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经济多年来经历了高速的增长,但是其增长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把眼光放到其他国家来看,其基本走势显得更为普遍:过去的很多年来,大部分国家经济的长期走势都是增长的,但是中间不乏停滞或者倒退(如图所示)这就涉及到经济周期的问题。从大的范围上来说,目前的世界经济一直处在上升趋势中,但是小级别的调整时有发生,关于这一点,也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是由经济周期所引起的。 1 古典周期理论(外生性周期理论) 按照古典的理论来看,经济活动是受到政府支出、家庭储蓄、消费劳动力规模等影响的,而在此之外,经济会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随机冲击波会影响到现有的经济,但是对总体的趋势不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用乘数表示: Y=F(K,N)*A*ε 这里,ε表示的是随机冲击;但是随机冲击与生产率很难完全分开,所以把A*ε称作为“全要素生产率”(TFP): A*ε=ρ 所以: Y=F(K,N)*ρ 古典经济学者们认为,经济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所以长期来看,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框架下,经济总是处于均衡的,而且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上图是一个负冲击对均衡的影响,比方说一个国家不产油,或者说产油量很少,如果油价上涨,那么ρ就会下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价格上涨,反过来又会抑制生产,所以总产出最终会下降。 古典模型的问题在于,它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波动发生的原因,冲击被认为是外生性和随机的,而事实上,这些波动产生的原因都是相当复杂的,且是有着某种内在趋势的,所以古典模型很难令人信服的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有的学者就此阐述了另外一种理论——内生性的周期理论。 2 凯恩斯周期理论(内生性周期理论) 熟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凯恩斯对过去一个世纪的经济影响,其理论和著作被很多国家政要所奉行,周期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并不会直接得反映经济,而是缓慢地达到均衡状态,且数量上的调整要优先于价格上的调整,所以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AS是水平状态的。凯恩斯学派倾向于认为总需求受到冲击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比如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投资者储蓄倾向等。 如果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比较悲观,那么投资需求将会降低,总需求曲线会下移(如图): 需求的下降会导致企业降低产出,总产出水平将会降低,达到新的均衡水平。 3 经济周期与财政、货币政策 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经济周期的波动,但是正如阴阳相生相克一样,发展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但是人们总是希望用各种方法来降低经济周期中的波动幅度。这与古典学派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古典学派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只要放开一切限制,经济自然会恢复到原有的水准,所以古典学派认为,政府应该要放弃对短期的宏观经济管理,而致力于从长期的角度来提升生产率。 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来尽快的恢复经济。在衰退的时候,应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总体需求,这样会拉低LM曲线,增加产出。但是问题在于,政府增加的投资可能会压缩私人投资以及消费,最终并不能引起产出的净增加。 但是目前为止,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已经为执政者所大为欢迎,抛开理论的正确性来说,这种政策一方面让广大民众能够看到,政府的确在有所作为,有利于政客的长期执政,因为从短期效果来看,这种刺激政策的确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而大部分选民关心的是自己情况是否立马好转,而不是十年之后是否好转。另一方面,从以往的效果来看,这种政策成功的概率是要高于失败,虽然这其中有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政客可不管这么多,什么见效快,它们就愿意做什么,就愿意相信什么,也让别人相信。特别是在民选国家,这种短期的效益对于政治家来说特别具有吸引力。 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经济周期的内容,以及经济周期与货币、财政政策的关系。接下来的文章将会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毕竟还是要回归到真实的环境中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