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婴的故事 以礼治国的晏婴

 liuhuirong 2017-09-11
  •  晏婴(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00年),字平仲,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 继任齐卿。晏子身高不满五尺,却心雄万丈,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 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晏子为政期间,大力提倡以礼治国,省刑薄敛,宽政惠民,敬贤远佞,反奢倡俭;在尖锐复杂的外交斗争中,机智善辩,不辱使命。为政敢于犯颜直谏,以匡君过。

      以礼治国,减轻赋税

       晏婴当政期间,齐国公室日益衰微,大夫专权日益严重;并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晏婴为了使国家稳定、社会安宁,提出 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他指出:“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点,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失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 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晏婴认为,礼是一种维系社 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只要以礼治国,就会出现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会秩序。如果国君不用礼,就不能治理国家;大夫不讲 礼,就会杀掉他的国君;儿子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父亲;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会互相残杀。因此,无礼或者有礼而太守礼,整个社会就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君王的守礼是十分重要的。晏婴常常规劝景公要带头守礼。淳于国人献一美女给景公作妾,生了个儿子叫荼,景公很宠爱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让景公废掉公子阳生 而立荼为太子。晏婴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是违礼的举动,使规劝景公说:“不能这样做!以贱敌贵,是国家的大害;废大立小,是祸乱的根源。阳生年长而受国人 拥戴,君王不能废掉他!”他又说:“立太子有一定的礼法制度,所以庶子不能僭越嫡长。希望君主能够用礼来教导荼,使他不要陷入邪恶,用大义引导他,使他不 要贪婪于私利。长少各按其道行事,那么嫡庶长幼就有序不乱而合乎伦理了。”但是,景公却不听晏婴的劝告,执意要立荼为太子。以至于后来酿成大祸。

      在景公死后,田氏杀太子荼,立阳生为国君;后又杀了阳生,立了简公;最后又杀了简公将齐国据为己有。如果景公地下有知的话,一定会后悔当时没听宴子的忠告。

      正是由于晏婴重视礼义,强调以礼治国,这才使当时齐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桓、管霸业的余绪,使齐不失为大国而自己也身显诸侯。

      齐国的赋敛很重,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无限度地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把老百姓收获的三分之二,都纳入公室,只留下一分让其维持最低的衣食之用。结果是公室所积聚的粮食、财物都腐朽生虫,而百姓们却饥寒交迫。晏婴得知这种情况后,焦急不安。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因久病不愈而欲诛祝史时,晏婴趁机劝说景公行仁敛,薄赋敛。说:“处死祝史也解决不了问题,山中的木材,由衡鹿看守,沼泽 的水草,由舟鲛看守;荒野的柴,由虞侯看守;海洋的渔,由祈望看守;因此,人民都无法取用。偏远乡野之人,也都来到齐都服役,靠近齐都的关卡,向商旅税征 暴敛,世袭大夫的家人,强行向商人索贿;处理政务不遵守法律,对人民谋求无度,可是宫殿却每天都在兴建,靡靡之音日夜不停,后宫的宠妃在市场上巧取豪夺, 朝庭上的宠臣,到各地去任意勒索,淫欲一天天强烈,如果不给,就诬陷人民入罪,人民痛苦不堪。祷告是有益处,诅咒却有坏处,然而从聊城、摄城以东算起,到 姑水、尤水以西,齐国境内的人民很多,不论祝史如何善于祭祀,又怎能胜过千万愤怒人民的诅咒呢?贤君假若要诛杀祝史,还不如修好自己的品德而行仁政。”

       齐景公听了晏婴这番话,感到很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各级官吏推行仁政,并且撤销省都的各处关卡,重新开放禁止百姓民进入的场所,最后减免租税,轻赋簿敛。 景公自己也下罪己诏,向国人谢罪,从而使民受惠而国以安。晏婴关于薄赋敛的主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齐国经济顺利的发展。

      选贤任能,惩治谗佞

       选贤任能,惩治谗佞是晏婴治国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大批的贤能之士,是根本办不到的。他曾总结了桓公得以称霸诸侯的历史经验,认为: “先君见贤不留(留迟滞),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当齐景公问晏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如何举措时,他明确地回答:“举贤以临 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也。”反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则是莫大的不祥。他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 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在识贤方面,当景公问取贤得人之道时,晏婴指出:“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 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认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这就是从其社会交往上,从其实际活动中的关键时刻,来具体考察人 才的优劣;而不是靠道听途说和一面之辞来做决定。

      在任贤方面,当景公问任人之道时,晏婴指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 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这就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注重其所长,不能过分究其短。晏婴对齐桓公拜管仲的 相,任贤不避私仇;举宁戚为大司田,任贤不弃微贱的大度胸怀,极为赞赏,并努力效法之。

      晏婴的车夫刚开始为他驾车时,以为自己是为国 相驾车,神采飞扬,得意忘形。但不久这位车夫却改变了态度,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精神。晏婴见他改变态度,便问其中的缘由。车夫如实地告诉了他。原来,车夫 的妻子看到了丈夫驾车时的那种自得神态。等到车夫回家,他的妻子竟然提出要离婚。搞得车夫莫名其妙,问是什么原因。妻子便说:“晏婴身高不过六尺而做齐国 的国相,并且名声显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情安详,考虑深远,非常谦恭谨慎。你身高八尺,却为人驾车,神态还非常自得,我因此要离去。”从此以后,车夫 就变得谨慎廉虚起来。晏婴看车夫表现不错,又自勉自强,一心向上,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景公做了大夫。

      晏婴在主张举贤用贤的同时,积极主 张惩治谗佞。他指出,恶人不去,贤人不进;谗佞不除,忠臣不用。尤其是君主身边的谗夫佞臣,依托君威,加害贤良,危害国家,故为国之大患,晏婴把这种人比 做“社鼠”、“猛狗”,力主惩之,除之。《晏子春秋・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篇曰:国家也有这类社鼠,国君的左右近侍有的就是。他们在宫内对 君主隐瞒善恶,在宫外靠权势迫害百姓,不除掉他们,国家就要混乱;但要诛杀他们,他们却被国君保护而受到宠爱,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社鼠……国家也有猛狗,这 就是某些当权的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想来求见您这大国的君主,可是他们都迎上去咬他们,这些人也就是国家的猛狗啊!君主的左右亲近是社鼠,当权的人是猛 狗,君主怎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没有忧患呢?因此,明君贤臣治国,必须尊贤、举贤、用贤;去谗、除佞;如此则国治民安。

      清廉俭约,屡拒赏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凭借其世卿世禄的特权,生活极端腐朽堕落,奢侈之风盛行。晏婴虽然身为辅相,却大力倡导俭朴节约,并且身体力度“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清廉节俭为齐人所称道。

      晏婴虽位高权重,但生活极为俭仆,从不搞特殊。他平时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便祭祀祖先也不过把衣服和帽子洗干净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每日粗茶淡饭,正餐也不过是糙米饭,只有一荤一素两个菜。

       有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人去见他,晏婴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那人回去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很吃惊地感叹:“身 为一国之相,家里怎么会如此清贫呢?”于是,他立即命人给晏婴送去黄金千两,以供他家庭的正常开支。但是,晏婴却不愿接受,拒绝了两次。第三次时,来人非 常为难地对晏婴说:“相国,我也是奉命办事,您这次再不收下,叫我如何去向大王交差呢?你也要为我想一想啊!”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 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

      晏婴见了景公,首先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深怕景公再坚持,便先向景公说:“作为一个大臣,将国君的赏赐用 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私自收藏起来,那是一个守财奴。作为一个臣子,如果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 这又怎是为臣之道呢?我的奉禄足够家用,还能救济一些穷人,请您千万不要再赏赐我了。”景公见他把话说到如此地步,也只好收回了对他的赏赐。

      晏婴的住房低矮简聘,环境又差,齐国国君,要为他另盖新房,被他婉言拒绝了。齐景公看劝不动他,就趁他出使鲁国期间。为他扩建了住房,他回来后,停车在郊外,不肯进城回家。景公无奈,只得恢复住房原貌晏婴才肯回家。

       晏婴平时着装简朴,驾乘的是驽马破车,齐景公就派人给他送来壮马华车,晏婴拒不接受。他对齐影公说:“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 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君臣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良马,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难了,所以我 不能接受您的赏赐。”齐景公接受了晏婴的意见。

      现在一句俗话说得好:男人有钱就变坏。在古代,也有不少男人一旦升官或发财,便开始嫌 弃昔日与自己同甘共苦的结发之妻,再说那时男人有个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现象,有的甚至还寻花问柳。晏婴虽然官居相位,有钱又有势,但却是一个例外。用现在的 话来说,他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好男人。

      齐景公有位宝贝女儿,年轻貌美,虽然晏婴身材矮小,面貌又不是十分英俊,但她经常听到关于晏婴 的事迹,对晏婴心仪已久,一心想嫁给他。景公也很看重晏婴,就准备找机会予以成全。景公故意在空闲时间到晏婴府上赴宴,酒至半酣,看到一个老妇人穿堂而 过,便明知故问:“这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婴点头称是。景公故作惊讶地说:“相国啊!整天面对这么老,又这么丑的妻子,真是委屈你了。我有个女儿年轻漂 亮,很仰慕你的才学,愿意嫁给你做夫人,你可同意?”晏婴马上站了起来,诚惶诚恐地表示:“现在,我妻子确实又老又难看,但她年轻时也很漂亮,随着岁月的 流逝、年龄的增加,女人都会变成这样。我们已经共同生活了几十年,我决不能辜负她!非常感谢主公的好意,我真的是万万不能从命!”说罢,俯身下拜不起。景 公见状,也不好勉强他。

      晏婴一生清廉俭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他所大力倡导的清俭节约的作风。即便是在临终之际,仍不忘谆谆告诫家人:丧事要从简,绝不许厚葬。

       大思想家孔子曾经称赞晏婴说:“他关心民间疾苦、救民于苦难而不自夸,德行高尚足以弥补齐国三代君主的过失而无人可比,晏子真可称得上是君子啊!”西汉 太史公司马迁在其皇皇史学巨著《史记》中为晏婴作传时,将他比作管仲,宋人苏辙认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 礼,管子盖有愧焉。”也有人认为,晏婴直言敢谏,为民请命,诚然可敬可嘉,但却很少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认为应该做的,不能使君行;他认为不该做的; 也不能使君必止。与管仲相桓公,言必行,行必果相差甚深。然而,无庸置疑的是,晏婴的敢于直谏,勇义笃礼,克己奉公的精神,尤其是在外交场合中刚柔相济的 风范,都为后人所景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时时处处都闪烁着智能的光芒,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晏子一生,主要在齐国的政治舞 台上度过,他忠君而不保守,机智灵活而不固执呆板,遵礼尚贤而又节俭爱民。司马迁作《史记》,将他与齐国的另一著名宰相管仲并列在一起作传(《史记・管晏 列传》),并对两人进行了这样不同的评价:“晏子俭矣,夷吾(管仲)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同时还禁不住赞叹说:“如果晏婴还活着,哪怕让我司马迁 为他执鞭驾车,我也心甘情愿啊!”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在中国历史上,充满智能的人不少,但晏婴却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 身处相位(三国时代的曹操、诸葛亮也是宰相),更在于他的“智能流派”与众不同:既不同于曹操的奸滑阴狠,也不同于诸葛亮的一本正经,而是充满幽默和灵 气。更主要的是:晏婴是一个丑陋的矮个子,却当上相国。不仅当上相国,而且能够以各种巧妙的方式,影响三代君主和臣民,并使齐国的影响,在春秋各国中不可 小视。
  •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