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时代,尊贵的帝王或是征战的将军无不会有一样特别讲究的兵器,或持名刀或配名剑,如秦始皇的轱辘剑,项羽的霸王枪,三国时期就更不用说了,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等等。它们的主人带着它们冲锋陷阵,建功立业,成为传奇。今天,笔者要说的就是明末的一个英雄和他的刀的故事,这个故事持续了几百年。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在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三攻潼关的时候,最后一次在返回西安途中,路经华县露泽院。闯王出于“为解民悬举义旗”的情感,临走时将宝刀寄存于露泽院关帝庙内,以镇魔驱邪,保佑一方平安。后来,李自成退出北京回到西安,并安排马世耀率7000精锐部队把守潼关。后来战败,这7000多名将士被清军全部屠杀在潼关以西10里外的金盆口山坡上。7000将士的骨骼埋在了华州漏泽园,其家属和亲人也随之隐居下来,既是战士的守墓人,也成了闯王大刀的守刀人。这一守就是几百年。 露泽院是关中最大的庙宇,院内建有老爷庙,对外称关帝庙,寄刀庙,主神名曰老爷;老爷两边有十大元帅身;老爷塑像身姿为出征挂帅型。庙院占地11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李自成的“闯王大刀”就保存在这里。每到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时,露泽院会长就会拿出这把大刀,举行隆重仪式向老爷庙老爷神明献刀。 到了民国时期,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为了不使闯王刀流失到国民党军阀及县民团人的手里,王惠老先生利用会长身份之便,借宝刀在村民家中流转借用辟邪之机,冒着生命危险将刀藏匿在了家中。后来国民党驻军和县民团曾多次查缴“闯王刀”,并对王惠进行严刑逼供,均未果。后来,王家又将其埋在了后院门下以防被发现。到了1989年,为了不使“闯王刀”流落民间,也让父亲担惊受怕的心放下,王新记和父亲商量后,挖出了已锈迹斑剥的“闯王刀”交给了华县文管会。 然而,让王新记没想到的是,由于时过境迁,人们对它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为此,他又不得不步入艰难求证的道路。他自掏腰包四处奔波收集整理有关“闯王刀”资料。可惜总是没有充足的证据。省、市文管部门也做过一些鉴定,但只能能认定为“一般文物”,是否是“闯王刀”仍需进一步鉴定。到了2014年2月,王新记再次提出捐献“闯王刀”。然而关于‘闯王刀’依然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