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亦食亦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临证组方亦常用。国医大师何任对山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既是临证运用之指南,亦是日常食用之准绳。一起去看看吧~~ 山药又称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为薯蓣科山药的根茎。 《神农本草经》视为上品,认为“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山药本属食物,古人引为药用,既入煎剂,又入丸剂。而《金匮要略》之用山药,均入丸剂。后世则有入煎剂者。 《金匮要略》载“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薯蓣丸及肾气丸均治虚劳,均用山药。薯蓣丸为治脾虚气弱、气血不足之虚劳证;而肾气丸为治肾精不足,气化无力、小便不利之虚劳。因此,山药治虚劳其功用在于既可配入健脾补虚方中,亦可配入滋精固肾方中。 薯蓣丸所治之风气百疾,泛指病邪如风眩、风痹等,以及由风邪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民初汉学家章炳麟说:“薯蓣一味,开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虚劳方中风气诸不足,用薯蓣丸。今云南人患脚气者,以生薯蓣切片,散布胫上,以布缠之,约一时许,胫上热痒,即愈。” 《金匮要略》载“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栝楼瞿麦丸与肾气丸两方均治消渴与小便不利之证。两方均有山药与附子。肾气丸所治者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意在扶阳。而栝楼瞿麦丸中的山药、栝楼根除热生津液,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栝楼瞿麦丸为滋上温下之方,与肾气丸辛温不同,而山药均能相配合,为针对病证,通变之治。 《神农本草经读》说:“山药,能补肾填精。目明,耳聪。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药,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生,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此说有参考价值。 我临床所用,凡以山药为主为君之药,如《千金要方》无比山药丸、《圣济总录》之山芋丸、 《杨氏家藏方》的还少丹、《景岳全书》的打老儿丸,都应长期服用方能奏效的。 就以山药一味而言,用治消渴病,亦需长期服用,短期亦难见效。 山药用治带下的名方是《傅青主女科》的完带汤。方用炒白术一两,炒山药一两,人参二钱,白芍五钱,车前子、苍术各三钱,甘草一钱,陈皮、荆芥炭各五分,柴胡六分。专用于健脾燥湿、疏肝理气以治白带。此方之特点除各药之配合外,更重要的白术、山药各用一两。 临床上用此方按各药原用量比例,疗效就好,若山药、白术用量不足,就少疗效,屡试屡验。 我治白带,脾虚夹湿热者,以简方:山药30克,白术30克,加黄柏10克,有明显的效果。 以山药治崩漏,旨在健脾以统血。以山药30克,炒地榆10克,茜草炭15克,血余炭15克,藕节15克,棕榈炭15克。往往一两剂止。此为本人据验、便、廉原则的常用经验效方。 《本草纲目》有(山药)“化痰涎,润皮毛”之说。又说“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故后人有山药美颜容之说。 我常对面色不华之虚弱病人,在健脾药中加山药与薏苡仁,亦是采其润皮毛、长肌肉之意。服之稍久,确能改善。 对于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病人,我常用山药、茯苓各等份,分别洗净嘱病人煮粥服。一段时间后,对小便余沥不净或偶有小便不禁的病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可见山药对老年保健,亦是较佳药食之品。 《儒门事亲》曾有以山药少许,磨如泥,涂冻疮口上以治之之法。曾试之,并无治效。故不可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