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 | 大学与专业】“设计师也好,建筑师也好,做了就要感到骄傲,也要对得起这份骄傲。”

 天正大师 2017-09-10

今天是「访谈 · 大学与专业」系列的第六篇:Architechture,也就是建筑学。


*声明:所有涉及专业类的内容都不一定百分百正确,如有需要请自行Google或后台留言询问。所有观点类问题均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姜宇轩,英文名Orin,毕业于多伦多大学(2017六月),本科就读伦多John H. Daniels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建筑系,因为当时申请的时候多大还没有建筑系的Specialist学位,所以我申请的是Double major, 分别是ARCHITECTURE STUDY/DESIGN(建筑设计)PHYSICAL & ENVIRONMENTAL GEOGRAPHY(自然与环境地理),最后拿到的是艺术学位不是建筑学位,准确的是Honours Bachelor of Arts,Honours的作用就是大学认可毕业生可以直接申请更高的建筑学位。


兴趣爱好对于现在依然从事学生这个行业的我来说,篮球和健身是我比较喜欢的学习之外的活动,学习各种之前没看到过尝试过的东西也是我不断向前的动力,比如吉他,散打,甚至一些跨学科的东西,如经济理论,中华文学各种,所以我认为兴趣爱好带给我的更多是相融于自己学生生涯或是渐渐缺失于学生生涯的东西,也是希望自己以后能以更成熟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也是相融于学习之内或是之外的事,于生活,于工作。


  • Architechture这个专业最初为何吸引你?


最初从国内来到国外读高三(这边的grade 12)的时候,眼界比现在还窄,看不到以后自己应该走的路,我当时自己抱着锻炼自己的心态只身来到加拿大也是在单纯的迷茫中度过的,很硬式的不断学习。


有一天,这边的一个我很喜欢的数学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因为我之前在她的课上画过很多东西,很多国外的学科学习都很喜欢结合绘画,比如自己设计一个用公式走的大富翁棋局,另外我也帮她画过一些在学校举办万圣节用于装饰教室的东西,她说:你这么喜欢画画,数学又好,为什么不去学建筑?就是突然感觉建筑这个词才第一次走进我的世界。虽然很突兀,但是建筑这个形象当初很巧妙的投影到当时我对这个数学老师的印象上:应该是一个很可爱很温柔的学科吧。


很难得也很庆幸,自己可以从接触建筑到切身喜欢上建筑。作为一个学习学科,建筑不仅逐渐打开了我对建筑设计这个专业的视野,对于美感的理论与设计结合,各种待人处事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四年下来,可爱和温柔的建筑也被诠释的更加真切,在设身处地的了解了这门学问之后,带给我的惊喜与感动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舍弃


开心是一个小学时候甚至是幼儿园就会使用的词语,像是表达一种纯粹的美好,而后在建筑学习中体会到的开心已经退却了当初稚嫩的初衷;她也许不是那种纯粹的甜味,掺杂了更多的是在成长道路上,总结出的失落,觉悟,和振作



  • 建筑学专业课内容具体都有什么?


时至今结束了在建筑系的四年,可以说建筑带给我很多未曾有过的喜与悲。首先,建筑课是个很主观的学科,尤其在建筑专业设计课(Studio)上,教授会很主观的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作品:喜欢或不喜欢。


细下去,作品是否维持并贯穿了它本身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需要1 1的清晰,但是在艺术的层面又需要更多的1 1之外所能表达到的东西去支持这个逻辑,就像赋予了1 1这个平面运算一个建筑化的方向。不同的方向需要不同的1,有时可能搭建结构的方法'1'一样,但是诠释结构的方法'1'就会略有不同


Photo by Camille Kimberly on Unsplash


比如,有个课业是需要将一个有限的空间分成7个子空间:一,可以单纯的用墙隔开,然后用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决定每个子空间之间的关系(大小,开口等);二,可以直接设定几个必须的活动区域,使不同固定区域对应不同的功能,然后根据前置子空间本身需要的大小去建立墙从而进一步达成空间的分离;三,思路可以延伸出有限空间,虚拟添加一个时间的概念,利用阳光的照射去决定各个子空间的分布和关系问题。当然一般课业不会太抽象,会给很多条件,但是又不会极端的去限制设计想象的空间。


Photo by Tom Parkes on Unsplash 


在建筑专业设计课(Studio)之外,更多的理论课是在对建筑史的探讨。枯燥乏味的历史,恰恰具有人类文化一步步发展至今的价值,过去被毁坏的建筑、改造的建筑、保留的建筑,她被设计的规模、被堆叠的意义,每一篇论文无不都循环往复地写于建筑师、用于建筑师、改于建筑师。


正视历史的方式不仅仅是去了解一个概念的发展过程,也需要去体会这个概念在每个过程中甚至在自己身上的价值和意义。比如Le Corbusier 的Villa Savoye, 历史也许只给了他一个设计的缘由,更多的是我们从这一个设计中看到了他是如何细腻地感知历史,从而结合自己对建筑的认知。建筑可以是一个生存在动态的环境中的固态的载体,理解只是一个单一的方面,不断地摸索,在大的相同的建筑化的方向求异精神也是每次设计最难得可贵和令人惊喜的地方。

△ Le Corbusier 的Villa Savoye ▽



  • 简单谈谈你所理解的建筑设计


本科的建筑学,特别是多伦多大学会注重设计理论的构建和实施,设计的原理可以从一个原体出发,然后展开分支,不断加强这个原体,使得主体有凝聚力、整体的连贯性和贯穿力,而不是过于偏向艺术的天马行空般的创作。


建筑师设计的rules使她变成一个当下自由的体系(freed organization),但是又不会偏离整个外界环境(signified society),有所同,有所不同。与此同时原体可以是一个有限的设计空间,比如平面设计(海报,logo等),也可以是一个针对性的设计理念,比如bottom-up、top-down、自拟的空间关系设定等。多种多样的建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设计,建筑提供了一个建立自己设计理论的思路,也是打开更多之外思路的平台,在美感的建立之上,在软件应用之上(AI,Photoshop,Rhino,CAD等),在空间构思和处理之上等。


  • 建筑专业的Project做起来是怎样的体验?


建筑专业设计课(Studio)的主体就是设计模型,也是非常耗时耗力。学校一般也是只要求一个学期修一门的studio,然后必修顺序也是固定的,不过现在多大建筑有了Specialist应该也会不一样了。


简述下studio,可以说一方面这是唯一一类可以亲手设计并制作模型的课程,作品也可以用于毕业申请研究生需要的作品集,另一方面这是唯一一类把自己的各种设计理论赋予实践的课程,四年一路的论文,自己研究总结的设计理论,无论是其他有名建筑师的案例研究,还是自己不断推翻重建的研究都是可以实现的。


△小组作品


一般一个完整的Project,比如一个图书馆的设计,需要做的事情如下:


  • 每层或是类型楼层的Plan(平面楼层设计)

  • 一个Site Plan(地域总设计图)

  • 各个方向的Elevation(左右前后视图等)

  • 2个或是多个的Section(截面视图)

  • 多个Diagram去解释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 一张或是多张的渲染(PS)过的Interior view (内部效果图)和Exterior view(外部效果图)

  • 更多的比如图书馆书架的设计,座椅的设计,小包厢的设计,等等


这其中的Diagram是对建筑一种非常常用的视觉剖析,又可以分为Circulation(行为通道的循环)、Public-private space comparison(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环境设计对比)、或者Structure design(结构,材料,墙面设计,etc.) 等等。


△某次的Project作品


设计是一项不简单的事情,就像创造一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不是周而复始,不是循环往复,从一个idea的萌芽的开始就注定了这不是一件一朝一夕,或是一触即成的故事。任何事情都要做好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结果,设计师也好,建筑师也好,做了就要感到骄傲,也要对得起这份骄傲。


  • 感觉外界对建筑学这个专业有什么误解吗?


知之趣者知之趣,不知趣者不知趣,知难,趣难,不知之趣也。


  • 关于专业方面还有什么你特别想说的吗?


本科四年还是觉得自己学不不够好,不够多,不够主动。希望看到我写这些的人,不管自己是多么的迷茫,或是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好好学,学无止境,经济也好,设计也好,科学也好,等等。知道的多了,懂得多了,感受到自己在一步步悄无声息的成长,哭过了,笑过了,痛过了,也过了,需要时间去体会了,去回味了,直到所有嘈杂都消失了,安静了。加油。


  • 上大学之前幻想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跟实际相比呢?


本人偏向是一个经历过才会去断定一件事的人,所以大学生活即便大大小小都在传,什么宽进严出,多大累成狗,多大无水课,刷夜才有未来,进了多大才知道,这些都是真的。生活就是百分百的真实,不过也是百分百的想象,永远不知道圈外有多少方寸的世界在等着你。


认识一个同学,认识了另外一个同学,得知八竿子打不着的这两位还互相认识。可以说,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都会是生活中新鲜的笑料,因为这就是生活,充满着忙碌,拐角的闲趣,炽烈阳光下的小碎步,路边每天都按时出现的餐车,图书馆的星爸爸,回家路上背着书包的陌生人,等等。这是一个地方,一个未曾来过的地方,现在却处处都在你记得她在的地方,折磨着你,引导着你,痛并快乐着

△冬夜的图书馆


  • 挑一个最喜欢的兴趣爱好介绍一下?


四年与风雨,切切实实,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我一个愿意为之付出的趣。一夜未关的灯,一起奋斗的战友,一起去打印店把设计图打印出来,路上有过风有过雨有过蓝天白云,我喜欢的不仅仅是这个趣,也是带趣给我的人,陪我一直“知趣”的人,日日夜夜解谜一样。真的是出了门,特别是一个人只身来到国外,趣变成了一个聚集点,收拢着我们这么一群人。兴趣从来都不会止步于职业,她更像一方一路追寻的角落。


  • 面对很多中国留学生扎堆学习/做Project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说实话,扎堆学习是很有用的,一方面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在自己自制的情况下)利大于弊,需要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另一方面上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也是大学四年让我受益匪浅的,不管如何,朋友二字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是很有气力的字眼。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或问题~

下期预告:Pharmacology | 药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