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中草药和保健药,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胡翠娥
指导专家 张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核心提示】
中草药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传统观念认为它们是“纯天然”,无毒、无副作用,应该是非常安全的。加之许多群众缺少医学知识,轻信所谓的“偏方”、“验方”,甚至无病滥用、超量服用现象非常普遍。
“凡药三分毒”,因药物而导致的肝损伤,在我国,中草药和保健药是常见原因之一。
误服“土三七”,可致肝小静脉阻塞
案例
长沙的李女士听朋友说,吃三七粉可以活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于是,她买了三七打成粉,每天吃一两勺。没想到,一段时间后,李女士常觉得恶心,不想吃饭,脸也开始发黄,她到医院肝病科检查,结果显示,李女士出现了药物性肝损伤。
分析
“李女士误服的是土三七,两者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张涛介绍,三七是名贵中药材,无毒,但“土三七”为菊科,内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可造成肝窭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肝小静脉阻塞,从而造成很严重的肝损伤。
李女士属典型的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在药物性不良反应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为10%~15%,仅次于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
目前发现,在市面上的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常见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解热镇痛药类感冒药)、抗生素(如抗结核药)、抗癌药、降脂药等化学药物。在我国,中草药和保健药也是常见原因之一。
患者近期曾服用药物,出现了与原有疾病不同的新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乏力等症状,特别是出现尿黄、眼黄、皮肤黄染等表现,要高度警惕药物性肝损伤。
“生何首乌”,具有一定的肝毒性
案例
人到中年的刘先生为治白发,每日使用生何首乌30克煎汤,并同时煮鸡蛋两个,饮汤食蛋,每日1次,一个半月后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小便黄,到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严重受损,诊断为何首乌不合理使用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
分析
何首乌是最常见损肝中药。何首乌主要有两大功效:一方面,生用润肠通便,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另一方面,九蒸九晒炮制过之后称之为制首乌,具有补益精血、乌发功效,其肝毒性大为减少。而老百姓往往不知区别,常以生首乌碾粉、汤饮、浸酒甚至生服用来保健。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应遵循中医理论,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选药,对症用药、剂量疗程恰当、配伍得当,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副作用,避免发生肝损伤。
“保健品和营养品、补品等不是药物,是否比吃药安全”?张涛认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种保健品和营养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含有药物成分,例如减肥产品,临床上经常遇到滥用保健品导致肝损伤的病例,因此,某些商品尽管不是药品,也不能随便应用。
某些“减肥茶”,刻意隐藏有毒成分
案例
王小姐因偏胖想减肥,2个月前网购减肥茶并一直服用,近2周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呈浓茶色,来医院就诊,经检查,肝功能转氨酶指标高于正常值20倍以上,诊断为服用不明成分减肥茶所致的肝损伤。
分析
目前,国内各类减肥产品以保健食品居多,其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却缺少有效监管。
部分减肥产品被包装成“纯天然,无毒副作用”,暗地里却添加了比如具有中枢神经抑制、减少胃肠道营养吸收的有害成分的损肝药物,然而厂家在注明成分时,却刻意把有毒成分隐藏起来。特别是通过网购等非正规渠道来源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是“三无产品”,许多消费者却误认为是食品,长期使用,从而造成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重在预防。”张涛强调,首先,要意识到任何药物包括中药及保健品,都有肝毒性风险,不能滥用;第二,药物包括非处方药,最好遵医嘱服用;第三,对有肝损伤风险药物,警惕选用;第四,有慢性肝病基础、过敏体质或老年患者,用药期间要加强肝功能监测。另外,要避免空腹服药,或服药时饮酒等。
“吃肝补肝”不一定有道理。动物肝脏中有可能暗藏着各种毒素,过量食用,往往有害。其次,动物肝脏内铜含量较高,过多的铜在肝及脑组织内积聚,可引起相应病变。
一些食品如西红柿、猕猴桃、柑橘、大枣等,富含维生素C,有助肝脏解毒,可用于肝炎的辅助治疗;梨子营养丰富,助消化,也可作为肝病的辅助治疗;绿豆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鸡蛋、豆制品和奶制品富含蛋白质,有助于患者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肝脏的修复;酸奶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毒素排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