上他那里看病,一年的门诊量达到十几万人次。

龙门坎又是旅游胜地,离村西尽头约300米处便是白龙潭景区。
景区融合了山水文化、龙文化、佛文化、茶文化等,文化积淀深厚。唐代大诗人李白闻及白龙潭美景,心向往之,作诗赞曰:“闻道天堂龙门山,悬崖飞瀑白龙潭”。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秘的白龙潭,吸引着无数过往或云游到此的文人墨客,为之泼墨倾怀。
景区内有白龙飞瀑,白龙潭、青龙潭、小龙湫、观音洞、白龙禅寺(白龙庵遗址)、千丈岩、云中栈道等众多景点。探龙潭,攀龙道,登龙门,望龙瀑,构成了白龙潭极具魅力的特色景观。
白龙飞瀑是“龙门八景”之最,飞瀑落差约50米,为杭州近郊最大的瀑布景观。瀑布下池的水流由一条深嵌在危岩峭壁中的蛇形沟谷贯通,宛如一条白龙游弋空中,如烟如雾,跌入潭中的水溅起无数水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自明清以来是杭州人及外地游客争相欣赏的佳景。

落差50米的白龙飞瀑。

景区内还建有户外拓展基地,深受在校学生和公司员工的青睐。

如今龙门坎交通十分方便,从留下去龙门坎,可乘公交331路到龙坞同站换乘395路,从转塘去龙门坎,可乘395路直达。

喜鹊叫,贵客到。还不快快去龙门坎走一走,瞧一瞧!

附:龙门坎村大事记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村办企业先后成立:(1979年)龙门豆制品加工厂,(1980年)杭州龙门绣品厂、杭州龙门电镀厂,(1984年)杭州龙门玻璃管加工厂,(1985年)杭州龙门中式服装厂、杭州西子床罩厂;
   1983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茶园开始承包到户;
   1984年9月,由龙门大队改为龙门坎村;
   1986年,成为杭州市首个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的村;
   1987年,第一次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2004年,白龙潭景区租赁开发;
   2010年,龙门岭一带300亩茶园被杭州市政府划为西湖龙井茶保护区;
   2011年,龙门坎村党支部发展为龙门坎村党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