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感冒、发烧敷脐疗法

 过客bn2akq269w 2017-09-11


葱荷泥 龙糖冰片糊 泻火退热泥   滋阴退热糊 绿豆粉 加减桑菊泥 退热膏


概述

     小儿感冒是因外感风寒、风热时邪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头痛身痛、咳嗽等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由于小儿冷暖不能自调,又为稚阴稚阳之体,肌肤嫩弱,腠理空疏,卫外功能未固,故易于发病,传变迅速,且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志怯弱,并可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兼证。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若证属风寒型,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头痛、咳吐清稀痰、苔薄白、脉浮紧者,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若证属风热型,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流脓涕、咳吐黄稠痰、咽红肿疼痛、舌红、苔薄黄者,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清热;若外感夹痰,咳嗽较剧时,佐以化痰止咳;若外感夹食滞,呕吐酸腐,便臭腹痛,不思饮食时,佐以消食导滞;若外感夹惊,睡卧不宁,惊惕啼叫时,配合镇惊开窍。


敷脐疗法

1.  葱荷泥

主治:小儿感冒。

处方:葱白3g,鲜薄荷叶3g

用法:上药共捣烂如泥状,外敷脐部,常规方法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3日。

2.  龙糖冰片糊

主治:小儿感冒。

处方:地龙20条,白糖适量,冰片少许。

用法:将地龙与白糖搅烂1小时后,去地龙留黏液,加入冰片,再加入75%的乙醇5mL。外涂肚脐及囟门,每日2-3次,可在当日见效。

3.  泻火退热泥(《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主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

处方:生石膏12g,金银花9g,板蓝根9g,鲜西瓜皮15g

用法:将上药共捣烂如泥,拌匀。填于患者肚脐上,每日换药2 -3次,连续填脐2 -3日。

4.  滋阴退热糊

主治:阴虚发热。

处方:生地黄、百合、麦冬各10g,青蒿30g,地骨皮、胡黄连、知母、丹皮各9g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温水调成糊状,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贴敷于患儿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至病愈方可停药。

5.  绿豆粉(《理瀹骈文》)

主治:小儿发热。

处方:绿豆粉、鸡蛋清各适量。

用法:上2味调和,敷于胸口。

6.  加减桑菊泥

主治:风热发热。

处方:嫩桑叶、鲜菊花、鲜薄荷、鲜青蒿、鲜忍冬叶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捣如泥状,敷于脐上,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

7.  硝黄蒿连散(《敷脐妙法治百病》)

主治:食积发热。

处方:芒硝、大黄各10g,青蒿、胡黄连各9g,米醋适量。

用法:上药同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取10g,米醋调为糊状,敷于脐上,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晚敷药1次,清晨除去,至病愈。

8.  退热膏(《理瀹骈文》)

主治:小儿风热,并通治小儿五脏积热。

处方:薄荷32g,大黄、当归、赤芍、甘草各15g,炒僵蚕6g

用法:麻油熬,黄丹加六一散收,摊膏备用。贴胸口,敷胸亦治丹痧。

 

案例

【浙江中医杂志】 

    张氏等用全蝉蛻、山梔各9g,地骨皮5g,钩藤3g,共研细末,加少量鸡蛋黄,搅匀成泥状,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药饼,贴压于患儿涌泉(双)、内关穴(双),次晨取下,经1-3次治疗,90例发热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按释:蝉蛻饼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息风止痉之功,外治涌泉穴,即取上病下治之意,以清泻三焦之热,内关穴系手少阴心经之穴,蝉蛻饼外敷,以清心经之热。


 

【新中医】

   王氏等用退热膏(生石膏60g,山栀子、蒲公英各30g)研末,用鲜猪胆汁40mL与药末调成糊状,外敷大椎、曲池、合谷3穴治疗小儿高热45例,每日2次,每次8小时,2日为度。一般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12小时降至正常;共治愈38例,无效7例。

   按释:治疗以清泻少阳、阳明经郁热为主。膏中采用猪胆汁调成膏剂,更助清热解毒退热之疗效。且大椎为诸阳之会,取之以泻诸阳之热;曲池、合谷均为阳明经穴,用之既清阳明经热,又不致使阳明燥热内结。药穴合用,热邪得清,临床症状自能消除。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在正规医师指导下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