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寺空蒙雨亦奇》

 野之老 2017-09-11
别误会别误会,我这里说的是“山寺空蒙雨亦奇”,不是苏学士原诗中的“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所以要把东坡先生诗句中的“色”改成“寺”,乃是因为我今天闲走的是虎丘山,山上有寺———云岩寺,寺内有塔———云岩寺塔。想必东坡先生不会怪罪,他的诗句乃是为游西子湖而作,地属古代越国;而晚辈今天所造访的吴中姑苏之虎丘山,则是春秋吴国地界之胜景了。虽然湖色与山色各有不同,但因学士诗句确实太美太美,故就禁不住地拿来一用;一用方知,竟恰如其境,并极尽异曲同工之妙!更何况,苏大学士当年也曾游过吴中的虎丘山,并还留下了“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广告语呢……

早上出门就知今天有雨,只是不知这吴中之秋雨可是我那北方的暴风骤雨亦或连日秋雨?天一直是阴沉的,到了景点雨才下了下来。感而受之才知道,不是的,绝不是的!不是我印象中那种司空见惯的暴风骤雨或瓢泼大雨;而是绵绵细雨、蒙蒙细雨,那种下了跟没下一样的雨!何以见得?因为下雨后的空气与下雨前的空气一个样,一样潮湿;下雨后的地面跟下雨前的地面也是一个样,同样湿漉漉的;为防淋雨,我买了把伞,结果发现,打伞与不打伞同样一个样!四下看看,蒙蒙细雨中,有的人确实就是合着伞走路的……这或许就是江南的秋雨吧,蒙蒙的、绵绵的,若有似无;下一下,停一停,停一停,又下一下。奇吧?想必这便就是东坡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中苏学士所说的“奇”了……

至于“山色空蒙”或者我所说的“山寺空蒙”,究竟如何?不急不急,上得山去,立马就会有最真切的感知。

沿着逶迤的山路拾级而上,石阶湿漉漉的,布满了绿苔;需小心脚下打滑。山道两旁,斜坡的地段是竹林,陡峭的山体长大树,竹林底下、山石缝隙,见缝插针地满布了水草;直烘托得这方山丘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好一个绿字了得!今天是不见太阳,但我想就算是有太阳那又能如何?还不是被这密密麻麻的“绿”把那阳光给隔得远远的!只有湿气与雾气锁裹着这方山丘;无论远看还是近看,却都是雾蒙蒙的……

登上山顶,仍是若有似无的雨;人人手中倒是有把伞,就是不见有几个人撑开的。山顶是云岩寺,寺院最高处即是那著名的、号称“中国第一塔”的云岩寺塔,也叫“虎丘塔”,为八角七层仿木楼阁式佛塔。此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与宋相交之时,而塔身其实是倾斜的,但因其内部结构之奇特与匠心独具,故虽历千年却仍斜而不倒,不能不说是我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美谈了。

按理,每及登顶,必然都是会四顾眺望的;毕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嘛。可是,虎丘山上却不能够!塔周山崖全被大树围住,你看不到山外的,更看不到山下的;纵使找到难得的空隙,却仍旧是朦胧的、模糊的。这时,您除了能够想到“山色空蒙”之外恐怕再不会想到别的了;顶多也不过像我那样耍个小花招,把“山色空蒙”改成“山寺空蒙”罢了……

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感叹。于山顶之上,我向朋友圈里发了一句:“虎丘山上凭栏处,望穿云岩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