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的文章按照老师的要求,尽量专业,引经据典,其实不符合我的性格,我就是爱调侃的一个人。哈哈! 所以先给大家上一盘拔丝地瓜打打牙祭。 我们第一次搞书法创作的时候,遇到了章法的问题。郭保军老师提出了“地瓜陇”理论:“你们见没见过刨地瓜啊?刨好的地瓜顺着地瓜陇一排一排的躺在地上,怎么看都是一行一行的,但是大小,疏密,距离,形态千差万别,看起来歪歪扭扭的,又大致在一条线上。你想刨三行五行也行,想刨一亩也行,想刨累了歇歇,另起一行再刨也行,反正这块地是你的,你可以自己安排,至于好坏吗,就看你的水平了!” 是不是很形象,很生动啊! 以纸为田,以笔为锄,墨落为瓜,平平仄仄仄仄平,开开合合合合开,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跑马,是为章法也。 我们读帖的章法,就是看古人如何来安排这一亩三分地。
孙过庭《书谱》里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把学书分成“三个境界”,合乎法度的初级平正阶段;求对比度和变化的中级险绝阶段;世事经历复归平淡的人书俱老高级阶段。我们面对一个帖子的时候,要明白它处于哪一个段位,是高是下,有目的的品读。 可以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
清人笪重光《书筏》说:“匡廓之白,手布均匀;散乱之白,眼布均匀。”匡廓之白是整齐平匀的布白,用手量也是均匀的;散乱之白是变化错落的布白,用眼睛看却感到匀称。笪重光的黑白是采用了以黑计白的辩证方法,放眼于白,立足于黑,黑白对比变化,互为映衬。这个可以翻阅上一篇文章《读帖读什么-笔法》,讲到黑白互计的观察方法,只是现在范围扩大了。
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十三行》之妙,在三布白也。 -----清.蒋和《学书杂论》 字内的布白,字与字之间的布白,行与行之间的布白,就是《玉版十三行》的妙处。同学们读到了吗? 我们这个行草班很不同的是要写《玉版十三行》的,这是胡老师独到的教学见解,从王献之的小楷里学会魏晋笔法的规律和精华。 无中生有,无比有重要,虚比实高级,但凡大家留白的功夫定会高人一等。自己可以在帖中找答案。杨凝式的《韭花帖》可以作为典范。
孙过庭的黑区白区对比非常明确。 杨凝式不仅疏朗一路写得高级,这种黑白互斗的一路也震撼人心。 2.行笔的速度,一气贯通。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爱上书法,三生之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