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校真正的灵魂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一所百年学校的历史? 有人认为是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人认为是教师,名校,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更多人的认为是学生,生源好,则学校强;生源差,则学校倒。所以每年的生源大战,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 但教师节几个老师的发言,却让我多次热泪盈眶。我自信自己并非是一个易于感动的人,但我仍然有两次被狠狠击中,以致在回家的路上,和妻子转述,突然忍不住,又是泪洒衣襟。 教师节有四个老师讲述教育故事。他们缓缓道来。 侯涧平老师的讲述的是一中优良的传统;钱建芬老师的《我的成长经历》分享一路走来的苦乐;张超老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说出了教育的真谛;甄恩平老师则《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老中青三代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他们说得都好。尤其是两位老教师侯涧平老师和甄恩平老师。 侯涧平老师讲述《履迹深深忆草桥》,侯老师从教37年,从一中的学生成为一中的老师,他的故事太震撼人心了。 很快就要退休的九朝元老侯涧平老师 侯老师先后经历了9任校长,他开玩笑说,九朝元老。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侯老师曾担任教导副主任,后受学校委托,协助罗明校长创办新草桥中学,励精图治,再造了一所优质学校。 但侯老师为而不有,功成不居,岁数大了之后,就退下来担任青年教师引路人,带出了一批批的好教师。 他还把自己孩子送入北京大学。他说,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永远没有学生多。但老师的价值就在于,在自己勤奋备课和阅读之中,孩子受到启发,养成了勤学的习惯,这是意外的收获。 侯老师还帮我们列举了一中毕业然后回母校执教的一个个老师,他们无一不打上一中烙印,成为血统纯真的一中人。 比如郑朝霞老师,学生时代的学霸,但她不是书呆子,她创办的公益活动在全省获得大奖。学校后来才知道,她默默无闻地从事这些公益活动。 她做这些事,仅仅是因为这些事有意义,有价值,能够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绝不是为了成名,有轰动效应。 毕业之后,郑朝霞回到母校执教,课上得好,班主任工作一流,深受学生欢迎。从一名老师,一步步做到教学处主任,在这个位置上,她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心血。 直到做不动了,她又主动退下来,做一名普通教师,一心一意带青年教师。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马以瑾老师等人。 她们都对学校承诺,任何时候,需要她们,只要叫一声,她们都会去做。只是从位置上退下来,把机会交给年轻人。 我想到,昨天的青蓝工程上,郑朝霞老师又带新徒弟了。 这就是伟大的一中人,自加压力,自我发展。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为了孩子,永远不计个人的得失。而且为青年人引路、铺路、让路。 还有陈亦蕾主任,当年带的那个班,创造了一个班级两个状元的辉煌,那是怎么做出来的。 作为班主任和政治老师,陈亦蕾老师不仅知道学生哪个学科短腿,还知道短腿学科是那个章节…… 她把工作做到了极致。一旦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 以至一些不是一中毕业的老师,很快就与一中老师一模一样。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一所古老学校的文化力量。与其他学校相比,老师有老师不一样的面孔,学生有学生不一样的面孔。我们拥有的是一中面孔。 记得春雷校长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中这所学校,不管谁当校长,对学校的影响都不大。文化的力量太大了。任谁也难以改变。 文化滋养了一代代老师。一代代老师又传承和丰富了学校文化。老师,他们才是学校的脊梁。 后来,侯老师讲述最后一个故事。他的最后一届。班级有个学生成绩不太理想,后来读了专科。 已经很多年了,突然有一天,侯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原来就是他打来的。他吞吞吐吐地告诉侯老师:老师,我现在读完本科了。我们的这个班级,现在都是本科了…… 那一刻,侯老师激动得不已,心潮澎湃。一个学生已经进入社会了,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了,还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一员,还在约束自己,坚决不拖班级后腿,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就是听到这里,忍不住落泪。教育的意义就在此。你给学生找到方向,你不着急,你耐心,你相信岁月,相信你埋下的种子,有一天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 韩雪不也是如此。这些年心系母校,这些年勤学不辍,这些年零绯闻,不炒作,这些都是一中打下的烙印。从紫藤花下走出的孩子,每一个都高洁、高贵、淡雅。 第二次让我流下眼泪的是体育老师甄恩平。甄老师的普通话和我一样,一点也不普通。但他平凡的讲述,让我震惊。 朴实无华的甄恩平老师 他给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太浅薄了,我过去糊涂地认为,体育老师最轻松的,没什么考试压力。让孩子们玩玩球,做做操什么的。但我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甄老师成为一中老师后,就开始带队训练,他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把学生带出来。他一开始带队,成绩就不错。 一中分校是一所初中,体育薄弱。校长见一中体育好,就把甄老师借过去。 校长说,底子太薄了,但我相信你。就为了这一个相信,甄老师豁出去了,其他学校都有体育特长生,但分校学生人数少,很多都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又黑又瘦。甚至找不到身高一米七的。 甄老师就慢慢挑选,愣是靠后天的训练,科学的训练,使得分校的体育成绩异军突起,一年一个台阶,最终达到全市非常好的名次。 如侯老师一样。甄老师老师也提到老教师的传帮带。一个老教师带田径,一个老师指导投掷,都非常牛逼,绝对是干货满满。 甄老师就跟着师傅认真学,终于成为苏州体育响当当的人物。他带出来的不少学生现在已经在省队和国家队斩金夺银。 很多与甄老师一道出来的,听说甄老师还在带学生训练,都非常惊讶。他们说,老甄,你多大岁数了,还带学生训练,你为什么啊? 老甄说,我不为什么,我就想做事,为学校做点事。但我也没那么高尚,我喜欢体育,我喜欢带着孩子们训练,他们出成绩,我就高兴;帮这些农村来的孩子,找到一条出路,我就高兴。 但这是一条什么路呢?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家长不愿意,认为孩子训练耽误学习,或者认为走体育的路,孩子吃不了苦。 甄老师就一个一个家长的做工作。而且还要获得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允许,有时候老师们也不支持。 某种程度上,体育真的是良心活。少做事没什么事,多做事反而多事,但甄老师和他的团队就这样坚持下来。 有的农村的孩子苦,营养跟不上,甄老师就自掏腰包,给他们补营养,给他们买运动短裤。 他所有的训练,都是免费的。包括慕名而来外校学生,他都不收费。最多就是抽人家几根烟。热爱体育就是缘分,喜欢训练就是一家人。看到人家是苗子,甄老师喜欢还来不及呢? 还有张杰主任也是,提出思想工作也是生产力,他做学生的工作,做好后勤保障。 体育组平时严格训练,但是又把温情传给每个孩子。比如任何一个运动员过生日,体育组就早早备好蛋糕,全体运动员聚在一起,为他过生日,唱生日快乐歌。 在甄老师的艰苦训练下,一中体育战胜了一个个拥有体育特长生的学校,雄踞苏州市第二名。尤其是男女生的接力赛,这些年的冠军一直被一中垄断…… 甄老师说,我今年50多岁了,我什么也不求,我就是热爱我的职业,我喜欢体育,让我做事我就高兴。 从离开苏州大学的那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培养出最好的学生。 整整24年,我没有享受过一个寒暑假,只要不打雷,我们都在训练。这个暑假每天都是40度的酷暑,我们的训练一天都没有停。 你们是流汗,我们是流汗还要流血,比如跨栏,任何一个不慎,都是鲜血淋漓…… 我真替自己羞愧,为我们有这样的教师感到自豪。 回头听到施校长告诉我,有时候灯坏了,或者不够亮,甄老师就打开汽车大灯,带着学生训练,他汽车的大灯坏了一个又一个…… 我听到这个细节,终于忍不住眼泪。 能够让一个人臣服的不是刀剑,而是一种精神,是精神力量让我们强大,也让我们谦卑。 回头我为这几个演讲写了一个微信,有一个朋友说,不提倡这样做。 我发怒了,谁提倡这样做呢? 谁提倡这样做绝对是没良心,但谁对这样的事迹无动于衷,绝对就是没人性。 再想想我自己,我们与他们比差远了。精神境界和水平都不能同日而语。 做一点行政,分管高三年级,教一个高三文科班,就觉得很累了,压力很大,真是羞耻啊。 想到这些快乐的老师,我越来越不想做行政了,我想把有限的生命全部投入到教学中。 两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侯老师是幸福的,甄老师也是幸福的,钱老师和张超老师,他们都是幸福的。 他们有自己的园子,在喜欢的园子里,他们挥汗如雨,不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喜欢。正如侯老师所说,为而不有,功成身退。 至此,我终于有了答案。一所学校真正的灵魂是什么。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但有了这样的好老师,我们敢大胆的说,我们可以,学校可以把你们带向远方! 情怀 热血 能量 只为苍生说人话 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